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燦華
摘要:從后備母豬的飼養管理、配種、妊娠母豬早期后期的飼養管理、母豬的飼養管理、疾病防控以及乳豬的飼養管理方面簡述了提高母豬生產性能的措施。
關鍵詞:母豬;生產性能;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8-0071-02
1 后備母豬的飼養管理
(1)后備母豬是指2月齡至初配前留作種用的母豬。后備母豬從60~75 kg開始飼喂后備母豬專用飼料。每天需供干凈飲水1.6~2.0 kg,保持適宜的飼養密度,以4~6頭為一欄,每頭所占面積2 m2左右,同時做好母豬的調教管理和防疫工作。
(2)適時配種并建立檔案。后備母豬7月齡左右,體重達120~130 kg,出現2個情期后方可配種。
(3)及時處理不發情和不合格的母豬。按計劃及時補充后備母豬,年提供后備母豬數=基礎母豬數×淘汰更新率/90%。
2 加強配種管理
(1)合理安排配種季節可使母豬兩年產5窩,從而提高母豬的繁殖率。一般初產母豬在4~5月配種,8~9月產仔;9~10月配種,翌年1~2月產仔;2~3月配種,6~7月產仔。
(2)適時配種,可得到最多的窩產仔數。配種一般可在母豬排卵前0~24 h(最佳為12 h)進行,青年母豬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相結合比僅做人工授精獲得的窩產仔數更多。斷奶后到下次配種,間隔4~6 d,可以獲得最大的窩產仔數。
3 重視母豬妊娠早期的飼養管理
母豬妊娠早期,要保證飼料品質良好,嚴禁使用霉變、污染、冰凍飼料,盡量不用青貯料。限制飼喂量,保持母豬適當膘情,妊娠前期(配種后21 d內),每天喂料2 kg,妊娠中期(22~60 d)2.5 kg,妊娠后期3kg,妊娠期母豬的凈增重保持在20 kg左右為宜。體膘增加過快過肥,不但容易導致死胎,還容易引起難產,影響繁殖率。
4 加強妊娠后期管理,提高仔豬初生重
為了促進胎兒快速發育,提高初生重,保證母豬泌乳期的營養儲備,在母豬妊娠89 d后,需要增加飼料的質量。原料選擇上要重點考慮富含鈣質、蛋白質及脂肪的飼料。在妊娠后期,日供飼料量應視其個體體重及體況增加到3.0~3.5 kg,且日糧中能量飼料應占30%~35%,大豆6%~8%,餅粕類10%左右,其余以糠麩類補足。飼糧營養水平要求消化能≥3.1 MJ/kg,粗蛋白≥16%,賴氨酸≥0.8%。添加適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鈣磷比例要平衡,特別是亞硒酸鈉對提高仔豬免疫力,減少腹瀉發生有預防性的作用。可在母豬產前15~20 d肌注一次亞硒酸鈉維生素E乳劑10 mL。
5 做好疫病防控,確保母仔豬健康發育
產后惡露不盡是母豬產后厭食或產后無乳綜合征的主要誘因之一。預防和及早控制產道炎癥是產仔母豬管理中的首要工作。具體做法為:產仔結束或開始排胎衣時,肌注長效土霉素注射液10~20 mL/頭,催產素20~40 IU。產后3 d內母豬厭食或食欲不佳而又無惡露排出時,選用:①健胃散拌料或飲水用藥,肌肉注射魚腥草注射液0.1 mL/kg,1日2次,連用3 d;②復合維生素拌料或飲水,連用7 d。如產后3 d內仍有惡露現象,可選用1:1 000倍稀釋的消毒劑清洗子宮,而后注入用注射用水4倍稀釋的長效土霉素注射液1~2支。
6 防控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
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特別是細小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偽狂犬病、乙型腦炎等,易造成胚胎死亡、流產、木乃伊的比例升高,窩產仔數減少,成為危害養豬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目前無良好的治療藥物,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預防。制定健全合理的免疫程序,嚴格執行疫苗接種操作規程,確保接種密度和質量。
7 早吃初乳,及時補鐵,及早控制黃白痢
初乳中蛋白含量很高,其中有60%~70%是免疫球蛋白,由于仔豬出生時沒有先天免疫力,只有通過初乳,才能獲得免疫力。仔豬出生時,腸道上皮處于原始狀態,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機能,6 h后開始下降,12 h后幾乎失去此項功能。所以,早吃初乳,吃足初乳,是提高仔豬抗病力的有效措施。對體質弱小的仔豬,要先拭去口中黏液,擦干身體,滴服50%溫葡萄糖液10~15 mL。置于35 ℃熱源中烘烤,待其精神狀態良好后,再吃初乳。固定乳頭是實現仔豬均衡發育的有效方法。固定乳頭應順從仔豬意愿適當調整,僅對個別弱小仔豬定位,其他仔豬以不爭食同乳頭為宜。弱仔一般選擇固定在前兩三對乳頭上。
及時補鐵。哺乳仔豬可用鐵糖-右旋糖酐鐵注射液進行及時補鐵。哺乳仔豬2~3日齡注射1 mL/頭,15日齡可再注射2 mL/頭,在頸部或者后腿內側深部肌肉注射,可預防仔豬缺鐵性貧血及腹瀉。
補料是提高仔豬斷乳重的一項有效措施,科學的補料時間應從7日齡開始,逐頭扒開口腔將料糊抹在舌根處誘食,1日數次,待其有食欲時可將補料盛于補料糟內讓其自由舔食。母豬于產前3 d開始減食,至產仔當日,僅喂1/3平常料量。產后當日,喂以淡鹽麩皮湯。
8 科學安排母豬飲食,提高泌乳量
母豬泌乳量的高低,是飼料質量與飲食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對農村養殖戶的調查表明,母豬產后粥樣喂比干溫喂效果要好,日喂4次比日喂2次效果好。一般原則如下:產后第2日開始增料,至5日齡時給到常量。在此之前切忌一次吃得過飽而傷胃,待其功能逐漸恢復后再行加料。日采食風干料量應大于4.5 kg,以不浪費飼料為原則,日喂3~4次,要盡可能提高母豬采食量。泌乳高峰期,采食量最好達到6 kg以上,斷奶前2~3天逐漸減少日喂量至3 kg左右。泌乳期日糧中粗蛋白含量≥17%,賴氨酸≥0.85%,消化能≥3.2MJ/kg,若能添加4%左右的油脂,或10%的熟化大豆效果更好,可提高乳脂率。
九、適時斷乳,提高母豬年產窩數
母豬斷乳時間的遲早,直接影響著生產繁殖力的大小。斷乳太早,易造成仔豬死亡率增高及生長發育緩慢等;斷乳過晚,會降低了母豬的繁殖力。所以,適宜的斷乳時間是調節養豬經濟效益的一個支點。在農村飼養實踐中,斷乳日齡的確定,最好根據出生時間與仔豬個休重來確定,要求30日齡以上,個體重應不小于8 kg,一般35日齡即可實施斷乳。斷乳時務必趕母留仔,使仔豬在原圈過渡1周時間,再行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