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翠翠
摘要:《畜產品加工》課程考核的改革以改變傳統的中等職業學校以理論知識點為基礎的終結性考核評價方式,以過程考核為主,采取以能力為本位的“階段考核+過程考核+終結考核”的考核方式。本著考核范圍的全面性、考核指標的系統性、考核主體的多樣性、考核方法的綜合性原則,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形式、考核方法、考核比例,著重考核學生掌握技能情況,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過程考核;畜產品加工;課程考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8-0094-03
《畜產品加工》課程考核的改革是為了改變中等職業學校傳統考試模式的弊端,注重職業能力的考核,考核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轉變傳統的考試觀念,構建多種形式的課程考核體系,突出職教特色。
1 課程考核改革理念
1.1 課程考核改革原則
建立以“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的考核評價體系,要以考核評價范圍的全面性、評價指標的系統性、評價主體的多樣性、評價方法的綜合性為原則。通過考核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即知識運用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質、協作精神、職業道德等。
1.2 緊密結合以適應中職教育的課程改革目標,系統規劃考核制度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過程和培養目標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注重職業能力培養,根據“按需施教、學以致用”的原則,組織課程教學、實訓和實習;二是強調課程體系的針對性,課程設置不是從學科出發,而是從職業崗位群需要出發;三是突出實踐環節教學,主動適應經濟建設發展要求,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用型人才。因此,要全面、系統、公正地評價教學效果,就要從考核內容、形式、管理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出一套相對完整、切實可行的能充分發揮考核功能和實現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目的的考核制度[1]。
1.3 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
考核的目的是檢驗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情況。實踐和創新能力的考核是主要內容。讓考核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過程。創新能力的考核主要是通過制定方案的新穎性和創新性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
1.4 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相結合
作為中職學生要以操作為主,但在職業生涯中也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的儲備,知識的遷移,自學能力的提高等必不可少,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2]。因此,考核評價要體現中職學生的特點,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技能。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進行卷面的考試,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管理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出一套相對完整、切實可行的能充分發揮考核功能和實現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目的的考核制度[1]。
1.3 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
考核的目的是檢驗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情況。實踐和創新能力的考核是主要內容。讓考核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過程。創新能力的考核主要是通過制定方案的新穎性和創新性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
1.4 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相結合
作為中職學生要以操作為主,但在職業生涯中也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的儲備,知識的遷移,自學能力的提高等必不可少,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2]。因此,考核評價要體現中職學生的特點,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技能。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進行卷面的考試,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2 課程考核改革方案
2.1 改革考核內容,確立考核的能力導向
考核命題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對課程的理論知識、職業能力、綜合素質進行分析細化,然后根據這些特征確定教和學的方法,最后確定課程效果的評價方法和考核標準。考核內容不僅要包括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同時要能夠反映學生職業能力的情況,而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多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考試真正能夠對學生理論知識、職業能力、綜合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表1 )。
2.2 改革考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考核方式要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不能只限于筆試,還應采取實際操作、調研報告、自學筆記、課堂演講、小組比賽等多種多樣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平時課堂學習中團隊之間的協作、規章制度的遵守等也作為分數評定的依據。
2.3 改革考核方式,使評價主體更全面
考核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小組對學生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及教師對小組成員的評價四方面相結合。學生自評主要是對自主學習的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技能的掌握和獨立工作的能力等自我評價。學生互評主要是團隊協作的評價,完成任務的積極性評價,完成任務質量的評價等。教師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完成工作情況,技能掌握情況,操作規范情況,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等方面的評價。教師對小組成員的評價主要是對小組成員相互協調合作,團結互助,相互溝通等能力方面的評價。
2.4 改革考核形式,使考核形式更加系統
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后,改變原來一卷定終身的終結性考核,既對學生完成的工作任務結果進行考核評價,也對操作過程和操作技能進行考核評價,考核形式包括過程考核+階段評價+終結考核體現對職業能力的全方位的考核評價。
2.5 改革考核評分比例,突出考核重點
考核比例中以過程性考核為主,終結考核為輔,其中終結考核以理論考核為主。其中過程性考核分數占70%,終結性考試分數占30%。根據課程內容重要性,確立不同教學模塊的考核比例,其中乳制品加工總分數35分,肉制品加工總分數30分,蛋制品加工分數為5分。根據不同的考核評價主體,確立科學的考核比例,其中學生自評成績占10%,小組互評成績占10%,教師對小組評價成績占20%,教師對學生評價成績占60%。
