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峰
北京銀行就像董事長閆冰竹的孩子,他帶著其由絕望而新生,然后又由小到大,由弱變強。18年過去,北京銀行由嚴重資不抵債,發展為總資產已接近1.5萬億元、品牌價值超200億元、中國最具創新實力和發展潛力的銀行。閆冰竹正在帶領北京銀行奮力踐行他們的“中國夢”
“我希望把一個現代化、規范化的一流銀行帶進21世紀。”1996年,閆冰竹臨危受命,參與北京銀行組建時只有一個如此樸實的愿望。
18年后的今天,在董事長閆冰竹的帶領下,北京銀行總資產已接近1.5萬億元、品牌價值超200億元、資本實力位居全球千家大銀行第99位,開拓了以首都為中心,輻射京津冀、黃三角、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重點地區以及香港地區、荷蘭阿姆斯特丹近300多家分支機構,成為了中國最具創新實力和發展潛力的中小銀行。
一家成立之初僅有200億元的小銀行如何在短短18年內增長70多倍?一家曾經業務基礎薄弱的銀行如何成為中國最具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的中小銀行?一家一度處于生死存亡邊緣的銀行又何以能“蛻變成蝶”躍居全球百強之列?帶著這些問題,《投資者報》記者日前走進北京銀行、走近閆冰竹,體味一段不平凡的金融傳奇,描畫一位銀行家踐行“中國夢”的堅實步伐。
臨危受命
“很多企業白手創業,用‘平地起高樓來形容,而北京銀行可以說是在一個‘火坑里浴火重生,經歷了一家小銀行從死到生、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難忘歷程。”回首創業初期的艱難,閆冰竹深有感觸地說。
1996年1月8日,在整合北京市原90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北京銀行掛牌成立。由于信用社遺留的壞賬累累,嚴重資不抵債,幾乎沒有人愿意來接手——因為接手,就意味著需要克服重重困難進行改革,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一旦改革失敗,這家小銀行的發展前景更是岌岌可危。
此時,年僅42歲的閆冰竹正在工商銀行北京分行擔任領導職位,當聽到需要自己履新到這家剛剛組建、基礎薄弱、百廢待興的中小銀行時,閆冰竹沒有絲毫退縮,而是以水滴石穿的韌勁和沉靜如水的品格,投身到了北京銀行的初創事業。
然而,由于原各信用社管理混亂、債權債務關系復雜,剛剛組建不久,信用社時期的違法賬外經營案件就相繼爆發。1998年,原中關村城市信用社爆發了金額高達229億元的嚴重違法賬外經營案件,造成實際損失67億元,不僅把當時資產僅200多億元的北京銀行推向了生死存亡的邊緣,更對首都金融安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震動了整個中國金融界。
為了嚴肅查處這起案件,閆冰竹和當時的領導班子承受了多重壓力甚至生命的威脅,不僅多次接到來自深圳和香港的匿名恐嚇電話,甚至收到了不法分子寄來的子彈。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閆冰竹和北京銀行人沒有迷茫彷徨、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逃避退縮,而是堅定地提出: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在加快發展中化解風險、維護穩定。在這一理念指引下,北京銀行經過長達10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沒有政府注資和資產剝離的情況下,完全依靠自身積累創造的稅后利潤,徹底化解核銷了近百億元歷史遺留不良資產,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維護了首都金融安全,這在中國金融史上也堪稱奇跡。
兩大轉折
“中國不缺乏大銀行,而缺少真正有特色、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銀行。”經歷人民銀行、工商銀行歷練的閆冰竹深知在百舸爭流的中國金融行業競爭中,不發展就意味著消亡。然而,北京銀行作為城市商業銀行,用他的話說是出身“貧農”,面臨很多業務限制和先天不足,自然不能走單純依靠規模擴張和數量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而是要真正明確自己的定位,走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精細化的發展之路。
閆冰竹告訴《投資者報》,在北京銀行的18年成長歷程中,曾先后面臨兩個重大的轉變。第一個轉折點就發生在2004年。
當時,已經走過平穩過渡、整頓開拓期的北京銀行迎來了創新發展的戰略機遇期,2003年,在時任北京市市長王岐山的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下,北京銀行開始了“更名、引資、改制、上市”之路,并朝著“市場化、股權結構多元化、區域化、資本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邁進。
2004年,隨著成功更名,閆冰竹將目光投向了“引資”。在引入外資時,由于時差的原因,談判經常需要在夜間進行,白天忙業務,晚上忙談判,在選擇投資者過程中,更是受到方方面面的壓力和制約。
那時候,在金融街的北京銀行大樓,燈亮到最晚的那個辦公室往往是閆冰竹的。每天他在聽取完談判工作的進展匯報后,還要在辦公室仔細斟酌、反復權衡,甚至連睡覺都成了那個時期最為奢侈的事情。
