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娜 張金 劉紅燕 李佳 孫希芳 張永清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355
金銀花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王玲娜 張金 劉紅燕 李佳 孫希芳 張永清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355
金銀花為大宗傳統中藥材,為有效控制與提高其質量,本文總結概括了產地、種質、物候期、干燥方法等因素對其質量的影響,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金銀花;質量;產地;種質;物候期;干燥方法
金銀花又名二花、雙花、銀花、忍冬花等,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用于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等病癥[1]。金銀花主要含有機酸類、黃酮類及揮發油等成分[2-7]。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具有抗菌消炎、抗腫瘤、保肝、止血、降血脂、降血糖、抗生育、解酒等作用,臨床上可用于治療呼吸道感染、菌痢、急性泌尿系統感染、高血壓、高脂血癥、肝炎、急性腸炎、各種皮膚病等40余種病癥[8-16]。金銀花種植范圍廣,在生產過程中其質量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為有效控制和提高金銀花藥材質量,本文總結概括了產地、品種、物候期、干燥方法等因素對金銀花藥材質量的影響。
藥用植物體內的各種活性成分是植物為適應環境而合成與積累下來的。金銀花植株適應性強,分布范圍非常廣,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不同產地因氣候、土壤等環境因素不同會影響金銀花植株體內活性成分合成、積累的發生與速率。辛華等[17]對11個產區金銀花的綠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進行了分析測定,結果綠原酸含量以山東平邑東陽產區最高,其次是河南密縣產區,分別是廣州產區的1.77、1.71倍,木犀草苷含量以河南安陽產區最高,其次是山東平邑東陽產區,分別廣州產區的1.84、1.70倍。向曾旭等[18]對7個產地金銀花的綠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也進行了測定,結果河南、山東、江蘇三大主產地金銀花藥材綠原酸的平均含量分別為2.85%、2.80%、2.46%,總黃酮平均含量分別為2.274%、1.82%、0.65%,顯示出道地產區山東、河南的金銀花藥材中綠原酸和總黃酮含量遠高于非道地產區江蘇。此外,多項研究[19-25]也對不同產地金銀花藥材綠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進行了分析測定,結果也都表明產地對金銀花藥材質量存在明顯影響,道地產區山東、河南所產金銀花藥材不論是綠原酸含量還是木犀草苷含量均遠高出非道地產區。
金銀花化學成分復雜,藥理作用廣泛,綠原酸和木犀草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但二者并不能代表金銀花的全部藥效。張重義等[26]對不同產地金銀花藥材質量進行了綜合分析,測定了微量元素、綠原酸、總黃酮、環烯醚萜苷、常青藤皂苷元、齊墩果酸等成分含量,結果表明道地產區金銀花藥材中鍶、鐵含量高,鉻、鉛含量低,安全性較好;主要活性成分綠原酸含量較高,總黃酮、環烯醚萜苷、常青藤皂苷元、齊墩果酸含量也均高于非道地產區,但是非道地產區云南昆明金銀花的綠原酸含量高于道地產區,山東日照地區的取樣分析結果與此相似,這與兩地具有較強紫外線輻射、利于酚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有關。張重義等[27]又對金銀花藥材道地性與土壤微量元素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金銀花藥材中的微量元素與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并無直接相關。有學者對金銀花藥材質量與生態系統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道地產區在地理位置、土壤類型、氣候區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經結合生態因子推測,日照時數而不是土壤可能是其活性成分的決定因子[28]。
金銀花栽培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各產區均形成了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家品種。不同農家品種藥材的產量和質量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周鳳琴等[28]和冉蓉等[29]對山東10個種質(小毛花、大毛花、小雞爪、線花、紅褲腿、大麻葉1、麻針、大雞爪、大麻葉2、紅梗子)金銀花中綠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及品質進行了分析評價,結果不同種質金銀花綠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差異顯著,綠原酸含量變化范圍在1.01%~2.36%,木犀草苷含量變化范圍在0.75%~0.221%,根據活性成分含量及金銀花藥材產量綜合分析篩選出4種優良種質,即山東道地產區藥農廣泛種植的主流種質大毛花、小雞爪花,以及產量較高、綠原酸、黃酮含量最高的線花及小毛花。