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首先恭喜您當選北京漳州商會新一任會長。從1994年籌辦廈門英才學校,一直發展壯大成為今天的英才企業集團,您的企業經營這么久,很不容易。這個過程,也是中國商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段。請首先談談您所認識的異地商會。
楊 英:1990年代在廈門時,當地成立的一些商會請我當會長,我都沒有答應,后來給我掛的是名譽會長。我覺得商會要發展起來,首先作為會長要有公益心,這是最重要的。
其實,商會在中國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比如民國時期上海的商會就很有實力,能夠真正為一些小的會員企業或者中小企業提供好的服務和幫助。就當前商會的功能而言,在商會內部主要是照顧到兩類會員的需求:讓小的會員進來以后,覺得商會是一個信息平臺、溝通渠道與合作平臺,如果確實在企業經營中臨時有困難,差個幾十萬能得到幫助;而對于大一點的企業,大家在商會里互相了解時間多了,就有了強強聯合的機會。另外就是大家在嘗試的,組織有實力的企業回鄉投資,幫助家鄉政府招商引資,促進兩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這其中,有發展勢頭很好的商會,也有的比較亂,所以在商會里培育熱心奉獻的正能量很重要。
中國商人:目前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在深化,商會之間的合作也比較多。就北京漳州商會的情況而言,你覺得有什么特色和發展潛力?
楊 英:我們商會成立時間較早,但發展比較慢。這其中有一個因素,就是相對于泉州、莆田等地而言,漳州人在北京經商人數少,因此商會規模也比較小。近年來,隨著來京讀書就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也有更多漳州人來北京創業或者拓展自己的事業,所以北京漳州商會發展還是有一定潛力的。
您說到商會發展的優勢,我覺得商會的發展優勢一定不是單純從會員規模上而論的,因為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好處。
我們在京的漳州人熱情樸實,做生意誠實守信,也都熱愛家鄉,比較團結。漳州人的精神和氣質,源自于深厚的人文傳統。因為歷史上的漳州,曾有千余年的建州史,古來就是人文鼎盛的“海濱鄒魯”之地,也是閩南經濟金三角的重要一角,是一個物華天寶的生態盛地。
所以,基于我們商會的會情,以及漳州的人文歷史和資源優勢,我們提出要辦成一個“富有漳州特色的精品商會”。
培育商會發展正能量
中國商人:從您提出的家鄉漳州的區域經濟優勢,以及漳州商會的“比較優勢”,能感受到您對辦好商會的信心。您覺得當好一個商會會長的關鍵是什么?
楊 英:說實在話,本來我就沒想過當會長,因為我覺得自己能力有限,也沒那么多時間。但是既然大家把我推選出來當會長,當時我就給自己定了幾個規矩:
第一,首先在各方面要以身作則。我跟秘書長講,你可以監督我,我肯定不在商會報銷一分錢。當會長其實和當老板一樣,要敢于擔當,有一顆為所有企業會員著想的公益心,人家才愿意加入商會。要不然會員覺得我憑什么給商會交會費,交了都不知道花在哪里。所以,本來商會確定會長的會費標準是一屆交150萬,我自己主動增加到300萬,包括商會辦公場所也由我無償提供。
第二,要帶頭營造公正、公平、透明的辦會機制,培育商會正能量。我們商會規模比較小,但是在發展會員方面,我們不要求數量,而求質量。人品好的會員,對社會、員工、政府都有利的企業,我們納入進來;有坑蒙拐騙行為的一個都不讓他進,我們商會不搞那些亂七八糟的事。
中國商人:我注意到北京漳州商會規模雖然不大,卻有6個執行會長。這種安排是出于名分上的考慮,還是將會有具體的分工?
