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朝陽+余光正+宋麗麗


這里是毛主席寫下光輝批示的地方,是“中國知青運動的圣地”,是“漢初三杰”之一“謀圣”張良的故里,是唐宋八大家之“眉山三蘇”的歸宿之地(蘇洵為衣冠冢);這里有中頂蓮花山,是號稱天下三頂之一的道教圣地;有享譽中外的“山兒西”煙,是全國四大烤煙發源地之一;這里還有十里飄香的郟縣牛肉、饸饹面、豆腐菜……
這里,就是充滿神奇和魅力的地方——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穿越千年時空,抖開歷史長卷,祖先留給我們的是那燦若群星的人文資源和彌足珍貴的非物質遺產。在郟縣這塊7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文化遺址星羅棋布,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3處,省級11處;中國傳統村落9處,省級51處。
近日,本刊記者一行帶著無限的希冀與憧憬,走進了這片充滿神奇和魅力的地方。
三蘇文化傳天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鼻О倌陙?,許多立碑筑墓者為歷史所淹沒,而中國文學史上“一門三父子”的文學燦星“三蘇”,為何卻以映照千古的光焰留在人間?
三蘇父子是北宋中期的大文學家。在中國文學史上均有重要地位,其中蘇軾成就尤為突出。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詞人,他是繼歐陽修之后,北宋文壇的領袖。他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繪畫方面,他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后“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除此之外,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三蘇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以蘇東坡為代表的集蘇洵、蘇轍文化成就而形成的融哲學、歷史學、文學、領導學、軍事學、養生學、美學、烹飪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現象??梢哉f,“三蘇”是中國傳統文人之翹楚,三蘇文化堪稱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系統地了解三蘇父子的人文精神內涵就會發現,三蘇父子的為人、為官、為文以及治國、治學的理念既具有涵蓋四書五經的宏觀性,又具有儒釋道會通合流的立體性,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由于三蘇“氣節忠貞海內”“文章彪炳千古”,給當時和后世文壇以極大影響。近900年來,崇拜三蘇的達官顯貴、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紛至沓來,拜謁憑吊蘇墳,歷代不斷。他們不僅植樹修墳,憑吊祭祀,而且大都賦詩作文勒之于石。因此,蘇墳柏林越來越大,碑刻愈來愈多。
為了打造三蘇文化名片,郟縣縣委、縣政府聘請高資質策劃規劃團隊,編制了《三蘇文化產業園總體規劃》,對三蘇景區進行改建擴建,先后投資數千萬元建成了東坡湖、東坡碑林、東坡園林、三蘇園東坡生平事跡展館等景觀,啟動了東坡碑林二期工程。先后舉辦了蘇軾葬郟900周年研討會、蘇軾行書《寒食帖》郵票發行儀式、三蘇文化高峰論壇、首屆“三蘇獎”全國書法展覽、清明節公祭三蘇等一系列三蘇文化活動,積極參加世界蘇姓懇親大會,成功承辦了中國第四屆、第十四屆國際性蘇軾學術研討會,廣泛開展了三蘇文化交流和對外宣傳活動,提升了影響力和知名度。三蘇園景區內有保存完好的全國唯一的元代三蘇塑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聞名全國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蛤蟆塔、著名八景之一的“蘇墳夜雨”。三蘇園里面,文化風味濃厚的東坡碑林,更是讓人陶醉在書法的藝術殿堂里。三蘇文化已成為郟縣的一張文化名片,成了展示郟縣形象的窗口。
書法之鄉美名揚
2014年6月10日,在簡樸、務實、高效的氣氛中,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和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辦,郟縣縣委、縣政府承辦的“中國書法之鄉·郟縣”授牌儀式在郟縣會議中心大廳舉行。中國書法家協會正式授予郟縣“中國書法之鄉”牌匾,使郟縣再添一張“國”字號文化旅游新名片,同時也使郟縣成為平頂山市首個獲此殊榮的縣(市)。這是郟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年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發展繁榮書法藝術作為“文化強縣”建設的結果。
郟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之地,書法藝術文化積淀深厚?,F存包括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書丹的各類書法石刻300余塊,大文豪蘇東坡在郟縣留下了大量的書法遺墨或石刻。據三蘇園景區負責人寧貫曉介紹,三蘇園內的東坡碑林是為紀念蘇軾葬郟縣900周年建的,收錄了啟功、歐陽中石等當代197位書法家書寫的蘇東坡詩文136篇,共計碑刻384塊。特別是碑林內的百位書法家書寫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氣勢磅礴,別具一格,在全國諸多碑林中獨樹一幟。
