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南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0031)
當今世界隨著能源危機與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節能與環保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綠色建筑設計是在建筑領域為了應對能源與環境問題所產生的一種新的設計理念。綠色建筑顧名思義是表示建筑應像自然界綠色植物一樣,具有生態環保的特性。綠色建筑可以理解為在保證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內外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資源節約(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境友好的建筑[1]。
以新型城鎮化為背景,我國將打造新的城市群,建筑業依然處在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此階段正是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的關鍵時期。當前階段國內綠色建筑發展中存在著諸多問題,而發展適應地域特色又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工業化建造的綠色建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的途徑。本土建筑和建筑工業化是當代的兩個建筑熱點,前者關注于建筑的地域環境及文化,后者以大規模快速綠色建造為特點,兩者側重點不同卻都符合綠色建筑理念,值得在發展綠色建筑時吸收借鑒。
本土建筑指的是利用本地所能得到的材料并且追逐本地所特有的建造技術和模式所構建的建筑體系。本土建筑在歷史發展的進化過程中,最為突出地反映了建筑所處的環境、文化、歷史的文脈和背景。本土建筑的建造過程都是以當地居民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他們所面對的地理、氣候特征為根本。地域性氣候是主宰本土建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地域性氣候構成不同的本土建筑特征(圖1)。利用本地材料建造建筑也是本土建筑的重要特點[2]。

圖1 福建土樓(來源http://image.baidu.com/)
本土建筑設計緊密結合本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氣候條件環境;建筑材料取自于本地區,不必過多的維護,基本無任何有害物質和氣體釋放,并具有容易回歸自然的可回收性等,這些特征都是綠色建筑所具有的。本土建筑對環境的尊重和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值得綠色建筑所借鑒。但同時本土建筑的發展受到經濟、技術等方面的限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今有更合適的技術應用于本土建筑之中,使之適應現代的城市化發展。
建筑工業化是指采用大工業生產的方式建造建筑(圖2)。建筑工業化的基本特征表現在標準化、機械化、工廠化、組織管理科學化四個方面[3]。它是建筑業從分散的、落后的、大量現場人工作業的生產方式,逐步過渡到以現代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機械化施工作業為特征、以工廠化生產制造為基礎的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全過程,是建筑業生產方式的變革[4]。標準化與多樣化是工業化建筑固有的一對矛盾,它們彼此依存而又相互對立。在推行標準化的同時,工業化建筑應該適應建筑所處的地理環境并具有地域特色。

圖2 以快速建造聞名世博會的遠大館
建筑工業化可以在建造施工階段節水、節材、節能,同時保證建筑的質量,但以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去解讀工業化建筑,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工業化建筑從選用新型的結構體系、標準化構件、機械化施工等建造階段方面是符合綠色建筑的理念,但在建筑運營使用等其他階段是否綠色節能環保又另當別論了?,F階段大部分工業化建筑還不是低能耗建筑,在運營使用階段與傳統建筑一樣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以工業化方式建造的建筑可以說只是在建造施工階段符合綠色建筑的理念,是不完全的綠色建筑。
上文論述與探討了本土建筑、工業化建筑和綠色建筑的關系。本土建筑和工業化建筑有著其各自發展的優勢與限制,且發現二者利弊是可以互補的,二者的部分理念與綠色建筑理念重合。綠色建筑的本土化可以使綠色建筑適應本地的氣候、地形地貌,使建筑的整個系統與自然氣候特征相輔相成,在滿足人們環境舒適度的前提下,最少地使用能源,降低了建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綠色建筑的工業化可以在建筑的建造過程中減少能源與材料的消耗,同時有利于各種新技術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比如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光電系統及新型材料等。綠色建筑應該因地制宜,積極適應建筑場地的環境條件,保持地方的傳統與文脈,同時也應該具有在一定地域條件下大規模工業化建造的技術體系。具有本土化及工業化特征的綠色建筑才是真正為使用者等建筑業各方所需要的也是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

圖3 謝英俊青川里村災后重建建筑
本土化與工業化的綠色建筑應該有以下特征:具有開放性的結構體系作為技術支撐。開放的結構體系可以根據地域的不同構建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同時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形式與空間,且也能應用標準化的建筑構件,便于工業化施工;建筑中本土材料與新型材料的互為補充的應用;地域性被動式設計與主動式節能技術結合使用;具有本土化特色又能夠工業化施工的建筑子系統的應用。應用適宜的技術是綠色建筑本土化工業化的原則。圖3為臺灣建筑師謝英俊在四川災后重建中采用的輕鋼結構體系,結合當地材料等本土化的應用及在工業化方面的探索是值得借鑒的[5]。
在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必要性與意義已經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綠色建筑的目的就是在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通過有效使用資源來減少建筑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污染,提升居住環境質量和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綠色建筑的本土化與工業化本質上就是建筑的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我們應該立足于不同地域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綠色建筑設計方法,發展具有地域性本土化特征的能夠在一定地域工業化建造的綠色建筑。
[1]劉加平,董靚,孫世鈞.綠色建筑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馬薇,張宏偉.美國綠色建筑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30-31
[3]劉建榮,翁季.建筑構造(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61
[4]曾令榮,吳雪樵,張彥林.建筑工業化——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主要途徑與必然選擇[J].居業,2012,(3):95-96
[5]聶晨.復雜適應與互為主體——謝英俊家屋體系的重建經驗[J].時代建筑,2009,(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