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樂 周皓 蔡慶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礦業與環境工程學院,重慶 402260)
重慶地區化學工業的新發展
羅樂 周皓 蔡慶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礦業與環境工程學院,重慶 402260)
重慶市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業城市,也是國家布局的綜合性化工基地。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重慶化工行業建立了門類較齊全的現代化學工業體系,成為了重慶“6+1”支柱產業之一,已形成了以長壽、涪陵及萬州為主的化工中心,力爭打造西部千億綜合性化工基地。
重慶地區 化學工業 發展
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化學工業已成為重慶六大支柱產業之一。重慶是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先行區,國家級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經濟規模大、關聯度高,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裝備、輕工、紡織、建材等領域。《重慶工業轉型升級“十二五”規劃》中指出要大力發展MDI、氫氰酸、乙炔、橡膠輪胎、精細化工、乙烯芳烴、化工新材料及醫藥產業鏈等12條產業鏈。預計,到2015年累計投資15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800億元。
重慶化工園區成立近十年,化學工業門類較齊全、產品較多,基本形成了長壽、涪陵兩大化工基地和萬州等特色化工集中區,實現了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氯堿化工等產業的耦合發展,為進一步加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天然氣化工居全國先進水平。重慶天然氣化工擁有國內外大部分已工業化的天然氣化工技術,形成乙炔、氫氰酸、甲醇、合成氨、光氣等特色產業鏈。天然氣制乙炔、合成氨、甲醇羰基化制醋酸等裝置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甲醇、甲烷氯化物、氫氰酸、蛋氨酸、亞胺基二乙腈等產品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國歷史最悠久、品種最齊全、規模最大、技術先進的天然氣化工基地。
(2)產業規模居西部前列。重慶市化學工業發展較快,2005-2011年化學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9.5%,高于同期全國化工行業平均增幅4.8個百分點,占西部地區化學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逐年提升。2011年重慶市化學工業總產值占西部地區化學工業總產值的11.1%,比2005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居西部第3位,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
(3)基本形成集群式發展模式。長壽、涪陵化工基地已形成規模,萬州、豐都等特色化工集中區逐步形成產業鏈競爭優勢,使重慶市化學工業初步形成集群式發展的格局。集中布局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產品鏈的擴張與延伸、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水平。
(4)裝備水平和創新能力有所提高。重慶市化學工業通過實施技術改造、主城區化工企業環保搬遷、引進重大項目等方式,使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較大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得到加強,全市擁有2萬多名化工科技人員,已經建立國家級技術中心l個、市級行業技術中心l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6個,規模以上化工企業投入占銷售產值的比重達到1.14%,略高于全國化工行業平均水平。
(5)節能減排初見成效。重慶市化學工業萬元產值能耗2005年為2.24噸標煤/萬元,到2010年下降到0.96噸標煤/萬元,“十一五”期間年均下降15.6%,明顯快于同期全國化工行業平均降幅,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1)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高附加值產品所占比重低。雖然天然氣化工已初步形成有特色、技術先進的產業鏈,但由于天然氣供應緊張和價格持續上漲,產業規模受到限制;沒有布局大型煉油企業,有機化工原料本地配套率低,以上兩因素制約化工產業鏈的深度延伸,造成重慶市化工主要行業種類的工業總產值比例不協調。
(2)節能減排任重道遠,能耗仍然偏高。2005-2010年,重慶市化學工業萬元產值能耗雖從2.24噸標煤下降至0.96噸標煤,但與全國化學工業萬元產值能耗(2010年為0.60噸標煤)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增強。
(3)經濟效益有待提高,企業利潤率偏低。2011年,重慶市化學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凈資產收益率為13.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7個百分點,綜合競爭力與行業先進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當前世界化學工業正處于周期性低谷,大宗產品價格降幅較大,企業效益也大幅度下滑,但是從中長期看,由于結構調整帶來的新機會,在周期性波動中仍蘊含著長期的增長趨勢[6]。
我國經濟按照“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不斷深入,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對外收購、技術引進等獲得核心技術渠道不斷拓寬,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將得到進一步激發,石油和化工產品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措施,支持工業企業技術升級、關閉落后生產裝置、發展高端石化產品,為化學工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利保障。
[1]賈建國,楊育,劉愛軍,等.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11.
[2]陳偉亞,馬玉明,袁兵,等.化工企業循環經濟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1.
[3]高麗.重慶地區新型煤化工發展[J].潔凈煤技術,2008,6.
[4]王余,蔣志明.化工主導產業鏈高級化與產業集群創新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7,1.
[5]華一兵.重慶化工產業集群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07.
[6]吳渝.科技進步與重慶天然氣化工產業的發展戰略[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6,5:27.
羅樂(1987—),男,重慶銅梁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從事化工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