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菊明
摘 要:結合物聯網技術本身的體系框架,探討了物聯網工程專業所必備的知識體系,并結合二本院校的特點,為這類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建議。
關鍵詞:物聯網專業;知識體系;培養方案;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4)10-00-03
0 引 言
物聯網技術目前成為全球各行業各領域研究和應用的熱點,它能給我們的經濟、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對人才的需求必然會有一個飛躍性的增長。專家預測10年內就可能會大規模普及,產生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因此社會對物聯網技術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1]。國家教育部從2010年3月,發布了《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隨后我國有數百所大學申報和準備申報物聯網或傳感網專業。
信息獲取、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這三個部分構成了信息產業的三大支柱,他們也是物聯網產業的三個組成部分。電子、通信、計算機是物聯網三大支柱中的必備學科。其中每一個學科都有一套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而每一個學科又有多個方向。而物聯網工程專業需要這三個學科知識的支撐,所以物聯網工程專業可選擇的基礎、專業課程眾多,所涉及的應用更是無處不在,在教學上往往會希望面面俱到但是又無所適從[2]。如何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取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各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差異很大[3-6]。絕大部分院校的物聯網工程專業課課程體系只是對物聯網工程涉及的多學科領域現有課程進修簡單的裁剪和疊加,再增加物聯網導論等專業核心課程,這類課程體系沒有體現出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特色。因此有必要從物聯網技術自身發展、物聯網相關企業人才需求和學生自身素質全面發展三個角度,對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探討[7]。
許昌學院2013年通過國家教育部審批通過,開始招收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學生,在探索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我們也借鑒了許多高校的經驗和做法,也尋求了多家企業的合作,目前對該專業的課程設置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我們可以從物聯網技術體系架構和人才就業方向入手,探究不同人才培養就業方向在體系架構中所需要的核心技術和課程,從而理清思路,為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設置提供參考。
1 物聯網技術體系框架
圖1 物聯網技術體系框圖
物聯網的整體架構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物聯網按照網絡架構可以分為應用層、網絡層和感知層。圍繞著這三層,可以探討其中所需要的核心知識,從而得出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所需的知識體系。
2.1 感知層
感知層的主要作用是信息的感知和采集,主要由感知器件來實現各類信息的采集,如各種傳感器、RFID、各種二維碼、紅外和智能裝置等。
在這一層中,需要具備的知識主要包括:
各種傳感器的功能、性能、結構、特性和工作原理等內容;
RFID、條形碼等的相關知識;
各種智能終端的特點、結構、工作原理等。
根據物聯網工程專業的特點,不需要對傳感器的具體細節做過多的認識和學習,只需要簡單了解和使用即可,所以不需要開始相關的傳感器原理等課程。但是傳感器所采集到的信息需要有相應的硬件進行收集處理并上傳至網絡層進行發送,可以說嵌入式是整個物聯網的基礎部分,所以有必要開設嵌入式相關的課程。
與嵌入式相關的硬件主要包括:單片機、ARM和FPGA三種。
2.1.1 單片機
單片機的使用非常廣泛,而且在后續網絡層中所使用的CC2530 ZigBee模塊中也包括單片機模塊,因此,單片機課程應成為物聯網工程專業所必開的課程。與之相配套的課程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電路和電子學和數字電路。有些學校還開設有計算機組成原理和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筆者認為,這兩門課程可以選擇一門進行開設。
計算機組成原理主要面向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進行考取研究生需要,并且它可以讓學生從計算機整體的結構、功能和組成角度認識和理解整個處理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系統之間是如何協同工作的。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主要面向接口,但是其中接口的內容可以放到單片機課程中進行講解和實踐,而匯編語言的相關內容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中也可以進行補充和加強,所以筆者建議只需選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進行開設即可。
2.1.2 ARM
ARM是一個總稱,其中也包含系列產品,對于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ARM也是其知識體系中必備的一項內容。單片機無法運行操作系統,因此在有些情況下需要用到更高級的處理器。物聯網網關和許多高級的電子產品都需要用到它。開設與嵌入式相關的課程還需要開設Linux操作系統,有必要對Linux的使用和主要組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掌握。另外還有嵌入式應用層開發的高級語言,如C++等。
2.1.3 FPGA
FPGA是一個提高性的內容,如果偏電子設計與開發的學校可以考慮開設,或者可以為學生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但是由于這門課程的難度要高于前兩部分,所以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學校的特點和學生接受能力進行取舍,它可以不算作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所必備的知識體系成員。
2.1.4 RFID技術和條形碼技術
對于RFID而言,是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物聯網應用技術,所以它理所當然成為物聯網學生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建議開設RFID技術與應用課程,除了講解RFID原理之外,還要針對RFID的應用進行相應的開發和實踐。
2.2 網絡層
網絡層主要負責將感知層采集到的信息進行傳輸。目前常用的網絡協議包括:ZigBee、藍牙、Wi-Fi和433等,所使用的通信網絡主要有2G/3G/4G電信網和傳統互聯網。所以在這一層次上,需要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ZigBee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通信原理、計算機網絡等內容。
針對無線網絡,除了ZigBee之外,還有Wi-Fi、藍牙和其他無線傳輸技術,如300 MHz、433 MHz、915 MHz無線通信技術,對它們的特點和應用也應當給予適當的講解。尤其目前藍牙4.0技術已經得到了比較大的改進,蘋果新推廣的ibeacon技術有可能會對藍牙技術起到大力推廣的作用,所以對這幾種技術應當讓學生都有所接觸和認識。在課程中可以體現在物聯網導論、無線傳感器網絡中進行講解。另外在課程設計和實踐活動中,可以對這些技術予以應用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2.3 應用層
物聯網目前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就應用層技術而言主要是應用層軟件的開發,所以物聯網工程學生應該掌握的主要技術應該包括Java技術和移動平臺應用程序開發技術,但是偏硬件和體系構成的學生可以淡化這兩個內容的學習,偏軟件的學生應該加強這兩項技術的訓練。