楊 英:我們這幾個執行會長,還有監事長,人都很不錯,也都各有所長,在商會的事情上更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一起為商會發展出謀獻策。接下來,我們要根據商會發展需要,結合每個人所在的領域以及能夠對接的資源,進行一些明確的分工。
如果這些執行會長的力量真正凝聚起來,你會看到在商會倡導和營造一種為全體會員服務的正能量是有希望的。我們任何時候,不會允許有“大魚吃小魚”的情況在商會里出現。
比如說,商會可能會組織一個投資平臺。我也給大家講過,我可能拿出幾千萬來擔保,然后每年分散投資幾個項目。大家共同看好了一個項目,你有錢可以投1千萬,錢少的也可以投100萬,但是所有的財務都要透明。萬一項目做不成,我來兜著,你投了兩年的利息,比如你投一百萬,我按10%每年的利息回報給你。如果項目賺了錢,除了20%的個人所得稅,還要扣3-5%捐給商會。
中國商人:說到在商會成立投資平臺,投一些有潛力的項目。你會把這個平臺,跟平和的蜜柚等特色產業項目去對接嗎?
楊 英:說實在的,我們英才集團目前主營業務集中在生物制藥、房地產、學校、汽車4S店、連鎖店這些領域,而有機農業對于我們是一個跨行業的嘗試。我們投資平和蜜柚產業,更多是出于一種對家鄉的感情和社會責任,我們希望家鄉的農民能夠得到一種機制的保護,從而不要去直接面對波動太大的市場。
但是,投資農業對資金鏈依賴度高,風險很大,回報周期也比較長,這里面水有多深我自己都不知道。比如,蜜柚這個項目投下來可能要好幾個億,這種情況下我再來兜底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可能輸得起一個億,而我們商會很多會員都是小企業,他們也許輸兩三百萬就很艱難了。
所以,這樣的項目我們先要自己去嘗試,等我們真的嘗到了甜頭,而且事實證明利潤回報比較穩定,又沒有太大的風險,才可能讓這些小企業跟我們一塊兒投。否則,我們就是對會員的不負責任。
規范辦會,抱團發展
中國商人:我們看到,經過前些年的快速發展之后,一些商會在內部治理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您剛才說過,要做“富有漳州特色的精品商會”。在實際操作層面,北京漳州商會將有哪些具體措施?
楊 英:建設富有漳州特色的精品商會,是我們商會的一個發展愿景。我們將圍繞“凝聚鄉情,共謀發展”的辦會宗旨,首先落實我們的階段性目標,這就是達成“兩個共享”,會員資源的共享,商會平臺的共享;實現“兩個溝通”,會員之間的溝通,會員與兩地政府之間的溝通;完善“兩個服務”,為會員群體服務,為兩地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
在實際操作方面,我覺得主要是形成規范辦會、抱團發展的氛圍。
一是建章立制。通過建立商會運作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制度管人,按程序辦事,特別是嚴格商會的財務管理,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從而增強商會的公信力;二是團結互助。通過建立會員互助資金、會員法律和應急援助等互幫互助措施和機制,提高商會凝聚力;三是資源共享,抱團發展。尋求好項目,實現大企業的強強聯合,以及中小企業的抱團發展;四是以商養會,積極探索商會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和方法。
中國商人:今天的訪問,我有一種感覺:您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會員,一個消費者,去感受和衡量一個商會的服務是否到位,或者一個企業究竟是否做到了規范發展、誠信經營的。
楊 英:我覺得必須這樣,我們的計劃和目標才不會落空。比如我做蜜柚項目,只有真正下決心去做,才能徹徹底底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我跟手下的老總講,如果那個蜜柚飲料做出來,你先喝給我看,你喝了我也喝,我每天都喝,這個才算“健康飲料”。
其他的事情也一樣,如果你做房地產,你自己不敢住,來個六級地震就倒了,你這個房子還有希望嗎?如果辦學校,你自己的孩子不敢送到英才學校去,說明這個學校你自己都沒自信!
所以,我做房地產,我就住在自己建的小區里,和業主們成了多年老鄰居。我辦英才學校,我的孩子、孫子都要讀自己的學校。我做食品,肯定自己先要去吃的。為什么?你不敢吃,別人能吃得下去嗎?
現在中國很多行業的情況是反過來了,做食品,他自己不吃。這都是不正常的,您覺得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