張毅 李金海 邢坤 裴超信 蔡冬冬 陳弟詩 潘夢 李麗 鄧飛 秦學遠 周莉媛
摘要:從飼養(yǎng)管理和病原性兩個方面簡要介紹了仔豬發(fā)生腹瀉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溫度、飼料霉變、消化不良、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衛(wèi)生消毒、以及各種病毒性、細菌性及寄生蟲性病原感染。同時,從飼養(yǎng)管理措施、免疫接種及環(huán)境控制三方面對仔豬腹瀉的防控要點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仔豬腹瀉;飼養(yǎng)管理;免疫接種;環(huán)境控制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8-0032-02
仔豬腹瀉一直是生豬生產中的常見問題,規(guī)模養(yǎng)殖場和中小養(yǎng)殖戶均有發(fā)生,呈一定的季節(jié)流行性和地方流行性。自2011年起,以哺乳仔豬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為特點的豬腹瀉性疾病在全國范圍暴發(fā),造成巨大損失。盡管已確定病原主要是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但病毒感染只是引起仔豬腹瀉的諸多因素的一種。這些因素可以歸為飼養(yǎng)管理因素和傳染病因素兩個大類,生產上如不加以區(qū)分,分別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很難有效控制仔豬腹瀉的難題。對仔豬腹瀉的原因和防控要點進行了介紹。
1 仔豬腹瀉的原因
1.1 飼養(yǎng)管理
1.1.1 溫度 當舍內環(huán)境溫度較低,相對濕度大時,會使仔豬增加寒冷感,進而引起腹瀉。另外,有時雖保證了舍內溫度,但地面若潮濕,地面的溫差會使仔豬腹部受涼,腸道因受冷刺激蠕動加強,腸道內水分吸收不完全而導致腹瀉。
1.1.2 飼料霉變 懷孕母豬食用霉變飼料中毒,毒素可通過胎盤傳給仔豬造成仔豬消化系統(tǒng)病變,或霉菌毒素中毒引起母豬乳汁分泌障礙,導致仔豬體重下降,抗病力降低引起哺乳仔豬腹瀉。飼料氧化酸敗、發(fā)霉變質、過期失效、微量元素超標、含有毒物質等都有可能引發(fā)仔豬腹瀉。
1.1.3 斷奶仔豬消化不良 仔豬斷奶后,食物由母乳向飼料轉換,此時仔豬消化道及其酶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健全,導致日糧中蛋白質的消化率低下,特別是在飼料粗蛋白水平較高的情況下,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
1.1.4 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 維生素和礦物質在仔豬生長與代謝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機體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B2、維生素B5等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代謝過程中重要的輔酶,缺乏將會導致消化不良,引起仔豬腹瀉。一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也會導致仔豬腹瀉,如鐵和銅的缺乏會引起仔豬貧血,增強機體對大腸桿菌的敏感性,繼發(fā)引起腹瀉。
1.1.5 衛(wèi)生消毒制度 未實行嚴格的消毒和“全進全出”制度的豬場的仔豬腹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規(guī)范消毒的豬場。豬舍、產房消毒不徹底,不設置空舍期,會導致豬場長期持續(xù)發(fā)生腹瀉病。飼槽等設施設備殘留的飼料、糞污等得不到及時的清理,滋生細菌或霉菌,也易引起腹瀉。
1.2 病原性因素
引起仔豬腹瀉的常見病原主要有流行性腹瀉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輪狀病毒、偽狂犬病毒、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球蟲等。近年腹瀉性傳染病的流行特點是病毒性腹瀉與細菌性腹瀉交替發(fā)生,病毒性腹瀉以流行性腹瀉與傳染性胃腸炎混合感染為主,細菌性腹瀉以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為主要病原。
1.2.1 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或混合感染 生產上很難通過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對兩者進行區(qū)分,兩種病混合感染更是常見。乳豬發(fā)生該病后,死亡率最高可達100%。病豬主要發(fā)生水樣腹瀉呈噴射狀,仔豬迅速脫水、衰竭死亡。