3 課程考核改革效果分析
針對《畜產品加工課程》以工作過程為主的考試模式改革,證明是有一定價值的,它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比傳統的封閉的考試模式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3.1 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放手讓學生自己根據課程內容去構建理論知識體系,進行作業方案的分析,制訂及用自己制定的作業方案完成實際工作任務,從心理上對他們產生了激勵,而這種內在激勵一旦形成,就會對受激勵者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持續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為了更好表現自己的才學,他們會竭盡全力、力求完美。從而,就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效果,真正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3.2 有助于教師不斷自我完善與提高
新的考試模式,教師則必須有豐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指導學生學習,回答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學生的好學督促下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素質,加強理論修養,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一刻也不能懈怠。
3.3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通過這種新考試模式的考核,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會理論的指導作用,體會不同知識如何綜合運用,體會人與人之間如何協調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必然使學生在走向社會時更具有競爭力。
總之,課程考試改革是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一個重點,在強調教學改革的同時應重視課程考試改革,摒棄一律采用閉卷筆試的死板做法及一卷定終身的終結性評價機制。根據課程的性質,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評價模式,真正發揮考試“指揮棒”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文靜.高職教育考試改革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3(13):30-31.
[2] 王 新.創新考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5):815.
摘要:《畜產品加工》課程考核的改革以改變傳統的中等職業學校以理論知識點為基礎的終結性考核評價方式,以過程考核為主,采取以能力為本位的“階段考核+過程考核+終結考核”的考核方式。本著考核范圍的全面性、考核指標的系統性、考核主體的多樣性、考核方法的綜合性原則,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形式、考核方法、考核比例,著重考核學生掌握技能情況,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過程考核;畜產品加工;課程考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8-0094-03
《畜產品加工》課程考核的改革是為了改變中等職業學校傳統考試模式的弊端,注重職業能力的考核,考核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轉變傳統的考試觀念,構建多種形式的課程考核體系,突出職教特色。
1 課程考核改革理念
1.1 課程考核改革原則
建立以“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的考核評價體系,要以考核評價范圍的全面性、評價指標的系統性、評價主體的多樣性、評價方法的綜合性為原則。通過考核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即知識運用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質、協作精神、職業道德等。
1.2 緊密結合以適應中職教育的課程改革目標,系統規劃考核制度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過程和培養目標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注重職業能力培養,根據“按需施教、學以致用”的原則,組織課程教學、實訓和實習;二是強調課程體系的針對性,課程設置不是從學科出發,而是從職業崗位群需要出發;三是突出實踐環節教學,主動適應經濟建設發展要求,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用型人才。因此,要全面、系統、公正地評價教學效果,就要從考核內容、形式、管理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出一套相對完整、切實可行的能充分發揮考核功能和實現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目的的考核制度[1]。
1.3 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
考核的目的是檢驗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情況。實踐和創新能力的考核是主要內容。讓考核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過程。創新能力的考核主要是通過制定方案的新穎性和創新性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
1.4 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相結合
作為中職學生要以操作為主,但在職業生涯中也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的儲備,知識的遷移,自學能力的提高等必不可少,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2]。因此,考核評價要體現中職學生的特點,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技能。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進行卷面的考試,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管理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出一套相對完整、切實可行的能充分發揮考核功能和實現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目的的考核制度[1]。
1.3 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
考核的目的是檢驗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情況。實踐和創新能力的考核是主要內容。讓考核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過程。創新能力的考核主要是通過制定方案的新穎性和創新性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
1.4 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相結合
作為中職學生要以操作為主,但在職業生涯中也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的儲備,知識的遷移,自學能力的提高等必不可少,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2]。因此,考核評價要體現中職學生的特點,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技能。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進行卷面的考試,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2 課程考核改革方案
2.1 改革考核內容,確立考核的能力導向
