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作為今日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活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進行最后沖刺。此前征求民意、專題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等一系列行為,都通過整改解決,并最終以“建章立制”的形式確立下來。
改什么?怎么改?此類問題不是第一次提出。“接地氣、聽民聲、摸實情、找問題,使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真正落到實處”這樣的執政目標,如何以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得以真正實現?
在江西上饒,微信成為近三萬名干部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關鍵詞。上饒市委書記陳俊卿,是5個群的群主:市委班子群、縣委書記群、市四套班子群、縣市區黨政主官和市直機關主官群。
同時,他還是幾個掛鉤聯系點,譬如廣豐縣永豐街道、嵩峰鎮的微信群成員。
在這個城市的黨政系統中,市委主要領導聯系200名以上群眾,其他市級領導分別聯系100名以上群眾,縣處級、鄉科級領導分別聯系50名以上,機關干部分別聯系10名以上。
以“干部問政零時差,干群交流零障礙,排憂解難零等待,信息宣傳零距離”為目的的各類工作微信平臺,有360多個。
執政黨聲勢浩大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了這樣一個觀察的“微窗口”。
班子里最初是有顧慮的
上饒市萬年縣委書記張愛平說:“這些年,我們和群眾中間有堵無形的墻。”
推倒墻、架橋梁,講了很多年,但用張愛平的話說,“關鍵是沒有找到好載體”。
張愛平對記者說:“開通微信問政,班子成員最開始是有顧慮的。有人擔心,什么人、什么問題都答復,精力是否顧得過來?提出的批評意見,有合理的,也有發牢騷的,到底聽不聽?大事小事都直接找到主要領導,分工負責還要不要?”
陳俊卿以及上饒市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組織部部長吳井勇向記者表示,出現這些“顧慮”的主要原因還是“官念”在作怪,沒有把“公仆”的位置擺正確。
“群里提出的意見建議,即使是無理的,我也認真回復,群友們都在看,一次、兩次他也就不好意思了。”陳俊卿說,“群眾心里都有桿秤,讓大家評評理。”
在張愛平的民情微信群里,有100多名群眾,包括清潔工、教師和工人等。
有位微友在群里反映某個路段堆了廢物,經過及時處理后,張愛平將處理好的現場照片反饋給該微友。
微友發言:“本來這些小事不應該驚動領導的,但打電話找過相關部門都無果而終,獻丑了,謝謝領導。”
“老百姓以前不了解我們,認為上面的政策很好,基層干部是‘歪嘴和尚念歪經,對政府懷著觀望的態度。現在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大家更親近了,經常在群里對干部們豎大拇指或點個贊。”張愛平說。
不過,這也意味著很多事情都得“驚動”領導才能解決。
陳俊卿坦言:“改進作風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如何更好地順應人民群眾期待,以更大力度解決‘四風方面的具體問題,讓所有干部為群眾著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沒想到群眾有那么多意見
上饒市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自2014年1月底全面啟動。此時,陳俊卿履新剛剛半年。
該市共有9719個基層黨組織,23萬多名黨員。6月11日至12日,上饒市委常委會召開了民主生活會。至8月中旬,全市所有活動單位專題民主生活會都召開完畢,各地陸續進入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環節。
“這一次,沒想到群眾對我們有那么多意見!過去我自認為工作做得還可以,這次每個人都收到不少意見,有的還十分尖銳,實在出乎意料!”吳井勇告訴記者,上饒全市共收集意見建議74592條,其中通過微信征集意見16113條。
“往年開民主生活會,我們也會收集意見,但主要是發函發通知,基本是部門談工作情況,基層要項目和財政撥款,大家礙于面子,不會有太‘辣的意見。”吳井勇稱,“但是,通過微信征求意見,可以有效地減少‘情面因素的影響。”
在這種誠懇態度的感染下,“只關心個人工資待遇,不關心全市經濟發展”“寧愿開車爬山,不愿親自爬樓”“領導高興,接待就不計較成本”等平時聽不見的“難聽話”,源源不斷流入微信平臺。
“群眾對我們有這么多意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有的同志官不大、譜不小,說到底就是官僚主義在作怪,總認為自己是‘官,就應該有個‘官樣。”除了官僚主義,陳俊卿亦坦承,“我們的工作還是形式主義太重。”
“比如基層防火防汛,每次都要省、市、縣、鎮的主管和分管領導層層開會、層層批示作決定。其實到最后,還是鄉鎮干部在干活。鄉鎮干部們對此有意見。可不可以制定好規范,用制度來管理?”他說。
