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晴 高永剛 張富斌 李計友 劉 慈 馮雋 馮茶 耿 磊
1.河北省辛集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北辛集052360;2.河北中醫學院預防醫學教研室,河北石家莊050091;3.河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北石家莊050091
辛集市15例艾滋病感染者特征分析
劉 晴1高永剛2張富斌3李計友1劉 慈1馮雋1馮茶1耿 磊1
1.河北省辛集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北辛集052360;2.河北中醫學院預防醫學教研室,河北石家莊050091;3.河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北石家莊050091
目的了解辛集市艾滋病感染者的人群特征,探討適宜該市的艾滋病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6月間辛集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學資料,采取描述流行病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辛集市2008年1月~2014年6月間共報告艾滋病感染者15例,均為通過性傳播感染,其中,異性傳播9例,占60.00%,同性傳播6例,占40.00%;流動人口8例,占86.67%;以未婚男青壯年農民為主。結論應加強中小城市艾滋病宣傳教育,提高城鄉居民和流動人口艾滋病防治意識,加強對流動人口及外來人員的艾滋病高危行為干預,促使人們自愿接受檢測,提高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的發現率,延緩艾滋病疫情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
艾滋病感染者;中小城市;流動人口
河北省自1989年首次發現艾滋病患者以來,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趨勢,疫情分布呈現區域擴大、特定人群感染率高、疫情人群分布多元化三方面特點;傳播途徑中經性傳播構成比持續增加,尤其是男男性接觸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增長迅猛。為了解河北省辛集市艾滋病疫情及趨勢,探討適宜該市的防控措施,本研究收集2008年1月~2014年6月間現住址為辛集市的艾滋病感染者的流行病學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1月~2014年6月間國家網絡直報系統《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中記錄的現住址為辛集市、血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體陽性者的個案資料,包括自愿咨詢檢測、HIV陽性者配偶或性伴監測、孕產婦篩查、術前HIV檢測、無償獻血人員檢測等。
1.2 方法
利用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的實時瀏覽、統計功能,通過條件檢索,導出辛集市所有HIV陽性者的個人資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按發現時間、人群特征、地區分布、傳播途徑和樣本來源分別進行分析。
2.1 HIV感染情況
辛集市首例HIV感染者于2008年發現,2008~2013年每年報告分別為1、1、2、2、3、5例,2014年1~6月報告1例。截至2014年6月30日累計報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5例,其中,感染者8例,患者6例,死亡1例。
2.2 HIV陽性者的一般情況
15例HIV感染者中,年齡最小19歲,最大67歲。各年齡組分布:<20歲1例(占6.67%),20~30歲3例(20.00%),>30~40歲5例(33.33%),>40~50歲4例(26.67%),60~70歲2例(13.33%);性別分布:男12例,女性3例,男女之比為4∶1;職業分布:農民7例(46.67),工人2例(13.33%),學生1例(6.67%),家務及待業1例(6.67%),餐飲業1例(6.67%),理發師1例(6.67%),美容師1例(6.67%),其他1例(6.67%);文化程度:文盲1例(6.67%),小學3例(20.00%),初中7例(46.67%),高中或中專3例(20.00%),大專及以上1例(6.67%);婚姻狀況:未婚7人(46.67%),已婚5人(33.33%),離異或喪偶3例(20.00%)。
2.3 感染途徑、地區分布及發現情況