終于,2005年,北京銀行憑借自身的吸引力,成功引入國際知名的荷蘭ING集團和國際金融公司作為境外投資者。
北京銀行的第二個轉折點來得也不慢。2006年,北京銀行開始穩步推進區域化布局,相繼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杭州、長沙、南京、濟南、南昌等區域中心城市設立分行,并積極探索國際化發展,在香港地區、荷蘭阿姆斯特丹設立了代表處,構建起覆蓋十大中心城市和香港、荷蘭的300多家分支機構,將成熟的經營模式、管理機制、產品服務等迅速復制到區域市場,奠定了跨越式發展的堅實基礎。
為了支撐跨越式的發展,2007年,北京銀行正式啟動發行上市工程。由于一個月需要完成3萬名股東的股權清理,兩個月完成盡職調查,四天完成路演推介,六個月登陸資本市場。閆冰竹開始了他工作以來最為忙碌的時光。據北京銀行相關人士告訴《投資者報》,發審會前,閆冰竹整整一個星期沒回過家,每天24小時泡在辦公室里,在處理完繁重的經營管理工作之后,還要利用晚上時間通讀厚達半米的上會材料,并利用周末的時間與中介機構進行反復演練,做到對每一個細節都充分準備。
2007年9月19日,北京銀行上市鑼敲響。那一刻,閆冰竹曾說,“為了這一天,北京銀行經歷了刻骨銘心的過程,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穿越了一道又一道難關,終于駛向資本市場的巔峰,這個過程讓每一個親身經歷者都終身難忘。”然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這個過程他付出了多少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
對此,閆冰竹曾感言:“北京銀行事業幾乎占據了我工作與生活的全部空間,我為她傾注了全部心血和熱情,遺留的難題令我憂慮,發展的成就讓我欣喜。”
領軍夢想
“北京銀行是一艘在驚濤駭浪中高速前行的戰艦,我們有著共同的前進方向、共同的目的地,我們必須同舟共濟,依靠絕對的忠誠和一流的能力,盡職盡責地完成本職工作,最大限度地分擔工作壓力,推動北京銀行這艘戰艦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港灣。”閆冰竹告訴《投資者報》,在2007年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后,成立初期的夢想幾近實現。但此時閆冰竹的心中早已有了新的夢想,在一次全年工作會議上他闡述道:“當今世界,中國在全球的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久的將來,中國強大的身軀背后,必定站立著一批世界級的金融企業,一批基業常青的百年老店。我夢想,其中能有北京銀行的身影。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中國崛起盡一分力量,這不僅是我個人的夢想,更是我們幾代金融人共同的夢想。讓我們共同期待、并肩走向這一天!”從此,打造一家歷經風雨巋然不動、品牌卓越備受尊崇的“百年老店”成為激勵閆冰竹和全體北京銀行人砥礪前行、開拓創新的新目標。
打造“百年老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難上加難。閆冰竹當然清楚要想成為“百年老店”,就必須要有一流的內部管理、卓越的人才隊伍、和諧的企業文化作為基石。因此,在閆冰竹的主導下,北京銀行首先確立了“服務首都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北京市民”的市場定位,打破了同質化的競爭,摸索出一條特色化、差異化、市場化的發展道路。
同時,閆冰竹還逐步建立起以“賽馬”為核心、以“育馬”為基礎的開放競爭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在全行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充滿活力的“六能”競爭機制,實現了員工與崗位、能力與需求的最佳結合,真正實現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使一大批年輕干部脫穎而出,讓人才源泉充分涌流、創業激情競相迸發。
在經歷了轉軌過渡后,閆冰竹帶領北京銀行正在進行第三次轉型——從傳統經營模式向可持續、均衡、協調發展轉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秀金融企業,打造與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相適應的亮麗金融名片。
閆冰竹曾說:“應當看到,北京銀行現在的成就只是一個新起點,未來的道路依然漫長,還有更多更高的目標等著我們去實現、去攀登,這些目標構成了通往北京銀行夢想之路的一級級臺階。”
在打造“百年老店”的道路上,閆冰竹上下求索、拾級而上,并讓這一夢想融入了每一位北京銀行人的心中,成為了一團團躍動的火焰,激勵著大家奮勇前進。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首訪荷蘭期間,與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共同見證了北京銀行與ING簽署深度戰略合作協議。握著簽字筆的閆冰竹看似沉靜,但內心早已被激動和喜悅所占據,他知道自己和北京銀行正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疾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