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東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養豬業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但疫病流行一年比一年厲害,養豬的成本也在不斷提升。規模化豬場只有實行精細化管理,充分發掘母豬的繁殖性能,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母豬的配準率及窩產活仔數,是考核母豬是否具備高繁殖能力的重要指標。對提高母豬的配準率及產仔數的措施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母豬;配準率;產仔數;科學免疫;繁殖性能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8-0075-02
在現代養豬業中,母豬的高繁殖能力是生產者追求的主要經濟指標之一。提高母豬繁殖率,提高產仔數是實現養豬業高產高效的最有效的途徑。雖然當前養豬場都經過嚴格的選育和選種,種豬的生產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如何提高母豬的配準率及產仔數仍然是豬場面對的核心技術問題,要提高母豬的產仔數,不僅取決于母豬的優良品種和優質的生產性能,更取決于良好的飼養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母豬的正常發情、配種、胚胎著床、生長發育和順利產仔,減少死胎和流產,增加產活仔數。提高母豬的配準率及產仔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 培育優良的后備母豬
1.1 選育
選留優良的后備母豬使其后代獲得優良的遺傳性能。首先符合品種或品系特征,后備母豬要體型良好,身體結實、四肢健壯、肢體結構良好,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產仔率高,同窩同胞仔豬數多,有效乳頭在7對以上且排列整齊,性格溫順,母性、抗逆性好和抗應激能力強等,在后備母豬的培育過程中仍然要堅持選優淘劣。
1.2 飼養管理
提供良好的飼養生長環境,飼喂后備母豬專用料,不準飼喂變質飼料及育肥豬飼料,后備母豬群定期進行藥物預防保健,90~180日齡前可讓其自由采食,180日齡后適當進行限食,日飼喂量2.2 kg/頭左右,并添加青綠飼料,保證其營養均衡,營養水平過高會導致母豬過肥影響正常母豬繁殖性能,營養水平過低則會使后備母豬生長緩慢,發情期推遲、繁殖力下降、日糧中粗蛋白質含量應達到15%~16%,鈣、磷、維生素A、維生素E等物質能滿足骨骼和生殖系統的生長發育需要。
1.3 科學免疫
后備母豬群要按科學的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尤其是繁殖障礙性疾病,如豬瘟、細小病毒、豬乙型腦炎、偽狂犬、藍耳病等。其他疫苗根據豬場的實際生產情況進行選擇性免疫,免疫后一定要每頭進行抽血化驗檢測其抗體水平。
2 促進發育、排卵
一般在配種前7~10 d,適當增加飼喂量,可增加母豬排卵數,提高產仔數,正常情況下,初產待配和成年母豬在斷奶3~5 d后出現發情癥狀,當出現發情異常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對于過肥的母豬要少喂精料,多飼喂青綠多汁飼料,過瘦的母豬要加強飼養管理,多飼喂精料和礦物質飼料,促使母豬盡快恢復體能,促進發情和增加排卵數,并采用成年性欲好的公豬進行誘情,延遲發情的母豬與發情期的母豬同圈合并飼養進行誘導,不發情的母豬可以合理利用激素及藥物,合理利用PG 600,律胎素等激素可以提高母豬窩均產仔數,在母豬配種前注射或飼料添加亞硒酸鈉也可以提高母豬窩均產仔數。另外在豬發情或配種時可以使用GnRH、LHRH提高受胎率,從而提高母豬窩均產仔數。
3 適時開展配種
對發情母豬適時配種是提高配種率的關鍵措施。首先要準確判斷母豬出現靜立反射的時間,這就要求每天要進行多次查情,然后根據母豬品種、季節變化、母豬年齡、斷奶天數等因素影響選擇合適配種時間,力爭做到適時配種,配種時間一般在母豬出現靜立反射后8~12 h進行第一次配種,間隔10~12 h再進行第二次配種,但最佳配種時期應該是陰門紅腫開始消退、起皺紋、外陰顏色由潮紅變紫紅,陰門黏液拉絲不斷時。
4 掌握輸精技巧
母豬應實行二次或三次配種制。配種一般應選擇在早上或下午喂料后3 h進行,配種時首先要保證精液合格(每次輸入的精液量應為80~100 mL,精液活力在0.7以上,精子數量在40億以上),輸精前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母豬外陰周圍、尾根,再用清水洗去消毒液后用生理鹽水進行清洗,然后用干凈的毛巾擦干外陰部。 將輸精管斜向上45°方向插入,并逆時針方向轉動輸精管頭,將其鎖定在母豬子宮第2~3個皺褶處,連好輸精瓶,輸精要緩慢按壓母豬背部使其安定,手握輸精瓶稍微施加壓力,緩慢注入子宮通過調壓或調節輸精瓶的高低來控制輸精速度,靜立發情和受到適當刺激的母豬將主動吸收精液,在2~3個宮縮將精液吸收為好,輸精時間一般為3~5 min,輸精員要有耐心,對母豬要溫和,輸完后還要繼續按摩1~2 min。輸精完成后,不要立即拔掉輸精管,防止精液倒流,讓其自行脫落。
5 科學判斷妊娠
準確判斷母豬妊娠是確保科學飼喂,減少死胎、流產的前提。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通過發情周期和癥狀判斷,母豬配種后,經過3周左右,沒有出現發情,并且食欲漸增,背毛順溜光亮,增膘明顯,性情溫馴,行動穩重,貪睡,尾巴自然下垂,陰戶縮成一條線,則初步判定為妊娠,也可用B超測定儀判斷,在間隔21 d仍未表現發情癥狀時,即可確定為妊娠。
6 加強孕期飼養管理
加強孕期的飼養管理是控制母豬發生流產、產死胎與木乃伊,提高配種受孕率和產仔數的關鍵措施。母豬妊娠前期10~30 d是胚胎死亡的高峰期,必須保證飼喂優質全價飼料,且降低能量標準,日飼喂量為1.5~2.0 kg,粗蛋白質含量達12%~14%,保證礦物質,維生素供給,妊娠母豬舍內溫度應為15~20 ℃,最低不低于12 ℃,最高不高于28 ℃,避免遭受忽熱忽冷應激,導致胚胎早期死亡。母豬妊娠中期31~80 d,胎兒發育加快,互相排擠,造成營養供應不均,會導致部分胚胎死亡,因此,此期間對待妊娠母豬態度要溫和,不可粗暴對待母豬,嚴禁大聲吆喝、追趕、棒打或驚嚇,使母豬互相擁擠咬架,人為因素造成胚胎死亡,日飼喂量為2.0~2.5 kg,粗蛋白質含量達14%~15%,并添加青綠飼料,加強運動,妊娠后期81~110 d是胚胎快速生長發育期,本階段必須加大飼喂量,日飼喂量可根據母豬膘情控制在2.5~3.5 kg,粗蛋白質含量達16%~20%,同時在營養方面,要注意鈣、磷保持平衡和添加適量維生素。
7 小結
提高母豬配準率及產仔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母豬配種率及產仔數的因素較多,只要從每一個細小環節做起、做好,并做好各項記錄,認真分析,善于總結,母豬群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和積極的努力可很快轉變為配準率高、繁殖率穩步上升的高產母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