15例感染者傳播途徑均為性接觸感染,其中,男男性接觸感染6例(40.00%),異性性接觸感染9例(占60.00%)。9例異性傳播中,7例(77.78%)為非婚異性接觸感染,2例(13.33%)為配偶及固定性伴傳染。2例(13.33%)曾有過雙向性行為。
15例感染者中,12例為本市戶籍,占80.00%;3例為外來人口,占20.00%。12例戶籍人口中,10例常年在外地打工,1例在外上學,1例在家務農;3例外來人口中,本省其他縣來本市務工者2例,外省流入本市1例,原戶籍在云南,因務工、成婚來河北省。流動人口13例,占86.67%。
地區分布(按現住址):辛集鎮、前營鄉和睦井鄉各3例,南智邱2例,王口鎮、天宮營、位伯、馬莊鄉各1例。
通過醫療機構發現6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現6例,無償獻血篩查發現3例;通過術前檢測發現4例,無償獻血發現4例,男男性接觸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專題調查發現3例,檢測咨詢發現2例,婚前檢測發現2例。
監測數據顯示:辛集市疫情呈上升趨勢,2008年 1月~2014年6月間共報告艾滋病感染者15例,分布在8個鄉鎮。15例感染者均為通過性傳播感染,其中,異性傳播占60.00%(9/15),男男同性傳播占40.00%(6/15);流動人口占86.67%;以未婚青壯年農民為主,男女比例為4∶1。15例感染者涉及到8種職業,提示疫情人群分布呈多元化發展態勢。大部分有跨省或跨市流動經歷,1例原戶籍在外省,提示人口的流動在艾滋病傳播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流動人口的數量和流動范圍的擴大,是HIV/AIDS流行加劇的重要因素[1]。流動人口在我國是一個龐大的特定群體,由于脫離原戶籍所在地、絕大多數為處于低端勞動力市場就業,在醫療衛生保障方面處于劣勢,成為抵御艾滋病侵襲的弱勢群體。近年來,隨著城鄉融合的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增多,中小城市艾滋病防治問題逐漸顯現。辛集市以皮革加工和外貿為主,具有人口密度大、人員流動大的特點,流動人口管理困難、防艾意識淡薄成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本研究15例HIV感染者中青壯年農民較多,文化程度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占73.33%(11/15)。這一現象提示:文化程度、年齡是影響居民艾滋病知曉率的主要因素[2]。由于農村地區流動人口文化水平低、收入少、管理困難,艾滋病防治宣傳干預效果不如常住居民,加強流動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已成為社會性的難題[3]。近年來,隨著中小城市流動人口的激增,賣淫嫖娼現象普遍存在,對青少年負面影響增加,由于青少年自我保護能力差,常常會過早嘗試性行為,而無保護過早性行為是青少年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危險因素[4]。一些調查表明:流動人口相對于普通人口面臨更高的感染風險,多伴侶性行為、教育水平和收入是影響性病感染的重要因素[5]。針對流動人口中不安全性行為比例較高情況,建議多部門協調合作,加強流動人口群體的艾滋病防治知識和保護意識的宣傳,應采用流動人口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語言、內容和方式,開展個性化服務,不斷增加流動人口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和自我防范意識[6]。尤其在干預工作中,應充分考慮不同類型流動人口的特征,開展有針對性的安全套推廣使用活動,控制艾滋病經性途徑傳播[7]。
本研究15例感染者中,12例為本市戶籍,其中,10例常年在外地打工,提示外出務工者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劉明艷等[8]的調查也表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艾滋病沒有達到國家要求水平,對免費檢測艾滋病機構的信息了解較少,建議以后針對這些問題開展艾滋病健康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人們對于性觀念、婚姻觀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婚前同居者增多,多性伴現象增多,男男同性戀數量增加。辛集市疫情資料顯示:15例感染者中,男男同性戀6例(占40.00%),均為青壯年,文化程度全部為初中及以下文化,提示這部分人群正處于性活躍階段,容易發生多性伴、一夜情、無保護性行為等危險行為[9]。15例感染者中,年齡最小19歲,職業為美容師,有男男同性戀史,其性伴多達20個。因男同性戀者的性伴不固定,高危行為多,且活動高度隱蔽,易把HIV病毒傳播給普通人群。淮安市、許昌市調查表明:男同性戀人群性伴多,艾滋病感染率高,安全套使用率低,存在知識和行為分離現象[10-11]。有資料顯示:農村地區男男性接觸人群的存在,其復雜的雙向性行為已在高危人群與一般人群之間架起了傳播橋梁,成為家庭內配偶傳播的重要因素[12]。因此,在男男同性戀人群中開展艾滋病行為干預,已經刻不容緩[13]。
