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震
【摘要】 隨著我國通信技術和鐵路事業的發展,我國的鐵路列車向高速化方向的邁進。通信傳輸作為鐵路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鐵路系統中的各項工作提供通道支持,在保證人機控制和提高運輸效率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鑒于此,本文對鐵路通信傳輸的構成及實現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鐵路 通信傳輸 通信設備
鐵路通信傳輸是為了滿足鐵路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進行信息處理和傳遞的設備和技術,在鐵路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鐵路事業的大發展,鐵路通信傳輸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以往功能單一、信號獨立、控制分散的鐵路運輸系統,開始向智能化、網絡化和數字化方向發展,實現了一體化列車控制、鐵路行車調度指揮等通信模式。目前,鐵路通信中包含有線通信、無線通信,是鐵路多種通信方式的結合。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鐵路通信傳輸發展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我國鐵路運輸分支多、路線長、涉及業務復雜,想要形成一個統一的通信傳輸系統有很大的困難。
一、鐵路通信傳輸的構成
1、電話及通信調度系統。在鐵路接入網系統和光傳輸的支持下,鐵路各站的自動電話簡單的就連接上程控交換機,可以有效規避信號被重置設置的問題。如果情況需要增加自動電話,可以根據站與站之間不同的業務量選擇不同型號,來實現程控交換的結果。
2、無線通信系統。無線通信與有線通信是鐵路通信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無線系統包括調度總機、車站電臺、機車電臺、車站助理值班員便攜臺、運轉車長便攜臺、有線通道和弱場覆蓋系統等,大多采用無線和有線相互配合的鏈式結構。為了滿足無線車次號校核與調度的無線傳送,弱場強區采用光纖直放站覆蓋。
3、站間行車電話及其他專用通信系統。站間運行的列車所使用的電話采用的是數字調度通信系統的2M bit/s,通道中的一個或多個64k bit/s時隙,它們可以用作站間行車的電話通道,歸屬于車站值班員值班臺。電務、供電、綜合等專業電話采用自動電話方式解決。車務電話納入數字調度通信系統。站場有線通信系統納入數字調度通信系統,構成以車站值班員為中心的指揮系統。
4、應急通信系統。應急通信系統主要是為了滿足列車出現事故時搶救過程中使用的需要。目前,幾乎所有的列車上都安裝有應急通信系統,采用有線和無線結合的方式,包括中心設備和現場設備兩部分。其中現場設備的主要用途是用來搜集事故現場的信息,將語音、圖片等信息發送到附近的車站,再通過關同步傳輸到應急指揮中心,為后續的救援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鐵路通信傳輸的實現方法
1、合理選擇通信傳輸方式。現代鐵路通信運輸同時支持無線和有線兩種接入方式,兩種傳輸方式的應用各自存在優勢和劣勢,都能夠適用各種情況。無線接入網技術是通過無線中繼進行數據信息傳輸的,能夠保證用戶客戶端的穩定,實現信道的無線最優化分配。另外還有一種結合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程控交換技術、通信技術與微機處理系統的集群通信系統,信息傳輸的容量也相對較大,具有很強的靈活性,目前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是鐵路通信中主要的通信方式。有線傳輸具有較高的保密性可靠性和穩定性,主要分為四種技術,分別是高速率數字用戶環路技術、非對稱數字用戶環路技術、混合光纖同軸電纜接入技術、光纖用戶環路技術。與無線傳輸相比,有線傳輸系統比較成熟,所需費用較少,抗干擾能力強。從鐵路通信運輸安全性的角度考慮,在無線通信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情況下,有線傳輸依然是鐵路通信傳輸中主要的傳輸方式。隨著無線傳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未來無線傳輸必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傳輸方式的安全性設計。在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鐵路數據信號在傳遞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故障,導致一些錯誤的信息輸出,帶來一系列的運輸故障的產生,給鐵路通信運輸安全帶來隱患。其中由于黑客、病毒等外部的威脅最大。而且運輸系統也經常由于個別元件受損或者硬件設計錯誤導致內部故障的產生。因此,技術人員要對鐵路通信開放性傳輸方式的安全性進行優化設計,通過設置網關,在上層傳輸過程就對不安全的信息進行屏蔽,保證通信與網絡的安全性。如果是有線傳輸要加強對運輸線路的保護,線路在通過公路、鐵路時,應該用鋼管做好防護槽,在嚴寒地帶鋪設線路時,應該加深線路埋藏深度,并在其中填充細沙進行保溫。同時,為了防止電纜接頭處磨損和老化,可以采用機械裝配密封式接頭盒,長途干線電纜需要在一定間隔后將纜線的外皮接地,光纜各金屬部件間不做電氣連通也不接地。
總之,隨著鐵路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技術的進步,通信傳輸在鐵路運輸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未來將會向著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鐵路系統應該迎合通信傳輸的發展趨勢,不斷采用新技術、新手段,對舊系統進行改造和完善,來提高工作效率,促進鐵路事業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劉小強有關鐵路通信傳輸安全問題的若干思考,中國新通信,2012(9)
[2]王志年.城市地鐵工程的主要構成,鐵路工程造價管理,2004,12(1)
[3]馬志強.鐵路通信工程光纖接入網技術的應用,科技創新導報,2009,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