另一個例子是“文山會海”——鄱陽縣離上饒市區220公里,坐車要兩個半小時,開會往返要5個小時。而上饒到省會南昌坐車要3個多小時,去開一小時的會,往返要六七個小時,干部一半的時間都用在了開會和準備開會上。“大家都期望進行專項治理。”
根據群眾反映的問題,上饒針對從出租車違規運營、環境衛生不好等看似不起眼但又影響群眾起居生活的小事抓起,這被總結為“立說立行,即知即改,快行快改,跟蹤問效,讓群眾真切感到身邊的發展變化”。
“以前我們種樹都要靠著馬路邊種,說到底還是搞形象工程。”吳井勇稱,“現在,我們進行菜市場的整頓——這個地方上級領導是不太可能去考察的,但卻是群眾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改善的。”
市委書記的群規
陳俊卿承認,微信問政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正如廣豐縣毛村鎮黨委書記洪強明所稱:“我們的工作是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24小時在線。”
對于群眾來說,多了一個和官員溝通的渠道。而領導干部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發揮工作群的效率,避免無用信息的轟炸。
陳俊卿的群規之一是“四個任務”,即:互提意見建議,提高解疑能力;傳遞群眾意見,了解群眾所需;分享重要信息,傳遞正能量;交流學習體會,召開遠程會議。endprint
群規之二是“四大規則”,即:使用微信征求意見不要影響工作,以利用碎片時間為主,可隨時隨地;不發表涉密、不健康內容,不信謠不傳謠;轉發好文每人每天不超過兩篇為宜,應精選,以免影響工作、休息;提意見和建議不限文體、形式,可活潑多樣,文字圖表均可。
從2013年12月初開通民情微信以來,張愛平的感受經歷了幾個階段:
最初,群眾不敢提意見。“一開始,大家不怎么給縣委書記提意見。有一個農民膽子大,因為我有次過年住他家,所以他敢直接提意見,說希望修路。他不會打字,就用微信的語音功能講話。他的意見最終得到采納并落實,隨之,大家都知道了提出意見我們不僅重視,還會很快落實。群眾口口相傳,提意見的慢慢就多了。”
第二個階段是:群眾提、領導批、部門和鄉鎮辦、專人查、及時回——這個階段,需要主官批轉,推動工作。
“那時我愛人都有意見,睡前看群、睜眼看群、吃飯的時候也在看群。如果我們四套班子成員、所有的科級干部,每月都能解決一個問題,我們每個月就能為群眾解決1000多個問題。”張愛平說。
前三個月,他批轉了73條問題,后兩個月批轉了30條,并率先在縣領導微群里公開問題解決清單,給大家壓力。
隨之進入第三個階段——不用批轉,各司其職,看到問題主動辦。“實際上這就是變個人監督為集體監督,干部都愛面子,政務公開壓力很大。”張愛平稱,“現在我就比較清閑了,不需要花太多時間。”
廣豐縣推行的“微查崗”,要求在崗干部在微信平臺即時發布在崗照片。
某村干部在進山路口嚴禁火種進山、某干部在山上巡查……廣豐縣洋口鎮的工作群上,一張沒有井蓋的圖片被上傳后,鎮黨委書記要求分管領導立即處理。三個小時后,一張蓋上井蓋的圖片就反饋回工作群。
陳俊卿把這稱為干部同臺競技的舞臺:“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主動占據輿論陣地,引領正能量,需要我們黨員干部站出來,做個好榜樣!”
他說,這會推動由領導監督變為群眾監督。“你有沒有為人民服務,不僅班子之間能看到,群眾也能看到,大家會口口相傳,逼著你快抓快改。”
最難的還是“群眾辦事難”
教育實踐活動進入尾聲,第三階段開始部署,什么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在陳俊卿看來,最難的還是“群眾辦事難”。
“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有好處的事爭,沒好處的事推。”“一些辦事窗口拖拉半天,有的是水平不行,也有的是有意不辦,還有的是想拿好處。”
上饒從2013年11月開始就啟動行政審批項目精簡工作,市級保留行政審批項目從328項精簡到98項,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地市之一。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保留項目辦理時間又平均縮短60.7%。”吳井勇介紹說,“比如針對企業注冊,上饒的辦證大廳就將其納入流程管理,自動向前推進,停滯的地方就會亮紅燈。”
辦事耗時減少的原因是:第一減量,第二減時間,第三優化流程,最終希望做到一些項目立等可取。
“但也有些問題是我們力不能及的,比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群眾要求解決的呼聲也很高——現在覆蓋率很高,達到97%以上,但每人70元的統籌里30元是門診,還過期作廢。農村的百姓要花這個錢只能去看病,大家都說能不能積累下來,大病統籌就好了。但這還需要取得上級的政策支持。”吳井勇說。
“群眾滿不滿意、認不認可,是檢驗教育實踐活動成效的唯一標準。”陳俊卿告訴記者,“要建立臺賬,銷號整改,建章立制,把提出來的問題切實落到實處。”
現在,上饒正計劃找一個獨立第三方,對整改作出評價——“要看群眾到底滿意不滿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