考核命題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對課程的理論知識、職業能力、綜合素質進行分析細化,然后根據這些特征確定教和學的方法,最后確定課程效果的評價方法和考核標準。考核內容不僅要包括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同時要能夠反映學生職業能力的情況,而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多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考試真正能夠對學生理論知識、職業能力、綜合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表1 )。
2.2 改革考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考核方式要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不能只限于筆試,還應采取實際操作、調研報告、自學筆記、課堂演講、小組比賽等多種多樣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平時課堂學習中團隊之間的協作、規章制度的遵守等也作為分數評定的依據。
2.3 改革考核方式,使評價主體更全面
考核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小組對學生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及教師對小組成員的評價四方面相結合。學生自評主要是對自主學習的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技能的掌握和獨立工作的能力等自我評價。學生互評主要是團隊協作的評價,完成任務的積極性評價,完成任務質量的評價等。教師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完成工作情況,技能掌握情況,操作規范情況,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等方面的評價。教師對小組成員的評價主要是對小組成員相互協調合作,團結互助,相互溝通等能力方面的評價。
2.4 改革考核形式,使考核形式更加系統
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后,改變原來一卷定終身的終結性考核,既對學生完成的工作任務結果進行考核評價,也對操作過程和操作技能進行考核評價,考核形式包括過程考核+階段評價+終結考核體現對職業能力的全方位的考核評價。
2.5 改革考核評分比例,突出考核重點
考核比例中以過程性考核為主,終結考核為輔,其中終結考核以理論考核為主。其中過程性考核分數占70%,終結性考試分數占30%。根據課程內容重要性,確立不同教學模塊的考核比例,其中乳制品加工總分數35分,肉制品加工總分數30分,蛋制品加工分數為5分。根據不同的考核評價主體,確立科學的考核比例,其中學生自評成績占10%,小組互評成績占10%,教師對小組評價成績占20%,教師對學生評價成績占60%。
3 課程考核改革效果分析
針對《畜產品加工課程》以工作過程為主的考試模式改革,證明是有一定價值的,它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比傳統的封閉的考試模式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3.1 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放手讓學生自己根據課程內容去構建理論知識體系,進行作業方案的分析,制訂及用自己制定的作業方案完成實際工作任務,從心理上對他們產生了激勵,而這種內在激勵一旦形成,就會對受激勵者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持續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為了更好表現自己的才學,他們會竭盡全力、力求完美。從而,就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效果,真正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3.2 有助于教師不斷自我完善與提高
新的考試模式,教師則必須有豐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指導學生學習,回答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學生的好學督促下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素質,加強理論修養,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一刻也不能懈怠。
3.3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通過這種新考試模式的考核,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會理論的指導作用,體會不同知識如何綜合運用,體會人與人之間如何協調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必然使學生在走向社會時更具有競爭力。
總之,課程考試改革是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一個重點,在強調教學改革的同時應重視課程考試改革,摒棄一律采用閉卷筆試的死板做法及一卷定終身的終結性評價機制。根據課程的性質,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評價模式,真正發揮考試“指揮棒”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文靜.高職教育考試改革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3(13):30-31.
[2] 王 新.創新考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5):815.
摘要:《畜產品加工》課程考核的改革以改變傳統的中等職業學校以理論知識點為基礎的終結性考核評價方式,以過程考核為主,采取以能力為本位的“階段考核+過程考核+終結考核”的考核方式。本著考核范圍的全面性、考核指標的系統性、考核主體的多樣性、考核方法的綜合性原則,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形式、考核方法、考核比例,著重考核學生掌握技能情況,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過程考核;畜產品加工;課程考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8-0094-03
《畜產品加工》課程考核的改革是為了改變中等職業學校傳統考試模式的弊端,注重職業能力的考核,考核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轉變傳統的考試觀念,構建多種形式的課程考核體系,突出職教特色。
1 課程考核改革理念
1.1 課程考核改革原則
建立以“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的考核評價體系,要以考核評價范圍的全面性、評價指標的系統性、評價主體的多樣性、評價方法的綜合性為原則。通過考核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即知識運用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質、協作精神、職業道德等。
1.2 緊密結合以適應中職教育的課程改革目標,系統規劃考核制度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過程和培養目標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注重職業能力培養,根據“按需施教、學以致用”的原則,組織課程教學、實訓和實習;二是強調課程體系的針對性,課程設置不是從學科出發,而是從職業崗位群需要出發;三是突出實踐環節教學,主動適應經濟建設發展要求,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用型人才。因此,要全面、系統、公正地評價教學效果,就要從考核內容、形式、管理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出一套相對完整、切實可行的能充分發揮考核功能和實現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目的的考核制度[1]。
1.3 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
考核的目的是檢驗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情況。實踐和創新能力的考核是主要內容。讓考核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過程。創新能力的考核主要是通過制定方案的新穎性和創新性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