近年來,郟縣書協在郟縣先后開展了蘇軾葬郟900周年書法展、第六屆“紅牛節”書畫展、“廣闊天地知青杯”全國硬筆書法大賽、《宋詞》郵票首發式、首屆“三蘇獎”全國書法展覽、建黨節書畫展、廉政杯書畫展等書法賽事,還在全縣持續開展了“書法進萬家”和義寫春聯等群眾性書法活動。書法展覽、培訓、講座、筆會、交流常年不斷,月月不同,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效果顯著。
郟縣書協十分注重書法教育培訓。據該縣書協主席陳高杰介紹,書協連續不斷舉辦培訓班,先后培訓學員2000余人。郟縣書法從少年抓起,在全縣32所中小學開設書法課,有規范的書法教材和專職書法教師,書協把郟縣新世紀小學作為培訓基地,青少年活動中心面向全縣開展書法教育,每年培訓學員800余名,為書法事業可持續發展儲蓄了后備力量。目前,該縣書法愛好者超過3萬人。據不完全統計,先后有80人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大獎,出版書法作品集10余部。其中,在第三屆和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大賽中,郟縣先后有4人(次)獲獎。
陳高杰告訴記者,“中國書法之鄉”這張國家級文化名片,必將進一步擴大郟縣文化的對外影響,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美譽度,為推動郟縣科學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文化揚帆海天闊
除了享譽中內外的三蘇文化和書法文化外,郟縣還有許多文化為人們所傳頌。endprint
知青文化:1955年,郟縣大李莊鄉32名初中畢業生和高小畢業生回鄉參加合作化工作,引起了毛澤東同志的特別注意,作出了“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做為的”光輝批示,從而引發了歷時10年、有1800萬知青、牽扯1800萬個家庭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央和省級40多家新聞單位派駐記者云集郟縣。知青生活成為文學家、史學家反映和研究的對象。這里保存完好的知青故居、知青路、知青井、知青林、知青之家、知青企業與建起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構成了頗具特色的知青文化,郟縣大李莊鄉因此被譽為“中國知青運動的圣地”。
儒道文化:孔子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曾在郟縣黃道鎮西黃道村停車小駐,主持編寫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并選用了歌詠郟地的《汝墳》詩一首。后來孔子五十八代孫移居郟縣,成為孔姓全國十大支派之一。北周著名金石學家、時任郟城知縣的郭忠恕倡導和支持孔子后裔建起了郟縣文廟。郟縣文廟,名列北宗曲阜文廟、南宗衢州文廟之后。2001年,中國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一行來這里考察,稱之為“全國縣級文廟,郟縣是最好”,并親筆題寫了“郟縣文廟”匾額。
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教尊老子為始祖及被神化,始于秦漢。據中國道教史和《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后集》記載:“道教始祖老子降生之時,即行九步,步生蓮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道獨尊,我開揚天上道法,普度一切動植眾生。”郟縣有座蓮花山,有九座山峰,狀如九朵蓮花,與位于太行山第一峰的二朵蓮花山——老爺頂和湖北的四朵蓮花山武當山,并稱道教的三大圣地,只因郟縣的這座蓮花山位于太行山(輝縣)蓮花山——老爺頂和四朵蓮花山武當金頂之間,故稱中頂蓮花山。從“三頂”在道教史的位置和道眾心目中的地位看,中頂的地位和輩分,都高于其他“兩頂”。
郟縣的中頂蓮花山上有玄元行宮祖師廟、山腰有朝天宮、山下有迎恩宮等建筑,始建于北魏,屢毀屢建,已歷一千多年,現正在進一步保護、規劃和開發之中。
飲食文化:姚莊鄉的三郎廟村,是春秋時期“清河戰役”的古戰場,“隔河比羿”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該村的井水被參戰將士狂飲,古井被楚莊王命名為“玉泉井”。據傳,嘉佑年間,蘇洵攜蘇軾夫婦服除返京,曾在此小住“問茶”。中國民俗學泰斗鐘敬文教授親自指導他的幾位學生對郟縣茶文化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實地考察,稱以郟縣的茶館、茶棚、茶具、茶情、茶藝為代表的茶文化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并在《中原民俗文化叢書》一書中,有專章介紹郟縣的茶文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反映郟縣食文化、茶文化的電視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之前的黃金時段播出,后經中宣部批準,作為外宣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點片,分送各國駐華大使館。郟縣傳統飲食風味獨特,茶水、牛肉、饸饹面、燒雞、三燉、豆腐菜被稱為“飲食六絕”。
