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奧棟 張丹(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0875)
體育類院校、專業隊的有過長期訓練比賽經驗的高水平運動員四十余人(且來自不同地域),大多最好電計時的成績在一級左右。
通過口頭詢問或調查問卷的形式,記錄各運動員最好成績及在跑400米的過程中,什么時候會第一次感到疲勞,什么階段跑起來最吃力,并通過整合分析,得出調查結論。
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我們發現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運動員,第一次感到疲勞的時候在大概跑到230米到280米這五十米的區間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個彎道的弧頂附近。這時絕大部分的運動員第一次有到了肌肉發酸、抬腿費勁、動作發散等感覺,并且這種感覺會維持一段時間,有長有短。在調查數據的時候,也會有運動員表示,這段身體出現反應的時間,正是跑到自己不太會跑的地方。
而在整理數據的時候,我們也發現了一個現象,成績越好的運動員,出現第一次疲勞的時間相對越晚,甚至個別成績突出的運動員,可以在進入最后的直道以后才出現疲勞。
運動員在彎道跑過程中,軀干應該保持一定的前傾角度并隨盆骨自然地向內傾斜;軀干前傾的角度應該比直道跑的前傾角度稍大些,在出彎道時要比進彎道時前傾的角度要大些(等切入直道以后軀干再慢慢擺正,防止向心力過大把身體甩到道的外側)。之前有一些學者在說到過彎技術時,一般會說整個身體要向內傾斜,我認為這是不對的,而應是“下肢保持正直,上體微向內向前傾”,這樣我們身體就成為了一個不規則的形狀,身體的重心也就落到了左前方,這正是我們身體跑動的方向,也克服了一部分向心力。
兩臂的擺動幅度是運動員在過彎時必須注意的問題。傳統的理論講右臂的擺動幅度一定要比左臂的幅度大,而我認為不然,手臂的擺動大小永遠改變不了方向,它的作用只能是改變下肢的幅度和節奏,當你右臂擺快了,你的左腿節奏就會加快,幅度就會變小,相反右臂的幅度加大,左腿的節奏變慢幅度加大,這就是人的生理本能。
綜上,加大左臂和右腿的擺動幅度和力度,加快右臂和左腿的擺動節奏,內短外長,是彎道跑四肢的技術特點。
沿著內側彎道線跑進時,運動員的眼睛要平視自己所在跑道的前方,用眼睛的余光和感覺來控制自己腳掌的落地,做到經濟實惠的沿著跑道線跑進,同時又不至于踩到跑道線。有些運動員不注意這一點,在整個彎道跑的過程中,跑在彎道的中間,甚至跑在彎道的外側,這樣一個彎道跑下來,就要比規定的距離多跑2到3米。這樣將會影響成績的提高。
掌握全程的節奏和速度的分配是提高運動成績的重要因素。觀察下表,我們不難發現世界優秀運動員每一百米分段計時的成績差值都很小,尤其是最好和最差的一百米也不過一秒,大部分人的前后的二百米的時間差也在一秒左右,這對于他們后程保持體力有很大的幫助;而再看看我國的青少年運動員,以一人可以跑到50秒為例,他第一個一百可以跑到12秒,第二個11.5秒,第三個14秒,第四個12.5秒,沒有做過具體數據的收集,但相信這是很多基層教練員都有過的體會。最好的和最差的一百米竟可以有兩秒五的差距,而且就出現在第二個彎道處,這是什么問題導致的,我們就做個簡要的分析。
1997年世界錦標賽男子400米跑決賽分段成績表
(1)找其中8名運動員,在一切身體素質都良好的情況下,讓他們用80%的強度同場跑一個400米,模擬出比賽氣氛,并記錄自己第一次出現疲勞的位置。結果,竟有六人第一次出現疲勞的地點和全力跑時出現疲勞的地點在十米以內。
由于彎道技術比較復雜,許多人在訓練的初期掌握的不好,對彎道產生了懼怕的心理,這種心理十分隱性,但在后期訓練比賽有很大的影響。每次一到這個彎道的時候,復雜的心理活動,導致了肌肉的僵硬技術動作的不協調,影響了比賽成績,從而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多跑彎道。
(2)現在對于彎道跑的訓練有很多,比如原地的內傾擺臂練習,比如進彎道的加速跑、弧頂的慣性跑、出彎道時加速和出彎道后的慣性跑等練習,都可以在平時的訓練中見到,這些都是很直接鍛煉彎道技術的方法。本文只想在這強調幾點要注意的:把彎道訓練放在強度課和能力課之后,在身體有一定疲勞感、肌肉有些發僵的時候加一組彎道練習更有效,模擬出比賽時跑到這身體的感覺,在一定時間的要求下,保證動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