近年來,青年學生成為艾滋病感染的高發人群。辛集市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職業為學生者1例,22歲,有男男同性戀史,性伴為5人,這提示大學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蘭州市調查表明,大學生對艾滋病認知尚可,但存在危險性行為,應加強大學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宣傳,培養正確的性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對青年學生的免費HIV咨詢檢測和干預服務覆蓋面[14]。大學生男男同性戀人群危險性行為普遍存在,而“知-信-行”的轉變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15]。應強化政策宣傳力度,加大艾滋病校園健康教育投入,努力使艾滋病防治知識傳播專業化、系統化、多渠道化,提高青年學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效果[16]。有資料顯示:同伴教育是促進大學生男男性接觸人群認知變化和行為轉變的有效途徑[15]。本研究9例異性傳播中,7例為非婚異性接觸,說明異性性接觸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這與其他報道相一致[17]。應加強異性固定性伴間的性行為干預,防止艾滋病二代病例傳播。
本研究顯示,中老年人群報告感染者及患者所占比例上升,存在患者發現晚的問題,應加強高危人群、重點人群的監測,做到早發現和積極治療患者,并針對不同人群開展有效的干預措施,以減少新發感染和病死率。15例感染者中,通過醫療機構發現6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現6例,無償獻血篩查發現3例。從時間分布看,2008年檢出第1例感染者后,艾滋病發現總體呈上升趨勢,原因之一可能是近幾年大規模、多方位、不間斷的宣傳,使大眾人群充分認識到艾滋病危害性,提高了主動檢測的意識;原因之二可能是自2010年以來,在項目的支持下加強了男男性接觸人群的宣傳和干預工作,有效提高了男男性接觸人群的知識程度和主動接受HIV抗體檢測意識。應繼續堅持多部門密切配合,全方位落實艾滋病宣傳干預工作,建立長效的艾滋病防治機制;繼續堅持自愿檢測、羈押人員體檢、醫院就診患者、吸毒人員檢測及無償獻血、配偶陽性、性伴陽性檢測等發現途徑。切實落實婚前、孕期、產前檢查,尤其對于外來成婚者,盡早進行艾滋病篩查對防止母嬰傳播是非常必要的。建議加強、擴大檢測人群,實行崗前培訓及體檢,要動員可疑人員接受自愿咨詢檢測;流動人口在就醫時醫務人員可以按“知情不拒絕”原則,盡量使他們接受艾滋病檢測。建議進一步擴大艾滋病檢測點,動員各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在進行術前檢測時增加HIV檢測,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發現率。
隨著艾滋病疫情的發展,其傳播方式也在不斷演變,經性途徑傳播作為我國艾滋病流行主要傳播方式的優勢仍在進一步擴大[18]。2008年來,辛集市檢出的HIV陽性者中,經性途徑傳播占100%。辛集市疫情人群分布呈多元化發展態勢,已擴散到包括農民、工人、青年學生、家務及待業、學校餐飲、美容美發6類人群,遏制艾滋病向一般人群傳播成為防控的重點。因此,要在全社會倡導潔身自愛,杜絕不良性行為,加強對學生、青年的性道德教育[19];加強對流動人口、外來人口的管理;進一步擴大艾滋病相關人群檢測面,最大限度的早發現HIV感染者,減少二代病例傳播[20];對于男男性接觸人群、暗娼、嫖客等高危人群應采用100%安全套措施進行持續性的干預。而對流動人口,積極健康教育聯合同伴教育的綜合干預效果最好[21];加強異性固定性伴間的性行為干預是防止艾滋病二代傳播的重要途徑[22-23]??傊?,在加強全人群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針對重點人群采取行之有效的監測和干預措施,對遏制艾滋病向一般人群擴散有著重要意義。
[1]孫正義,隋宏.流動人口艾滋病預防與控制[J].江蘇預防醫學,2014,25(1):49-50.
[2]常亮,施學忠,謝婧,等.河南省艾滋病高發區居民艾滋病相關知識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15):2801-2804.
