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鐺
1955年8月1日,日內瓦萬國宮外,蜂擁而至的記者們焦急地等候著里面即將傳出的歷史性消息。他們關注的焦點,是正在總統辦公室舉行的談判。談判桌一邊坐著美國大使亞歷克西斯·約翰遜和他的3名助手;談判桌的另一側,則是中國大使王炳南和他的3名助手。會議室里不允許攜帶錄音裝置,速記員或記者也不得列席。會議的討論內容嚴格保密,直到30多年后才慢慢解禁。這就是著名的“王炳南-約翰遜會談”,即中關雙方就釋放朝鮮戰爭中的戰俘問題展開的一系列高層談判。
就是在這次會談中,一個人的名字被反復提及,他就是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傳奇人物——錢學森,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的火箭專家,被譽為中國的“導彈之父”和“航天之父”,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規劃師。不過此時,他正被美國政府扣押,遲遲不能歸國。
航天奠基人
2012年上映的電影《錢學森》,向我們娓娓講述了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1950年,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錢學森心系祖國,想回到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為國效力。而美國方面深知錢學森的巨大價值,不愿放其回國,并對其歸國設置了重重障礙,甚至以間諜罪逮捕錢學森。最終,宣告無罪的錢學森一直被軟禁在美國的家中,整整五年。我們現在都知道,錢學森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錢學森同時也是美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這就難怪一個錢學森會讓美國如此大費周章了。不過奇怪的是,一個中國人,怎么成了美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呢?這得從火箭的發展史說起了。
火箭發展史
現代火箭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研制的呢?其實,火箭可以說是和飛機一起進入人們視野的。
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在他們的自行車制造車間,用簡陋的設備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實現了人類自古以來的飛天夢想。這個機器一出現,就受到了大家的熱烈追捧。巨大的雙翼、轟鳴的螺旋槳,是那時飛機的典型形象。
那時的飛機雖然是令人心動的機械產品,但并沒有超過人們的想象極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飛機仍然和天空的飛鳥長得挺像,你看一眼,至少心里有數,這個東西確實可以在空中“飛”起來。
而火箭是個什么東西呢?飛機上翅膀般的雙翼沒了,變成幾個小小的平衡翼;螺旋槳也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讓尾部噴火的動力系統。現代人能夠理解火箭的飛行模式,但在當時,這完全是個天方夜譚。人們無法想象,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居然能飛。
“自殺俱樂部”
在美國,新生的火箭和飛機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飛機成了大家追捧的熱點,技術在不斷進步;而火箭,從一開始就被絕大部分人拋棄。當時在全世界,只有四位大學教授試圖研制火箭,但最后又都不得不放棄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36年。這一年,二戰魔頭希特勒批準了納粹德國的火箭計劃。而同時代的美國,此時相應地出現了一個“自殺俱樂部”。也是這一年,錢學森從麻省理工轉學到加州理工大學,并加入了這個著名的“自殺俱樂部”。,
怎么就突然蹦出個“自殺俱樂部”呢?其實,這是上世紀40年代,美國一個研究火箭的興趣小組。在當時的美國,沒有幾個科學家愿意從事火箭的研究,火箭更多的是跟星際旅行之類的東西聯系在一起,大家寧愿把它當科幻也不愿意當科學。但有那么一個小伙子偏不信邪,他的畢業論文就是研究火箭,在他的倡導下,全美第一個火箭研究小組誕生了。這個人就是弗蘭克·馬林納。
錢學森在晚年回憶說:“馬林納這個人很聰明,小組的其他幾個人動手能力也很強,但他們在理論上不怎么樣,于是找到我,要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理論計算的問題,就這樣我參加了火箭小組的工作。”
這個小組最開始只是個純粹的民間組織。一無資金,二無設備,甚至連試驗、研究的場地也沒有。不過,對于小組里的人而言,有熱情就什么都不是問題。沒有設備,他們到舊貨攤上、到廢品倉庫里去揀零件自己安裝;沒有試驗場地,他們就在自家房后草坪上試驗。而錢學森就負責對他們的試驗成果進行理論分析。
危險的試驗
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進行火箭研究,其危險性可想而知。整個小組在試驗過程中事故不斷,慢慢地,一個響亮的名字誕生了——“自殺俱樂部”。
有多危險呢?有一次,他們進行火箭噴射推力的試驗:小型火箭發動機像個鉛球,就掛在地下室內15米長的擺錘下端,而擺錘的上端則系在地面三樓的天花板上。試驗的設想是,當發動機點火后,必然推動擺錘向相反的方向移動,那么,根據刻度盤上顯示出的擺錘傾斜角度,就可以計算出發動機的推力。然而,他們剛剛點火,就聽“轟隆”一聲,地下室里立即冒出一股刺鼻的濃煙,現場落滿灰塵,有毒的煙霧很快彌漫整個大樓。
這還算好的,最危險的一次點火試驗,是“轟隆”一聲巨響后,整棟大樓都搖晃起來。小組成員直接被爆炸的氣浪掀翻在地。這還不算完,緊接著又來了個二次爆炸,一個定位器,被高高拋起,像一顆拉了引線的手榴彈一樣,在空中開花,碎片四濺,跟戰場簡直沒什么區別。當時有一個“彈片”恰好射中馬林納平時坐的椅子靠背,萬幸的是,馬林納這時已經撲到在地上,躲過一劫。
豐碩的成果
雖然條件如此簡陋,但“自殺俱樂部”開拓性的試驗,還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多次試驗之后,錢學森撰寫的論文《火箭發動機噴管擴散角對推力影響的計算》,和馬林納對火箭發動機試驗結果的分析,先后在《富蘭克林學會會刊》上發表了。
富蘭克林學會成立于1824年,以本杰明·富蘭克林的姓氏命名,是著名的物理學教育與研究機構,在美國工業化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有影響的事件都是由其最先肯定,例如,萊特兄弟制造飛機,就是富蘭克林學會最先嗅到這一舉動的里程碑意義,并對二人予以表彰。
錢學森和馬林納的論文經過時間與實踐的考驗,終于慢慢引起了美國科學家們對火箭技術的重視。至此,這個民間的興趣小組,終于有了一個正式的名稱:噴射推進實驗室。關于這個實驗室,也許大家不太熟悉。不過,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簡稱)大家應該聽說過。1958年,NASA成立,噴射推進實驗室的政府職權全部轉移到了新成立的NASA,實驗室依然保留,成為NASA的下屬機構,轉向對無人星際探索的研究。因此,噴射推進實驗室可以說就是NASA的前身。
歸國創輝煌
1955年10月,周恩來總理主動出面跟美國方面商討,中國方面以釋放11名美國飛行員戰俘為條件,并亮出錢學森來信,要求協助回國這一鐵證,要求美國方面不再阻撓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回國。在中國政府的交涉下,美國移民當局最終不得不同意放行錢學森。
1955年初秋的一天,錢學森偕妻子蔣英和兩個孩子從舊金山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抵達香港后,他們隨即搭乘火車,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祖國。
回國后,面對技術、人才、工業等各方面的空白,錢學森帶領科研人員從仿制人手,根據當時的技術和條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國導彈的基礎,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60年11月,我國第一枚導彈試射成功。1964年10月,我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錢學森還承擔起了研制火箭運載原子彈進行遠程攻擊的任務,他帶領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等困難,完成兩彈對接,1966年10月在羅布泊靶場成功試射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