楊敏麗等[30-31]對寧夏種植的匍匐形、巨形、樹形金銀花、大毛花及花王金銀花等5種金銀花的綠原酸、木犀草苷含量進行了分析測定,結果表明不同品種中綠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差異明顯,巨形和樹形金銀花綠原酸含量分別為2.88%、2.80%,明顯高于其他品種,其他品種金銀花的綠原酸含量均不高于2.32%,匍匐形金銀花最低,僅為2.10%;木犀草苷含量以匍匐形金銀花最高,為0.0068%,其次是花王金銀花,大毛花品種含量最低,僅為匍匐形金銀花的0.39倍。金銀花農家品種及栽培模式是在長期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土壤等環境的基礎上形成的,各有優點,不能單純以某種活性成分含量的高低來評價其優劣。樹形和巨形金銀花可以充分利用立體空間,通風透光,而綠原酸含量高低又和光照密切相關,因此其綠原酸含量較高。
藥用植物活性成分的合成與積累是一個動態過程,可能會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某一個點其活性成分含量達到最大值,中藥材品質會同時受到藥用植物生長發育節律和環境條件兩方面的制約,因此采收時間不同就會造成金銀花藥材產量和質量產生差異。金銀花植株花蕾的形成與開放時間為每年的5~9月,且表現出一定的分期性。朱小強等[32]對不同發育時期金銀花綠原酸含量進行了比較,結果隨發育階段逐步提高金銀花中的綠原酸含量不斷降低,至銀花期達到最低,僅為三青期的0.49倍。劉志陽[33]和劉晶等[34]也對不同花期金銀花綠原酸及其他成分進行了分析比較,結果均顯示三青期花蕾綠原酸含量最高,二白期花蕾與其相近,其他各期花蕾或花綠原酸的總收率較低。隨著發育程度的提高,金銀花植株花蕾或花中揮發油的總收率不斷提高,綜合權衡,金銀花以在二白期采收為宜。徐迎春等[35]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物候期采收的金銀花產量和質量差異明顯,第一茬花產量最高,約占全年總產量的56.9%,其后幾茬花產量逐次降低,第二茬花產量占總產量的28.4%,三、四茬花的產量顯著降低,分別為總產量的8.39%、6.48%。第一茬花綠原酸含量最高,為7.57%,其次逐漸降低,第三茬花降低至4.83%,僅為第一茬花的0.638倍,第四茬花稍有回升。金銀花植株分茬隨著生長季節的推移、植株營養狀況變化及花蕾數量不同而發生變化,植株不同茬次花期的持續時間逐漸縮短,一、二茬花期之間的時間間隔為26 d,三、四茬花期之間的間隔僅為9 d。因此,不論是從產量還是質量方面考慮,為確保總年度金銀花藥材的豐收,都需要對第一茬花引起足夠的重視。第一茬花處于早春至夏末期間,氣溫逐步回升,日照時數增加,降雨量少,氣候干燥,有利于金銀花綠原酸的積累,第二、三茬花發育期處于夏季高溫多雨季節,降雨量大,不利于綠原酸的積累,第四茬花發育期處于秋季,氣溫回落,降雨量減少,因此綠原酸的含量稍微回升。
目前金銀花干燥方法主要有晾曬、蒸曬、烘干、微波干燥、冷凍干燥、真空干燥等,根據金銀花的品質和加工成本,各種干燥方法各有利弊。彭菊艷等[36]分別用蒸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曬干、冷凍干燥、烘干6種方法干燥加工大白期金銀花,并對其內在品質及外觀形狀進行了分析比較,結果蒸后烘干樣品綠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均最高,分別是烘干的2.23、2.31倍,其次是微波干燥。微波干燥、蒸后烘干和冷凍干燥所獲得的金銀花外觀品質較好。高曉艷等[37]比較了微波殺青烘干、滾筒殺青烘干、烤房烘干、曬干金銀花中的綠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結果微波殺青、烘干法干燥的金銀花綠原酸含量最高,是曬干樣品綠原酸含量的2.21倍,其次是滾筒殺青烘干法;木犀草苷含量以滾筒殺青干燥法最高,是烘干法的1.17倍,其次是微波殺青法。張繼環等[38]比較了微波干燥、自然曬干、烘干、硫熏金銀花中的木犀草苷含量,結果微波干燥金銀花木犀草苷含量分別是烘干、曬干的1.29、1.38倍。包衛華[39]分別用直接干燥、蒸后曬干2種干燥方法處理金銀花,結果其綠原酸含量分別為1.0%、5.7%,蒸后再干燥的金銀花樣品中綠原酸含量比直接干燥的樣品高出5倍多。宋健等[40]用不同方法對金銀花進行干燥處理,結果綠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及外觀色澤均顯示微波干燥法、殺青法、蒸后曬干法、真空干燥法優于烘干法、直接曬干、陰干法等。有研究證明,金銀花在干燥過程中的酶促褐變會導致金銀花顏色變劣、活性成分含量降低,且褐變程度與綠原酸的相關系數為0.975[41-45]。一般溫度從0℃-55℃,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強,綠原酸含量不斷降低,到55℃酶活性達到最大,到65℃開始突然下降,85℃多酚氧化酶快速變性,綠原酸氧化縮合受到限制,含量不再降低[46-49]。微波干燥、殺青、蒸法干燥均在短時間內快速升溫、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綠原酸含量較高,真空干燥因氧氣濃度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減輕酶促褐變的程度。緩慢升溫干燥時,多酚氧化酶活性先增強后被滅活,因此金銀花藥材的色澤及綠原酸含量均遜于其他快速干燥方法。新鮮金銀花中多酚氧化酶和酚類物質在細胞中呈區域分布,因此新鮮或低溫干燥的金銀花無褐變或有輕微的褐變現象。當受到外界機械損傷或其他因素影響時,細胞結構遭到破壞,酶類物質的分布區域被打破,褐變現象就會發生。金銀花在烘干等干燥過程中,細胞內的水分向外擴散破壞細胞結構,多酚氧化酶和酚類物質的區域分布被打破。因此,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升溫會促使細胞破壞程度加大,褐變現象加重。當細胞含水量較少時,溫度對細胞結構影響降低,且酶的活性也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因此在干燥過程中可用程序升溫法,即先用較低溫度使金銀花的水分含量降低至50%左右時,再提高干燥溫度,一般是40℃熱風干燥7 h,再用60℃熱風干燥至恒重[45]。