[3]林丹華,方曉義,李曉銘,等.中國流動人口艾滋病問題及預防干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5,11(2):158-159.
[4]徐哲懿.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項目的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6,22(7):538-539.
[5]王文卿.流動人口的艾滋病風險:對感染率數據的系統回顧[J].中國性科學,2014,23(1):82-85.
[6]于新.浙江省衢江區流動人口艾滋病知識、行為及感染情況調查[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4,24(1):130-132.
[7]何波,粟玉芳,闕子文,等.廣西邊境地區越南籍跨境流動人口艾滋病傳播相關高危行為調查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4,20(1):6-11.
[8]劉明艷,劉俊陽,萬紹平,等.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艾滋病防治知識現狀調查[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3,29(9):752-755.
[9]劉黎,張敏,朱正平,等.2009-2011年南京市MSM人群艾滋病哨點監測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3,19(1):36-38.
[10]陳躍,孫修福,胡錦流,等.淮安市MSM人群艾滋病知識、行為及感染狀況[J].江蘇衛生保健,2014,16(1):1-2.
[11]田志偉,趙淑娟,牛留業,等.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知識、行為及HIV和梅毒感染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9):1330-1333.
[12]蔡文德,馮鐵建,譚京廣,等.男同性戀者行為特征和STD/HIV感染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5,31(4):328-330.
[13]陳美芬,趙建佳,裘立曉.男男同性戀艾滋病綜合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3,23(1):239-240.
[14]袁帆,張翔,薛梅,等.蘭州市2010年-2012年青年學生艾滋病哨點監測分析[J].甘肅醫藥,2014,33(1):26-28.
[15]張鵬,袁兆康,徐群英,等.同伴教育模式對大學生男男性行為的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14,30(3):263-265.
[16]馮真彥,計國平.合肥市某高校252名學生艾滋病知識和行為調查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3):222-225.
[17]王勇,唐振柱,朱秋映,等.廣西2009-2011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13,39(1):6-11.
[18]吳尊友.中國艾滋病防治面臨形勢與新挑戰[J].中國公共衛生,2011,27(12):1505-1507.
[19]宗雪梅,王翠風,劉愛平,等.平山縣18例艾滋病感染者情況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10,26(11):1001-1005.
[20]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中國艾滋病疫情估計[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2,18(1):1-5.
[21]彭淋,董曉梅,董杉,等.中國流動人口艾滋病健康干預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2,18(12):848-851.
[22]孔曉嵐,潘曉平,賴文紅,等.異性固定性伴間HIV傳播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4,30(2):110-113.
[23]農全興,林新勤,石健,等.南寧市外來建筑民工艾滋病認知情況調查[J].中國性科學,2013,22(6):58-60,68.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15 patients infected w ith HIV in Xinji City
LIU Qing1GAO Yonggang2ZHANG Fubin3LIJiyou1LIU Ci1FENG Jun1FENG Cha1GENG Lei1
1.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Xinji City,Hebei Province,Xinji 052360,China;2.Preventive Medicin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Hebe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 050091,China;3.HebeiProvinc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and Prevention,HebeiProvince,Shijiazhuang 050091,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DS-infected patients in Xinji City,and explore the HIV/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M ethods HIV epidemiologic data in Xinji City was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08 to June 2014,and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Results 15 patients were reported infected with HIV from January 2008 to June 2014.Sexual transmission was themain route.9 cases infected by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accounted for 60.00%;6 cases infected by homosexual transmission,accounted for 40.00%. 8 cases(86.67%)were floating population;unmarried youngmale farmerswere in a large scale.Conclusion The AIDS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should be strengthened,improved the awareness of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rural residents and floating population,strengthened the intervention of high risk behavior in floating population,promoted them to accept 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improved the detection rate of HIV/AIDS patients,and control the AIDSspread from high risk population to general population.
HIV infectors;Middle-sized and small cities;Floating population
R512.91
A
1673-7210(2014)09(c)-0102-04
2014-06-10本文編輯:程銘)
河北省醫學科學研究重點課題(編號20120046)。
高永剛(1974-),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艾滋病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