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雋婷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新型的賄賂案件層出不窮,花樣不斷翻新,市場上的經濟往來方法被引入進了受賄作案的手段中來,出現了利用“放貸取息”的方法收受賄賂的社會現象。對于這種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對特定對象進行“放貸取息”的行為應該如何定性,如何計算數額,以及界定罪與非罪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司法實務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案例為切入點分析上述問題,并立足于司法實踐的需要從理論上進行探討。
關鍵詞:放貸取息;受賄;數額;界定
案例:某市供銷總社于2007年在火車站建造生產資料轉運倉庫及辦公樓,整體造價為七千多萬元,該工程項目由供銷總社副主任樓某負責。經過招標,某建筑公司中標,其項目經理王某負責承建。按照合同規定,建筑公司向供銷總社交納了工程質量、工期保證金六百萬元,并辦理了有關手續,準備開工。這時,項目經理王某主動找供銷總社副主任樓某,向樓某個人借款三百萬元,月利率2.5%,利息按月付清,本金至該工程完工、供銷總社退還六百萬元保證金后歸還。樓某答應,并籌備資金借給了王某,之后每月收到王某支付的七萬五千元利息。后由于建筑材料漲價,王某向供銷總社提出追加材料款1118萬元,2010年1月份,樓某召集有關人員開會,原則上同意追加材料款,但在具體數額經過有關部門審核、審批后才能支付。會后,王某希望樓某先付部分追加款,樓某同意,并付給王某追加款四百萬元。事后,有人控告樓某違反規定付款,懷疑其有受賄行為。紀委、檢察院找樓某談話,樓某承認未經有關部門審核、審批先付款的行為,但不承認受賄。找王某求證時,王某承認與樓某有借貸關系,但不承認有行賄行為,并且強調,如果同樓某沒有借貸關系,也許會送錢。
1 “放貸取息”行為定性分析
對于樓某一案應該如何定性,司法實踐中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樓某的行為不構成受賄罪。原因在于,樓某和王某均稱他們之間的經濟往來屬于民間借貸關系,并且這種民間借貸行為普遍存在。樓某確已將三百萬借貸款交給樓某,王某按月付息,屬于正常的經濟往來,難以認定為受賄行為。第二種意見認為,樓某構成受賄罪。其理由在于,綜合考慮王某與樓某之間的特殊關系等因素,王某的目的是以借貸關系向樓某提供經濟利益,樓某接受并已經獲得了可觀的利益。同時,樓某利用職務便利,為王某獲得利益提供了方便。該借貸行為實質上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受賄的目的,其本質就是“權錢交易”。正如王某所說的“如果同樓某沒有借貸關系,也許會送錢?!背浞终f明了王某與樓某的借貸關系是送錢的一種方式。
筆者支持第二種觀點,認為王某的行為構成受賄罪。對此,筆者認為應考慮以下幾點:
1.1 該借貸關系存在的基礎性事實
民法調整借貸關系時,并不考慮借貸關系發生的原因。但從刑法層面對借貸行為的實質進行判斷時,借貸關系的基礎性事實是重要依據。
在本案中,首先,王某與樓某之間的借貸關系與工程有密切聯系。王某借貸行為發生在其所負責的工程準備開工之時,并約定在工程完工、退還保證金時歸還本金,且王某借貸的對象是負責該項目的供銷總社副主任樓某??梢钥闯?,借貸關系始終與工程有密切的聯系。
其次,沒有證據表明王某有借貸的必要。王某所承建的項目是一個涉及千萬價款的工程,其所在的建筑公司通過招標獲得該工程,說明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即使出現一時的資金短缺,也不可能在工程進行的始終都短缺三百萬,而不得不借款三百萬直至工程結束。在本案中,王某長期借款三百萬,樓某已經收取王某三十個月的利息,共計二百二十五萬元,這樣的借貸對王某來說顯然是違背資金運作規律的,王某不能從借貸關系中受益。
