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楓
(思南縣水務局,貴州 思南565100)
河流水資源比較豐富,它不僅用來為人們提供生產生活用水,也是調節生態系統的重要資源,是經濟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和物質基礎。同時,河流也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一些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河流還擔任著發電的功能,為周圍的企業和居民提供充足的電力。在雨季到來之際,河流還能夠進行蓄水,防止洪水給周圍居民和下游帶來災害。
河流的水流蘊含大量的能量資源,主要有以下3種:①河流水流與河岸的交界處蘊含大量的能量,通過水流的沖刷作用對河流沿岸造成影響,使河岸的線條更加合理[1];②河流為流域生物提供大量的能量,河流的生物生存需要大量的能量,水流為這些生物提供能量,生物之間又互相提供能量,如此循環往復,構成一個系統的生態鏈;③水流的電能,水流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發電,為周圍的經濟發展提供能量。利用水流發電不僅能夠節省資源,還可以保護生態環境。
河流的自凈作用,是水中污染物的濃度在流動的過程中自然減少的現象,這種現象的機制可分為3點:①物理凈化:通過污染物的稀釋、擴散、沉淀等作用使濃度降低;②化學凈化:通過污染物的氧化、還原、吸附、凝聚等作用使濃度降低;③生物凈化:通過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濃度降低,特別是水中的異養微生物對有機物質的氧化分解在其中起主要的作用[2]。
天然狀態下,在枯水季節,河流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河道成為地下水排泄通道,地下水轉化成地表水;在洪水期間,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河道中的地表水滲入地下補給地下水。
具體表現在:①山區需治理的河道長,缺少資金,使河道治理缺乏系統性;②河道治理多偏于防洪功能,而其它功能被嚴重忽視。以往建設了一些臨時防洪工程,工程標準低,年久失修,防洪問題突出,許多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仍處于未設防的自然狀態。
中小河流治理建設面廣投入大,由于群眾投勞減少,加之山區一般屬于欠發達區域,中央、省對水利項目采取的是補助政策,地方財力無力配套投入,給山區項目包裝、資金爭取等方面帶來一定的難度,影響河流治理項目推進積極性。
山區中小河流分布范圍廣,洪水峰高量大,暴雨后一般2 ~5 h即出現洪峰,嚴重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3]。山區中小河流由于各河流上游缺乏較大洪水攔蓄調節作用的控制性工程,中、下游未建較高標準的防洪堤,且河道淤積嚴重,90%的河段行洪能力為5 ~10 a一遇,有些河段甚至達不到5 a一遇,治理任務十分艱巨。
山區中小河流流域內巖石裸露,堤防單薄,加之水土流失嚴重、不合理采砂、攔河設障、向河道傾倒垃圾、違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現象較多,洪水來時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且工業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逐年增加,兩岸村莊生活污水、垃圾直排河道的情況相當突出,河道生態破壞嚴重。
山區河流、河源和上游區段進行植樹、插柳措施是一項治本措施。結合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有計劃性進行植樹、河岸插柳可基本保證河源區的水土穩定、減少水蝕、固定岸坡;要禁止在沿河兩岸開荒種地,應按國家公布的相關規定收回一定距離的岸邊耕地,植樹固岸,中下游陡立岸坡應據土質情況進行削坡、植柳固岸。對有益于兩岸的灘地,進行植柳固灘,某河流巖灘治理方案見圖1。

圖1 某河流巖灘治理方案
抓好項目法人組建、招投標、項目管理、項目驗收等各個環節工作,規范項目建設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保證工程質量,加快建設進度,及時竣工驗收。同時,加快制定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建后管護制度,明確建后管護責任、管護主體、管護經費等。要建立河道綜合治理保護利用長效機制,有效遏制新的水土流失,減少污水入河,加大無序采砂整治力度,大力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項目建設。
中小河流治理建設項目要在開工前、竣工后公示,縣水務局應組織力量全過程跟蹤監督、檢查和指導項目實施,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推進治理建設項目有力有序有效實施。根據財政部、水利部出臺的關于中小河流治理的規定在項目全過程貫穿績效管理,作為加強管理的重要抓手,實行績效評價結果的報告和公開制度,既為決策服務,又增強政策的社會公信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開發商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忽略了長久的利益,因此,在河流的治理過程中要改變人們的這種思想觀念,開發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對生態的破壞。導致河流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污水排放,因此,在河流治理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污水的排放,無論是生活污水還是生產污水都會給河流的生態帶來嚴重的影響。
治理過程中應該總結過去的治理經驗,對于能夠長久使用并且發揮效益的治理對策重復使用,針對存在爭議的治理措施則要慎重考慮,結合實際情況考慮是否使用,避免出現之前曾經出現過得失誤。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還要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治理,將新的治理理念導入到河流治理中去,努力通過治理使河流的生態逐步恢復到原來的樣子,營造出一個適宜居住的生態棲息地。鑒于山區中小河流治理對于對于山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這個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龐仁軍,王強. 淺談山區河道治理對策與措施[J]. 吉林水利,2007(S1):142,144.
[2]王健,王麗,王學. 中小型河流治理現狀及對策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07(12):3765.
[3]張振權. 山區中小河流治理中水土保持措施的探討[J].吉林水利,2007(08):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