目前有關金銀花質量影響因素的研究報道較多,但研究結果多不統一,某些結果出入很大,這與某些研究設計不合理有關。如在研究產地對金銀花質量的影響時,有些研究者只是收集不同產區的商品金銀花藥材,至于種質狀況、采收時間、干燥方法、小氣候情況等均未交待清楚,而這些因素對金銀花質量的影響均是非常大的,這勢必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影響金銀花產量與質量的因素非常復雜,有關金銀花質量控制的報道較多,但對活性成分代謝途徑的研究較少,從代謝途徑入手探討影響金銀花質量的因素,對于實現金銀花質量的人工調控,確保“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生產目標的實現是非常必要的。
金銀花化學成分復雜,藥理活性多樣,除解熱抗炎外,還能抗氧化、抗生育等[11],國家現行藥典僅以綠原酸與木犀草苷含量作為評價金銀花藥材質量的指標尚不全面、合理,建立一個運用多種指標全面評價金銀花藥材質量的技術體系仍是目前需要努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一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52,412-413.
[2]賀偉.金銀花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J].研究進展,2007,4(24):8-11.
[3]王志天.金銀花中3種有機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譜法定量分析[J].藥物分析雜志,2000,20(5):293-294.
[4]張捷,譚生,建姜韌,等.金銀花的研究進展[J].中國新醫藥,2004,3(1):8.
[5]阮俊,黃永林.金銀花總黃酮提取方法研究[J].中成藥,2004,26(2):153.
[6]El-Sayed AM,Mitchell VJ,McLaren GF,et al.Attraction of New Zealand flower thrips,Thrips obscuratus,to cis-jasmone,a volatile identified from Japanese honeysuckle flowers[J].J Chem Ecol,2009,35(6):656-663.
[7]劉琪.金銀花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4):45.
[8]張志美,郭時金,付石軍,等.金銀花活性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家畜生態學報,2013,34(6):89-91.
[9]李珍,房方,陳建偉,等.金銀花的藥用價值及美容功效研究進展[J].海霞醫藥,2013,25(7):51-55.
[10]包信通,郭承軍,王峰.金銀花對流感小鼠肺損傷保護作用初探[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3):583-584.
[11]龐瑞.金銀花有效成分的藥理學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35(3):77-80.
[12]吳釘紅,楊立偉,蘇薇薇,等.金銀花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4,27(2):142.
[13]王強,陳東輝,鄧文龍,等.金銀花提取物對血脂和血糖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3):40-42.
[14]袁毅君,宋瑛.清熱類中藥的抗生育作用[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1,21(5):28.
[15]關炳峰,譚軍,周志娣.金銀花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與其綠原酸含量的相關性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07,28(10):127-129.
[16]Chun-Whan Choi,Hyun Ahung,Sam Sik Kang.Antioxidant constituents and a new triterpenoid glycoside from flos lonicerae[J]. Arch Pharm Res,2007,30(1):1-7.
[17]辛華,豐杰,程若敏,等.HPLC測定不同產地金銀花中綠原酸和木樨草甘[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2):60-65.
[18]向增旭,高山林,郭巧生.不同產地金銀花種質資源化學成分含量比較[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23):2554-2557.
[19]蔡清宇,郝特,李曼玲,等.7份不同產地金銀花質量初步調查[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5):246-249.
