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中國正史是堅決反對“唯武器論”的,對于兵器的基本看法就是“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和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保持了高度一致。
在我們的正史中,似乎從來沒有一場戰爭的勝敗是為兵器優劣所決定的,只有在說到匈奴、突厥、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游牧民族對于漢族王朝的軍事優勢時,提到了對方的騎兵優勢,但這又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兵器范疇了。
在正史中遭到冷落的兵器,在古典小說中倒是大放異彩。
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器(藝)”的說法,如《五雜俎》中所說:“一弓、二駑、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古典小說往往會在這真實存在的“十八般武器”基礎上展開詳細的兵器描寫。
但核心問題是,古代存在的兵器不代表就是實戰中用的兵器,十八般武器所講的可能更是民間兵器,而非大規模裝備的軍用兵器。在古代戰場上,也有個“制式裝備”的說法。軍隊使用的必須是相對統一的武器裝備,且能隨時更新,不然在現實戰爭中,無法訓練也無法打仗,光后勤補給就無法支持。
如果說古典小說的兵器還算“來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話,那么武俠小說中的兵器基本上就算科幻范疇了。一個最有趣的現象是,和中國古典小說不一樣的是,在武俠小說中,最頂級的大俠往往是赤手空拳,要用兵器的話基本上都是劍,最厲害的武學除了內功之外基本上也是劍法。
劍自然是一個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兵器,但在古代戰爭中,卻基本屬于“裝飾性”而不是實戰兵器,實戰普及程度遠不如刀,充其量就是將官們拿來撐場面的。原因其實并不復雜,武俠小說的俠客們面對的主要是武林,假想敵都是不穿鎧甲的對手。但在戰場上,士兵都身穿鎧甲,這就大大減弱了劍的實戰威力。
棍也是古典小說和武俠小說中的明星兵器,比如武松的哨棒、少林寺的棍僧。但神奇的是,棍這種更像表演器具的兵器卻也曾應用于實戰之中。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曾著有《劍經》一書,雖名為“劍”,但實際上說的是“棍”法。俞大猷曾經造訪少林寺,走時還帶了僧兵到軍中效力。讓時人沒想到的是,少林棍法從木棍升級為鐵棍之后,竟然在與日本刀的實戰對抗中盡顯優勢,成了當時俞軍的一大王牌。
(摘自《看天下》 張明揚/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