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社區服務中心(101409)張偉偉
老年性皮膚瘙癢癥與癢風、風瘙癢相類似,《內經》:“諸痛屬實,諸癢屬虛”之說,病機多為氣血虧弱,多與風濕熱三種病邪有關。結合此癥的臨床表現,自擬二妙當歸飲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2010年至2013年間在琉璃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觀察90例病例,均為門診患者,根據初診順序按2: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在51~81歲之間,平均年齡66歲;病程3個月~5年。對照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52~79歲之間,平均年齡65.5歲;病程5個月~6年;兩組間年齡、性別、病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皮膚瘙癢癥診斷標準[1]:①陣發性皮膚瘙癢,程度不一,初起局限,漸至全身,夜間尤甚;②皮膚特點:皮膚無原發損害,搔抓后出現抓痕、血痂,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③排除糖尿病、肝膽疾病、慢性腎功能不全、腫瘤等病史。
2.1 治療組 當歸二妙飲組成: 當歸20 g、蒼術20g、黃柏10 g、生地30 g、防風10 g、白芍10 g、川芎6 g、白鮮皮10 g、地膚子10 g、狗脊10 g、黃芩10 g、苦參10 g、首烏20 g。皮膚瘙癢劇烈,癢無定處加蟬衣,皮膚苔蘚樣變,有脫屑,加僵蠶,失眠多夢,加遠志、酸棗仁、合歡皮;大便秘結,酌加火麻仁。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
2.2 對照組 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一次,睡前服;維生素C200 mg,每日3次。
3.1 療效標準 痊愈:瘙癢完全消失,繼發性損害基本消退。顯效:瘙癢明顯減輕,皮損明顯改善。好轉:瘙癢減輕,皮損有改善,但停藥后即復發。無效:瘙癢未減輕,皮損無改善。
3.2 結果 詳見附表。
張某某,女,53歲,2013年6月4日初診。主訴:皮膚瘙癢反復發作3年余,在氣候變化、食用辛辣后加重,使用激素及抗組胺藥后癥狀緩解,停藥后復發,訴皮膚瘙癢,位置不定,全身自覺沉重,乏力。檢查皮膚干燥脫皮,四肢軀干散在抓痕,雙下肢皮膚有色素沉著。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細。中醫診斷:“癢風”,西醫診斷: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給予自擬當歸二妙飲內服,當歸20 g、蒼術20 g、黃柏10 g、生地30 g、防風10 g、白芍10 g、川芎6 g、白鮮皮10 g、地膚子10 g、狗脊10 g、黃芩10 g、苦參10 g、白僵蠶10 g、生黃芪20 g、首烏20 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一周后復診,諸癥明顯減輕,自訴瘙癢消失,皮損基本減退,僅有皮膚色素沉著。原方去防風加玉竹10g,在服用兩周,停藥后隨訪一年未復發。
老年性皮膚瘙癢癥與祖國醫學的“癢風”相類似,《內經》:“諸痛屬實,諸癢屬虛”,《丹溪心法》:“經云,諸癢為虛,血不榮肌膚,所以癢也”,老年人氣血虛弱、皮膚失于濡養、血虛生燥是本病的根本病機,但在臨床上皮膚瘙癢與風濕熱瘀四邪密切相關,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感受外風則易皮膚瘙癢,加之脈絡淤阻,血虛生風,二風相受,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而至瘙癢。熱邪,此類病人多有陰虧血虛,久則血虛生風生熱,進而生燥,皮膚失去濡養,則加重皮膚瘙癢的癥狀。濕邪,飲食不節,過食辛辣炙煿、油膩、酒類,損傷脾胃,濕熱內生,怫郁皮膚腠理而至瘙癢。血瘀,脈絡淤阻,皮膚失養,則出現色素沉著,經久不愈。四種病邪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但以陰虛血虧為重點,當歸二妙飲在治療中要注重養陰養血,同時配合祛風化濕清熱、養血化瘀的方法,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的作用。方中四物湯補血活血養血,滋陰潤燥,使血行風自滅;首烏滋補肝腎,養血潤膚;蒼術、黃柏、黃芩清熱燥濕止癢;防風、白鮮皮、地膚子祛皮膚風熱止癢;黃芪補中益氣固表;白僵蠶散結行經;苦參補陰益精、祛風止癢;狗脊除風虛,強機關,滋腎益肝。諸藥配伍,既補陰養血,又祛除風濕熱瘀等病邪,共同達到止癢的目的。

附表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