古寨文化:臨灃古寨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迄今已有150年的歷史。整個村落被一種淺紅色條石砌筑的寨墻緊緊圍住,故又被稱為“紅石寨”或“紅石古寨”。寨內有較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和清代民居近400間,既有中原農村特有的以磚、石為主體高大深邃的建筑,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門窗為裝飾小巧玲瓏的建筑。古建筑專家考察后認為,臨灃古寨是中原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寨,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是中國江北地區堡寨式古村落的典范。臨灃古寨于2005年9月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國家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一個地區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一個地區的競爭力,決定這個地區的未來。但文化不是化石,而是活的生命,只有發展傳播,才有生命力、影響力,地區發展才有持續的力量。
為了提升文化軟實力,擴大影響力,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化,郟縣縣委、縣政府明確工作思路,以文化揚帆,把“文化旅游區”建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文化、旅游融合推進。成立了以縣政協主席為組長、縣四大班子相關領導為成員的文化旅游工作領導組,專門負責指導協調全縣文化旅游工作,并按照“突出重點、打造亮點、龍頭帶動、梯次推進”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思路,以“兩園一寨”景區為重點,先后編制了《三蘇文化產業園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知青文化創業園規劃》《臨灃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和旅游規劃》《臨灃寨景區旅游總體規劃》等共計十多項規劃,切實做到規劃先行,逐步推進。在工作推進中嚴格落實“五個一”工作機制,即:一個園區、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目標、一抓到底。領導組每季度召開一次推進會,聽取進度匯報,總結工作經驗,解決存在問題,抓好工作落實。從2010年起郟縣財政每年投入專項資金1000萬元,目前全縣已投入各類資金近億元,主要用于“兩園一寨”(三蘇園、知青園、臨灃寨)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建設,全力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乘風破浪鑄輝煌
思路和強有力的措施不僅健全了配套設施、完善了服務功能,而且使文化旅游景區煥發了新的活力。目前,三蘇紀念館配套設施全部完成,于2013年11月舉行了三蘇紀念館開館暨國家4A級景區揭牌儀式,正式對外開放;東坡碑林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建設。知青園被河南省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準為國家3A級景區,并獲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臨灃古寨被河南省文物局授予生態博物館,先后爭取到臨灃寨旅游產業扶持項目資金400余萬元。文化旅游的融合推進,充分發揮了旅游業“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作用,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全縣旅游業年總收入已超過2000萬元,并以20%的速度遞增。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文化改革發展新航程,報告指出,文化產業到2020年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河南省委、省政府把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中原經濟區五大戰略定位之一,文化產業成為我們實現“中國夢”“中原夢”的重要力量。今年,平頂山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平頂山市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重點文化企業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市文化產業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左右。同時,平頂山市政府每年列入財政預算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
面對機遇,郟縣先后確定了以文化旅游業為主的三蘇文化產業園區、知青文化產業園區、臨灃古寨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園區,以生產制造為主的廣闊天地鐵鍋鑄造文化產業園區、安良神前陶瓷文化產業園區、姚莊金鑲玉文化產業園區。目前,這些文化產業園區已經成為郟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文化搭臺,經貿唱戲”,郟縣還廣泛開展三蘇文化、知青文化、書法藝術等交流活動,助推招商引資工作,并充分運用博物館、紀念館平臺,利用縣域三蘇文化、知青文化、謀圣(張良)文化等歷史文化遺產,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廉政教育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精神文明建設。
“文化揚帆海天闊,乘風破浪鑄輝煌。”郟縣人民乘著文化建設之風,為建設生態宜居、富裕文明、平安幸福的郟縣,續寫新的輝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