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從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目前的大一、大二和部分大三在校生中選出男女學生共計1000人作為研究樣本,進行的問卷測評共涉及7個教學院系21個專業,回收問卷992份,有效率為95.1%。
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分析法、訪談法、數據統計法是本次研究的調研方法,對調研資料進行合理的分析和處理,為提出合理的結論和建議提供支持和幫助。
高職院校學生因其職業教育的特點,在其培養目標中對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而課外體育活動又是一個全面提高學生多方面能力的較好途徑,我們只有掌握了學生的直接動機,才能更好地為課外體育活動開展做好規劃和準備。通過對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的各專業共計1000名學生的調查分析后,發現了八種動機能代表高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數據分析見附表1。
從附表1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排列在(男生)前三位的動機是:增強體質,強壯體格,以及發展個性與心理平衡;排列在(女生)前三位的動機是:增強體質,豐富生活情趣,健美體型。調查結果表明,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參與此次調查的男女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主要集中在增強體質、豐富生活情趣、強壯體格、健美體型方面。而往往這些意愿和學生受職業教育理念影響有很大的關系,高職學生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速度特別得快,從數據中反映出來的學生對體育的價值和功能有著深入的理解和領悟,而基于這種領悟和感知能力,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校各式各樣課外體育活動。
此次參與調查的學生,從課外體育活動項目的選擇來看,主要有以下特點:籃球、足球、健身運動、羽毛球分別排列在男生最有興趣的課外體育項目的前四位;形體健美、籃球、毽球、乒乓球分別排列在女生最有興趣的課外體育項目的前四位。由此看出:在項目的選擇上,男生和女生都選擇有明顯的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娛樂性內容。
本次調研從一個學期進行了三次隨機抽樣,并通過具體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大一學生出勤率最高,其次是大二,大三最差。分析其原因,是因為各個年級的學生所面臨的環境、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等因素不同,造成出勤率的差距。大一學生剛進入大學,對新的體育學習環境、內容、手段和要求等各方面處于了解好奇之中,對于不能完成大學體育必修課程和擔心體育“達標”不能通過等原因,會積極主動地參加各類課外體育活動,結合自身有興趣的項目之后,且每周參與活動的頻率呈現上升狀態;大二學生正處于大學環境和學業的穩定階段,對學校環境、專業學習等各方面均已適應,無明顯的壓力且大學學習多依靠學生自覺學習,所以出勤率明顯下降,并且呈現不斷下滑的趨勢;大三學生由于面臨畢業,而高職教育核心定位就是就業教育,面對未來未知的職場比較迷茫,另外專升本、實習、找工作等方面的壓力,造成眾多學生離校,班級內所剩同學人數往往不到全班總人數的一半,因此出勤率最低,甚至有不少同學基本上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
根據對調研數據的分析結果,應將三大球(籃球、排球、足球)、三小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作為興趣類體育活動一類內容;將體育舞蹈、健美操、定向越野、跆拳道、武術、田徑(含達標)等內容活動作為興趣類體育活動二類內容;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自由選擇的(如門球、輪滑、自行車等)新興興趣類體育活動作為三類內容。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課外體育活動興趣更多地趨向于健身健美運動、娛樂性、休閑類運動項目。國內目前現有的高職類體育教材在內容編寫方面多沿用傳統的本科類教材模式,形式單一,項目較為固定,應該改革高職類體育教材內容,注意采用任務單式體育項目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體育運動積極性。在編寫項目內容選擇上,要兼顧體育與職業的關系,高職院校體育因其自身學校層次和對人才培養的功能定位,不能完全按照本科院校的體育教材中的運動項目開展,應多結合學生未來崗位上的職業特點,選定一定內容的職業實用體育項目(如戶外拓展、體育游戲、遠足暴走、職業體能訓練等)與多樣、實用的體育運動項目開展。
目前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兩操和陽光體育活動開展的各類活動運行良好,但也呈現出院系、專業、年級等方面的開展程度不同的特點。在對校內七個有學生的教學院系的調研發現,在未來職場中多采用靜態類姿態的專業(如軟件工程、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計算機、藝術設計、會計等專業)學生運動積極性不是很高,在兩操和課外體育活動中的出勤率和的參與度都不高;而在未來職場中多采用動態類姿態的專業(如機電、電子技術、旅游、休閑、空乘等專業)學生運動積極性較高,在兩操和課外體育活動中出勤率和各類體育比賽、社團活動的參與度都較高;多采用混合姿態的專業(營銷、物流、報關、酒店、模具制造、幼教、音樂教育、化工等專業)學生多以結合自身興趣參加體育活動,在兩操和課外體育活動中出勤率和各類體育比賽、社團活動的參與度呈現出項目分布不同的特點。結合以上數據分析結果,高職院校應加強院系對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視程度,學校層面應加強多此類活動組織和參與度的考核。體育教學部門應結合上述學生特點多舉行以達標項目、小型多樣的單項比賽、廣播操比賽、體育社團指導和開發、專業體育隊訓練等手段的體育課外活動管理,并進行齊抓共管,做到統籌兼顧,全面提高高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和層次。

附表1 課外體育活動動機調查分析表(以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為例)
1.全面打造“終身體育”的培養機制,結合分析結果全面改進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形式、層次,加強全方位的管理和考核。力求在學生步入社會前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體育運動項目的運動技能、運動水平和運動欣賞水平,讓“終身體育”的理念融入到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和人生中去。
2.高職學生在課外體育活動方面,其興趣和動機富有明顯的社會性,更服從于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應全方位地加強課外活動的組織工作,不能只單純依靠體育教學部門和團委來發動和組織,而應建成一種由學校分管領導主抓,各院系領導、輔導員、學生體育骨干組成,專業體育教師參與輔導,自上而下的活動組織、指導和管理的機制和運行模式。
3.學校有義務、有責任從實際出發,用實實在在的條件支持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首先,要改善運動場地、器材設備和醫務條件,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鍛煉環境,以激發學生的鍛煉動機和興趣,使其逐步養成經常鍛煉的好習慣;其次,也要支持和保障體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體育骨干到課外體育活動開展情況較好的兄弟院校參觀和走訪,學習和借鑒先進、可行的經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引進更多新興體育項目和組織管理模式,建立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項目的淘汰機制,對學生參與度和興趣不高的課外體育活動項目及時淘汰。
[1]金欽昌.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劉淑慧等.高校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影響因素的探析[C].廣州體育科技論文專集,2002.
[3]馬耀琪.對高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探討[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1994(1).
[4]王全法,李忠敏.高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1).
[5]郁俊.高校面向未來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
[6]王正樹,佟貴鋒,金若中.高校課外體育活動模式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