[20]李紅霞,王雪芹,李振國,等.不同產地金銀花與山銀花主要成分含量的比較[J].中國藥房,2011,22(31):2935-2938.
[21]宋平順,衛玉玲,陶耀武,等.不同產地金銀花中綠原酸和木樨草甘含量的HPLC法測定[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8,25(5):31-35.
[22]陳軍,舒翔,余南才.中藥金銀花質量控制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5):160-161.
[23]武煊,黎曉敏,熊仲良,等.山東和河南及重慶產金銀花中綠原酸含量的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28(3):436-439.
[24]張永忠,蔣宇涵,劉嵩.市售不同產區的金銀花中綠原酸及總黃酮的含量測定[J].醫學信息,2013,26(2):346-349.
[25]孫曙光,劉偉,徐倩,等.不同產地硫熏和烘干金銀花中綠原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譜測定[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3):669-672.
[26]張重義,李萍,李會軍,等.道地與非道地產區金銀花質量的比較[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9):786-789.
[27]張重義,李萍,陳君,等.金銀花道地與非道地產區土壤微量元素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03,28(3):207-214.
[28]周鳳琴,冉蓉,李佳,等.山東10個不同種質金銀花中綠原酸含量及其品質評價[J].山東中醫雜志,2007,26(7):478-481.
[29]冉蓉,孔慶悅,周鳳琴,等.山東10個不同種質金銀花中木樨草苷的含量測定[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4):753-756.
[30]楊敏麗,郝鳳霞,張林,等.不同品種的金銀花及金銀花的不同部位中綠原酸含量的比較研究[J].分析測試學報,2006,25(增刊):122-123,126.
[31]楊敏麗,王麗婷.金銀花不同品種及不同部位木犀草素含量的比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10):666-669.
[32]朱小強,楊雄.金銀花最佳采收期的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2005,(5):36-37.
[33]劉志陽.金銀花采收期的試驗研究[J].陜西林業科技,2010,(1):24-25.
[34]劉晶,張燕麗,付起鳳,等.金銀花最佳采收期的研究[J].中醫藥信息,2011,28(3):49-50.
[35]徐迎春,周凌云,張佳寶.金銀花產量和質量的物候學分析[J].中藥材,25(8):539-543.
[36]彭菊艷,龔月樺,王俊儒,等.不同干燥技術對金銀花藥用品質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06,26(10):2044-2050.
[37]高曉艷,凌婭,蕭偉.不同產地加工方法的金銀花中綠原酸、木樨草苷含量及指紋圖譜比較[J].世界醫學技術,2010,12(2):289-293.
[38]張繼環,王萍.不同加工方法對金銀花中木樨草苷含量的影響研究[J].齊魯藥事,2011,30(11):653-655.
[39]包衛華.不同產地加工的金銀花中綠原酸含量的研究比較[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7):1705-1707.
[40]宋健,張會敏,石俊英.金銀花最佳產地加工方法-殺青烘干干燥法[J].中藥材,2008,31(4):489-490.
[41]趙桂明.不同干燥方法對金銀花質量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3,(29):273.
[42]齊紅,盛華剛,張超.不同干燥技術對金銀花質量的影響[J].藥物研究,2010,14(19):36-37.
[43]陳德經.干燥方法對金銀花質量影響研究[J].食品科學,2006,27(11):277-280.
[44]邢志霞,崔燕兵,劉偉.HPLC法測定不同產地硫熏和烘干金銀花中綠原酸含量[J].藥品檢驗,2013,10(6):98-100.
[45]候爽爽.金銀花熱風干燥過程中顏色劣變機理及抑制研究[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11.
[46]王麗霞,陸蒸,林啟訓,等.福云6號茶葉茶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8,(1):213-215.
[47]楊昌鵬,黃華梅.果蔬多酚氧化酶酶促褐變的控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8,29(10):135-138.
[48]郭友超.傳熱學原理在綠茶殺青技術的應用[J].茶葉通報,1982,(5):25-28.
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quality of Flos Lonicera
WANG LingnaZHANG JinLIU HongyanLI JiaSUN XifangZHANG Yongq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dong Province,Ji'nan250355,China
Flos Lonicera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is commonly and widely used.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the origin,germplasm,phenological period,the influence of drying methods on the quality to control and improve its quality effectively,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study.
Flos Lonicera;Quality;Origin;Germplasm;Phenological period;Drying methods
R282.4
A
1673-7210(2014)09(a)-0159-04
2014-04-06本文編輯:張瑜杰)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編號2011BAI06B01);山東省自主創新專項項目(編號2013CXC20401)。
王玲娜(1990-),女,陜西延安人,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級中藥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藥資源與中藥質量控制。
張永清(1962-),男,山東平邑人,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藥資源與中藥質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