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珠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廣播電視臺,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融合傳播時代廣播媒體的角色更新路徑探析
劉明珠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廣播電視臺,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作為越來越重要的傳播媒體,正在強烈的沖擊著傳統媒體的權威地位,突出的表現就是廣播收聽人數的急劇下降。如何挽救傳統媒體尤其是傳統廣播媒體,成為傳統媒體從業者必須考慮的問題。本文結合目前新媒體發展的特點,分析了三種未來傳統廣播的發展更新路徑,對于傳統廣播媒體的突圍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傳統媒體 廣播 發展途徑
當前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全新的時代,幾乎所有信息內容、傳播渠道、使用平臺、用戶以及資源之間的界限瞬間打破,各種信息傳播方式之間的差異和區隔日益變得模糊,傳統媒介和新媒介之間、新媒介和新媒介之間的關聯性以及交叉性正逐漸加強,因此,我們可以稱這個時代為融合傳播時代。在新媒體不斷創新的情形下,傳統的媒體也開始了變革之路,比如傳統出版業向互聯網出版和移動數字出版業務延伸。傳統的廣播也做了自己的調整,像進駐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外,但是并沒有發生較大的改變。嚴格的來講,網絡廣播、網絡電臺、微電臺均不能算作傳統的廣播,而是由第三方開發和運作的廣播新形態。實際上,在傳統廣播媒體的內部,堅守和轉型是兩個同時并存的難題。需要繼續堅守的是核心競爭力以及能夠支撐其在多種媒介競爭中勝出的比較優勢;而需要轉型的是那些固化保守的、不能適應融合傳播時代發展和新受眾需求的部分。
如今,身處融合傳播時代的傳統廣播應該學會使用互聯網思維來生存,在不拋棄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引入聽眾群體的定制無疑是讓其私密化特性進一步發揮的選擇。點播、存儲、選臺、收藏這幾項功能幾乎成為了當前的互動廣播的必選功能項,像法國音樂流服務Deezer、音樂試聽軟件聲破天(Spotify)等均提供用戶個人訂閱服務,并努力通過數據分析了解用戶的習慣和喜好,像社交音樂平臺豆瓣電臺等則通過追蹤用戶收聽的歌曲痕跡來掌握其喜好。這些在線的音頻平臺或者是電臺移動應用基本上都不能被稱作真正意義上的廣播,僅僅是具備了某些廣播的特征,就可以吸引到無數的年輕聽眾。它們的這些做法無疑為傳統廣播帶來了很好的啟發:未來傳統廣播媒體的生存空間是由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催生的,而在本身已具備的私密化特點的優勢上進一步實現優質信息以及特定內容的大規模用戶個性化定制服務、打造真正的廣播個人媒體,將是傳統廣播應時發展的不二法門。
廣播受制于信息介質——聽覺形象的模糊特點,其所傳遞的出信息是比較含蓄的,這就需要廣播的聽眾在接收這些信息時依靠自身多種感受之間的互通以及經驗的聯想在頭腦中構造出虛擬的視覺形象。正是由于聲音的這種模糊特點,一樣的聲音材料在經過不同人的感知之后可以出現多種可能和結果。由于不同的聽眾自身所具有的審美意識、價值觀以及切身經歷有很大的差別,廣播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使人們的各種感官相互溝通和轉換,使它們互動聯系,不僅聽的到聲音,而且能產生視覺、心理以及情感上的聯想,構造出一個生動形象的多維空間,造就出“一千個作者,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個體獨特性和廣闊的主觀空間。在這個事物都被程序化的年代,想象力已經開始成為一種稀有的資源,廣播的這種聲音價值自然也在逐漸的稀有中實現了增值。
在媒介形態千姿百態、接收終端極大豐富的巨流信息社會里,海量的傳播信息、繁冗的多彩圖片、熒屏的輻射使大眾的眼睛不堪重負。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尋找到真正有價值、受眾真正需要和感興趣的信息,從而進行精準傳播,是媒體需要思考的課題。認真對聽眾的過去的收聽習慣和對廣播媒體的使用習慣進行全方位的跟蹤、記錄,針對不同的細分人群制作出優質、精良的廣播內容,深度挖掘聽眾需求并身體力行地去滿足,真正實現信息的有效傳播、人本化傳播。
在大眾信息傳播的語境碎片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受眾接收各類信息的時間、地點以及對信息的需求層次也逐漸呈現出碎片化趨勢,大眾的注意力日益成為一種稀有的資源。廣播的接收工具不僅小巧輕便,而且收聽行為不會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使大眾的活動的空間范圍得到有效釋放。并且,廣播媒體的信息接收只需使用耳朵這一器官,眼、手等器官均處于一種自由的解放狀態,因此其可以作為一種“背景媒介”實現伴隨式的收聽,尤其是在與新興媒體終端實現嫁接之后,信息的流動接收也得以實現。可以說,廣播媒體具有其他類型的媒體所不具備的“補漏功能”,作為聲音的媒介,移動性和深度伴隨性是其獨特的優勢。
上世紀90年代初,迅猛發展的汽車產業與有車族的增多促使一種新的廣播形式的產生——交通廣播,力挽了當時廣播媒體的頹靡之勢。直到目前,各地的交通廣播電臺仍是當地廣播媒體中最強勢的電臺。因此,如何采取措施繼續保持廣播的移動性優勢也是廣播在融合傳播時代進行角色更新時所必須考慮的問題。這一難題的突破口可以從社交行為著手。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催生了社交網絡的誕生,它一度的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溝通傳播方式。對于傳統的廣播而言,與社交平臺進行合作、增添廣播中的社交元素以及社交功能也是其新媒體化的關鍵任務。借助社交網絡,傳統廣播媒體可以“將先前單一的‘大眾傳播’形式拓展到多種的傳播形式,滿足人們在人際傳播、人內傳播、群體之間傳播、組織之間傳播的多種需求。這無疑會大力的推動移動社交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而原本基于強關系、本地化的移動社交形式恰好與傳統廣播的移動性、本土化特色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一旦成功的引入社交元素,廣播將成功的具備本地化、移動化、社交三大特點,這足以為其將來實現社交+本地化+移動(SoLoMo)的發展模式提供充分后勁。如此一來,在未來的可穿戴設備中,廣播也很有可能占據一席之地,屆時,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式甚至是可以套在手指上的戒指式多媒體收音機,或可使廣播成為真正的“貼身媒體。
[1]欒軼玫.《傳統廣播“新媒體化”的途徑》.《現代視聽》,2009年第4期.
[2]數據來源.《中國社交媒體——統計數據和趨勢》.2013年4月19.日.http://go-globe.cn/blog/social-mediachina/.
[3]數據來源: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