1.4 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相結合
作為中職學生要以操作為主,但在職業生涯中也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的儲備,知識的遷移,自學能力的提高等必不可少,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2]。因此,考核評價要體現中職學生的特點,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技能。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進行卷面的考試,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管理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出一套相對完整、切實可行的能充分發揮考核功能和實現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目的的考核制度[1]。
1.3 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
考核的目的是檢驗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情況。實踐和創新能力的考核是主要內容。讓考核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過程。創新能力的考核主要是通過制定方案的新穎性和創新性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
1.4 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相結合
作為中職學生要以操作為主,但在職業生涯中也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的儲備,知識的遷移,自學能力的提高等必不可少,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2]。因此,考核評價要體現中職學生的特點,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技能。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進行卷面的考試,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2 課程考核改革方案
2.1 改革考核內容,確立考核的能力導向
考核命題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對課程的理論知識、職業能力、綜合素質進行分析細化,然后根據這些特征確定教和學的方法,最后確定課程效果的評價方法和考核標準。考核內容不僅要包括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同時要能夠反映學生職業能力的情況,而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多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考試真正能夠對學生理論知識、職業能力、綜合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表1 )。
2.2 改革考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考核方式要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不能只限于筆試,還應采取實際操作、調研報告、自學筆記、課堂演講、小組比賽等多種多樣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平時課堂學習中團隊之間的協作、規章制度的遵守等也作為分數評定的依據。
2.3 改革考核方式,使評價主體更全面
考核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小組對學生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及教師對小組成員的評價四方面相結合。學生自評主要是對自主學習的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技能的掌握和獨立工作的能力等自我評價。學生互評主要是團隊協作的評價,完成任務的積極性評價,完成任務質量的評價等。教師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完成工作情況,技能掌握情況,操作規范情況,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等方面的評價。教師對小組成員的評價主要是對小組成員相互協調合作,團結互助,相互溝通等能力方面的評價。
2.4 改革考核形式,使考核形式更加系統
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后,改變原來一卷定終身的終結性考核,既對學生完成的工作任務結果進行考核評價,也對操作過程和操作技能進行考核評價,考核形式包括過程考核+階段評價+終結考核體現對職業能力的全方位的考核評價。
2.5 改革考核評分比例,突出考核重點
考核比例中以過程性考核為主,終結考核為輔,其中終結考核以理論考核為主。其中過程性考核分數占70%,終結性考試分數占30%。根據課程內容重要性,確立不同教學模塊的考核比例,其中乳制品加工總分數35分,肉制品加工總分數30分,蛋制品加工分數為5分。根據不同的考核評價主體,確立科學的考核比例,其中學生自評成績占10%,小組互評成績占10%,教師對小組評價成績占20%,教師對學生評價成績占60%。
3 課程考核改革效果分析
針對《畜產品加工課程》以工作過程為主的考試模式改革,證明是有一定價值的,它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比傳統的封閉的考試模式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3.1 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放手讓學生自己根據課程內容去構建理論知識體系,進行作業方案的分析,制訂及用自己制定的作業方案完成實際工作任務,從心理上對他們產生了激勵,而這種內在激勵一旦形成,就會對受激勵者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持續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為了更好表現自己的才學,他們會竭盡全力、力求完美。從而,就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效果,真正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3.2 有助于教師不斷自我完善與提高
新的考試模式,教師則必須有豐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指導學生學習,回答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學生的好學督促下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素質,加強理論修養,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一刻也不能懈怠。
3.3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通過這種新考試模式的考核,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會理論的指導作用,體會不同知識如何綜合運用,體會人與人之間如何協調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必然使學生在走向社會時更具有競爭力。
總之,課程考試改革是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一個重點,在強調教學改革的同時應重視課程考試改革,摒棄一律采用閉卷筆試的死板做法及一卷定終身的終結性評價機制。根據課程的性質,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評價模式,真正發揮考試“指揮棒”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文靜.高職教育考試改革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3(13):30-31.
[2] 王 新.創新考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