基于以上兩點的考慮,本案中王某的借貸不是出于資金短缺或資金流轉的需要,其借貸行為沒有民事關系上的合理基礎性事實,而與工程密切相關。
1.2 借貸行為的風險
一般的民間借貸往往具有一定的風險,借出一方要考慮相對方的信用和能力,以免無法收回所借資金。但在本案中,王某一開始主動向樓某借錢,就暗示了樓某放貸沒有風險,因為他有六百萬元保證金押在樓某掌控的單位,并且每月都有收益(七萬五千元利息),是以借貸關系給樓某好處。樓某從一開始就應當明知,由于雙方之間特殊的利害關系,王某為其提供獲得利益的機會是沒有任何風險的,且會獲得可觀的收益,同時應當知道王某為自己提供放貸取息機會的目的。樓某不但沒有拒絕這個機會,反而積極接受了這個機會,等于接受了王某的利益。從樓某的行為表現,可以推定樓某有收受賄賂的直接故意。
1.3 為他人謀取利益的事實或意愿
盡管沒有事實表明王某在借款之初有希望樓某為其謀取利益的表示,但從之后追加材料款一事中,樓某有為王某謀取利益的事實。樓某在工程管理過程中,在工程監督上的不作為,在付款上的違法作為,實際上為王某謀取了利益。而王某所說的“如果同樓某沒有借貸關系,也許會送錢”說明,雙方存在的借貸關系與樓某為其謀取利益的行為有關,若沒有借貸關系,王某也許要通過送錢來達到獲取利益的目的。此外,王某在準備開工時提出借貸,并表示在工程結束時歸還,已經向樓某表明了借貸關系與工程的關系,暗示希望在整個施工過程中都能得到樓某的關照。依據常理,樓某也應當明白這層含義,而不會把王某的意思理解成單純的借貸關系。以上幾點可以表明,雙方的借款關系中暗示了樓某在工程有關事項中“照顧”王某的意思。
基于以上三點可知,這種不符合常理的借貸行為是基于樓某的職務及樓某與王某之間特殊利害關系而產生的,實質上是王某與樓某之間默認的一種賄賂手段,其本質是“權錢交易”。樓某基于其職務便利,通過形式上合法的借貸關系獲取經濟利益,并利用職務便利為王某謀取利益,構成了受賄罪。
2 “放貸取息”型受賄案件數額認定
“放貸取息”型受賄案件數額的認定,要考慮其成本因素,這種類型的受賄者需要初始投入,受賄數額只能限定在其通過該資金運行而獲取的利益增值部分。若受賄者沒有投入任何資金,借貸關系只是一種假定數額的假借貸,而獲取所謂的利息,其受賄數額就是實際收益的全部;若受賄者確有交付借貸款項的事實,其受賄數額應當是實際收益減去同期銀行存款利息。但是,由于借貸關系僅是受賄的一種手段,且基于借貸關系,受賄者交付給相對方的資金換取了相應的債權,受賄數額不應當減去受賄者交付給相對方的資金。
3 注意罪與非罪的界限
近年來,由于金融機構資金供應量的不足和趨利性的作用,民間借貸現象越來越多,一些國家工作人員也加入其中,在一些地區有蔓延趨勢,在社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區分國家工作人員普通的放貸取息行為與以放貸取息為手段進行的受賄行為,筆者基于上述案件的分析,認為應當考慮以下幾點:第一,借貸行為是否有合理的基礎性事實,借貸行為是否是基于資金短缺等原因。第二,國家工作人員進行的放貸取息行為是否具有一般放貸取息行為所應有的風險。第三,借貸雙方是否有基于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的特殊利害關系。即國家工作人員是否利用職務之便或影響力等因素進行“放貸取息”,并明示或暗示其可利用職權為相關人謀取利益。
筆者認為,賄賂的手段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發生著變化,不斷有新的賄賂手段出現,新型的賄賂案件層出不窮。盡管相關司法解釋對以借款為名受賄、賭博受賄、干股受賄等種種賄賂手段作出了規制,但司法解釋無法窮盡所有的賄賂手段。因此,在認定受賄罪時,應當從“權錢交易”的本質出發,在堅持罪刑法定原則的同時,減少規避刑法制裁收受賄賂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鄭高鍵,謝杰.《理財型受賄犯罪若干疑難問題的司法認定》.《中州學刊》,2010年5月第3期(總第1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