1.2.2 偽狂犬病 哺乳仔豬對偽狂犬病最為敏感,在各日齡豬只中死亡率最高,表現為最急性型時,仔豬病程不超過72 h,死亡率100%。偽狂犬病的癥狀除腹瀉外,還表現出嚴重的神經癥狀,可以此特征與其他病原引起的腹瀉區(qū)別。
1.2.3 輪狀病毒感染 輪狀病毒初生仔豬感染率高,發(fā)病嚴重。10~20日齡仔豬癥狀輕,當環(huán)境溫度下降和繼發(fā)大腸桿菌病時常使癥狀加重和死亡率增高,近年發(fā)現存在與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混合感染的情況。癥狀表現為仔豬吃奶后迅速發(fā)生嘔吐及腹瀉,糞便呈水樣或糊狀,黃白色或暗黑色。
1.2.4 大腸桿菌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主要引起3~10日齡的仔豬黃痢和10日齡以后的白痢。大腸桿菌血清型眾多,產腸毒性大腸桿菌致病性較強,可產生毒素導致仔豬腹瀉,而一些非產腸毒性大腸桿菌也可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引起腹瀉。
1.2.5 沙門氏菌感染 沙門氏菌主要引起仔豬副傷寒,急性者為敗血癥,慢性者為壞死性腸炎,常發(fā)生于6月齡以下仔豬,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多雨、潮濕季節(jié)發(fā)病較多,流行期長,急性型死亡率較高。
1.2.6 魏氏梭菌感染 魏氏梭菌主要引起仔豬紅痢,多發(fā)于7日齡以內仔豬,導致初生仔豬壞死性腸炎,死亡率極高。癥狀表現為出血性下痢,腸壞死。
1.2.7 球蟲病 仔豬由于接觸環(huán)境中的球蟲孵囊而感染,母豬糞便中的卵囊也可引起仔豬感染,該病多發(fā)于7~15日齡的哺乳仔豬,發(fā)病初期僅少數仔豬腹瀉,排黃色、黃白色或棕褐色糞便,以黃色糞便為主,個別患豬糞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液,呈奶油狀、粥樣或水樣,身上粘滿液狀糞便。當細菌繼發(fā)感染時,病情加重。
2 仔豬腹瀉綜合防控措施
2.1 飼養(yǎng)管理措施
2.1.1 妊娠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
①保證妊娠母豬的體況良好和營養(yǎng)均衡,保證胎兒和產后母乳的質量,冬季氣溫低,適量提高飼料中的能量水平。②產前一周應由妊娠料過渡到哺乳料,產前2~3 d飼喂量逐漸減少,產后逐漸增加。③保證母豬料新鮮、無發(fā)霉、變質。④在哺乳前,用高錳酸鉀溶液擦拭母豬乳頭。
2.1.2 新生仔豬的飼養(yǎng)管理 ①新生仔豬應加強護理,注意固定乳頭,及早吃足初乳,做好防寒保溫工作。②注意補鐵。初生仔豬體內鐵的儲存量不足以滿足生長要求,缺鐵性貧血往往會誘發(fā)仔豬白痢。對初生仔豬補鐵可注射右旋糖酐鐵或右旋糖酐鐵鈷合劑。③及早補料可以保證仔豬正常生長,促進仔豬消化器官的早期發(fā)育,7日齡即可開始對仔豬補料。
2.2 免疫接種
2.2.1 母豬疫苗接種 母豬首先需做好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豬偽狂犬病的免疫,再根據豬場的實際需要進行大腸桿菌、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等疫苗的免疫接種。具體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與偽狂犬疫苗一年免疫3次,豬瘟一年免疫2次,大腸桿菌疫苗在產前40 d、20 d各免疫1次;傳染性胃腸炎與流行性腹瀉疫苗在每年10月份首免,11月二免,產前1月再免疫1次,仔豬可經吃初乳后獲得母源抗體保護。
2.2.2 仔豬疫苗接種 仔豬需做好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偽狂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與輪狀病毒的免疫。有豬瘟感染的豬場仔豬豬瘟苗實施超前免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弱毒苗在2~3周齡時接種,豬偽狂犬基因工程缺失苗2日齡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和輪狀病毒三聯活疫苗在仔豬吃初乳前接種。
2.3 環(huán)境控制
2.3.1 溫度與濕度 新生仔豬對環(huán)境溫度有較高的要求。分娩舍:20~24 ℃,保溫箱:仔豬1~7日齡32~34 ℃、8~14日齡30~32 ℃、15~30日齡28 ℃。豬舍內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0%~80%。
2.3.2 衛(wèi)生 母豬上產床前產房要徹底清洗,用2%~3%的火堿消毒,殺滅欄內病原體;做好產房內的清潔衛(wèi)生,糞污及時清理,要關注仔豬的飲水保持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