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對于很多人來說,遵照食譜的指示是做好菜的保障,但是如果不放心自己的手藝,又想要追求盡善盡美,就只能靠科技來幫忙啦~
缺鐵性貧血是許多人的一種生理癥狀,要想改變這種生理癥狀,最主要的辦法就是“補鐵”——多吃含鐵食物。
有些人吃了很多含鐵的食物,卻仍舊不能有效改變缺鐵性貧血的癥狀。“鐵”在食物里往往是以穩定的“化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方式存在的,人體的消化過程就是為了把“鐵”從“化合物”里分離出來,成為可以補充人體營養的物質。
但是含鐵的化合物結構穩定,不容易被破壞掉,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不容易消化”。既然不容易消化,縱然吃了許多含鐵的食物,也不能把鐵元素吸收到人體,成為可以利用的營養物質。
“使勁煮”壞了味道
要讓食物中的“鐵”變得易于吸收,傳統方式主要就是——“烹飪”。加熱可以破壞含鐵化合物的穩定結構,讓“鐵元素”從這樣的結構中分離出來,加熱時間越長,化合物的結構越容易被破壞掉,游離出來可供人體吸收的“鐵元素”就會越多。
所以說,要想讓食物里的營養更容易被吸收,傳統的做法就是“使勁煮”。
可是,人的舌尖是相當挑剔的。食物被“使勁煮”過之后,吸收其中的營養倒是容易了,可是食物的口感就會變得很差,多數人不愿意吃“使勁煮”過的食物。“使勁煮”弄壞了食物的味道,人不愿意吃,當然就無法吸收了。
“營養分離器”來了
有沒有辦法讓食物在保持“原生態”的狀態下就能營養大增易于吸收呢?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叫“營養分離器”的廚房新玩意,有了這種新玩意,食物中的營養不需要“使勁煮”,也能變得特別容易吸收了。
“營養分離器”的設計思路非常簡單。它其實是一個可調控聲波頻率的發聲器。將含鐵食物放進這個發聲器里,測出食物里“鐵化合物”的震動頻率,然后將自己的聲波頻率調到與其相同的頻率,這時,食物里的
“鐵化合物”和發聲器的“聲音”就會產生“共振”,共振會對“鐵化合物”的分子結構產生巨大的破壞力,只需一小段時間,食物里的“鐵化合物”結構就被“震碎”,鐵元素就從原來穩定的結構里“震出來”,成為易被吸收的營養元素。
這種“共振”對于食物常態下的物理結構不會產生破壞作用,所以,經過“營養破碎”的食物,只是受了“輕微內傷”,吃起來仍舊是原來的口感。
熬湯的新“程序”
以往做排骨湯,想要讓骨頭里的“鈣”游離出來,成為可以吸收的營養,是要熬上幾個小時的。長時間熬湯,營養是出來了,但湯味已經失去了原來的“肉鮮味”,并且多有“油膩濁厚”之氣。
現在有了“營養分離器”,做“排骨湯”的程序就變了:先把排骨放進“營養分離器”里“共振”一下,骨頭里的鈣質就脫離了原來的穩定結構,成為可以吸收的營養了。然后再把事先處理過的排骨,放在鍋里輕煮一下,開鍋就能嘗到一碗肉味鮮美、清香多鈣的排骨湯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