另外,目前提得比較多的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內容,也應體現在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之中。云計算其實應該是云服務,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IaaS、PaaS和SaaS。在這三個內容中,PaaS是目前云服務所用到最多的技術,所以要讓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學生對這項技術有所了解,從而為后續物聯網應用服務開發開拓更寬廣的思路。
就目前物聯網的主要應用案例來看,每個案例往往是這三層的綜合,所以物聯網工程的學生的知識體系在這三層中離開了哪一層都不完整。我們從這三層出發,梳理出了大致的脈絡,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再根據所定位的學生的就業方向予以加入相關的專業知識或者根據學生的培養定位增刪一些相關的內容,即可確定相應的培養方案。
3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就業方向分析
在人才需求方面,各地政府紛紛上馬物聯網項目,急需大量的物聯網人才。由于物聯網專業的一些課程涵蓋了電子、通信和計算機三個學科領域,所以學生的就業范圍比較廣泛,但是也有有人提出質疑,認為物聯網三個學科都有所涉及但是哪一個學科都沒有學精,所以就給物聯網專業學生的就業規劃提出了問題。
目前許多高校往往會結合自身的原有學科特點,對某一方面有所側重,關鍵是看學生的培養目標,并且要和當地的經濟特點相結合,有所側重,也就是要瞄準行業應用而開展,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也有專家提出來了相應的物聯網專業學生就業可從事的行業主要有[8]:
物聯網系統設計架構師、物聯網系統管理員、網絡應用系統管理員等核心職業崗位以及物聯網設備技術支持與營銷等相關職業崗位;
物聯網終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物聯網應用系統開發工程師,進行物聯網相關軟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無線傳感網絡系統的設計和管理;
物聯網在智能系統、普適計算、工業控制、信息處理、通訊和管理等領域的應用開發和工程實現;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物聯網相關的教學科研工作。
從以上專家所列出的就業方向來看,可以將就業方向也歸納為硬件、網絡和應用三個大類,這和以上根據物聯網基本架構所描述的知識體系基本吻合。
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有自身特有的素質構成,與計算機、通信和自動化專業的學生比較起來,主要有以下特點[9]:
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要么側重于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要么側重于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網、管理或者開發,但缺少物聯網工程應用中所必須的傳感、控制、通信等領域的知識。
通信專業側重于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通信原理,但對物聯網中所涉及的傳感、嵌入式和應用開發涉及較少。
自動化專業雖然對物聯網中必須的傳感和控制技術等有所側重,但是對于計算機應用開發領域涉及較少。
由此可見,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而言,是適應物聯網行業的特點而具備更綜合的專業素質。
4 知識體系基本構成
通過以上的分析,綜合物聯網體系架構和人才就業方向的定位,另外與二本層次學生的特點相結合,可以歸納出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的知識架構,歸納總結如下:
基礎知識相關課程:數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英語、電工與電子學(在這門課中包含有電路分析和模擬電路)、數字電路、C語言、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組成原理。
專業必備知識:物聯網導論、Linux操作系統、Java語言程序設計、RFID技術與應用、傳感器原理與應用、單片機、嵌入式技術、通信原理、無線傳感網絡、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開發。
專業實訓課程:安卓系統開發、ZigBee課程設計、RFID課程設計、無線傳感網課程設計。
另外可增加:印制電路板設計、數字信號處理、EDA等相關課程,以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和基本技能。
5 實踐教學的開展
實踐教學模塊有基礎實踐教學部分和專業實踐教學部分。基礎實踐教學部分由“基礎實驗—綜合設計—應用創新”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層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以電子技術學習為主。通過電子技術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元器件的辨別和使用,結合專業課程的教學,進行課程實驗,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第二層主要包括各門課程的課程設計、電子綜合設計以及先進設計工具 EDA技術,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第三層是應用創新層,引導學生參加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作品大賽和科研項目等。
專業實踐教學部分注重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通過開設硬件設計一條線課程(單片機、嵌入式、RFID技術、傳感器網絡)和軟件設計一條線課程(C 語言、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嵌入式操作系統、移動互聯網開發),使學生系統掌握嵌入式系統的硬件和軟件設計技術,掌握物聯網網絡協議棧和實現物聯網通信。
6 結 語
物聯網工程專業由于涵蓋的學科范圍廣,在學生知識體系構建方面需要花費較大力氣進行研究,從物聯網自身的體系架構來探討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所必須的知識體系,在滿足基礎知識體系的前提下,結合相應的就業方向,增加適當的特色課程,構建出適應各個學校特色的培養方案,從而培養出適應行業需求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國民,徐秀芳.地方工科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1(7):35-37.
[2]趙學健.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討[J].科技信息,2013(4): 63-66.
[3]李仲生,唐杰,黃同成,等.地方本科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探討[J].信息技術教育與研究,2013(3):126-128.
[4]潘丹,甘宏.構建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與分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1):68-70.
[5]彭力,謝林柏,吳治海,等.物聯網工程新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研討[J].計算機教育,2013(15):77-81.
[6]劉鵬.物聯網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2(21):9-12.
[7]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8]王志良,閆紀錚.物聯網學科建設與教學實踐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2(19):45-49.
[9]葉苗.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設置的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10):7046-7047.
針對無線網絡,除了ZigBee之外,還有Wi-Fi、藍牙和其他無線傳輸技術,如300 MHz、433 MHz、915 MHz無線通信技術,對它們的特點和應用也應當給予適當的講解。尤其目前藍牙4.0技術已經得到了比較大的改進,蘋果新推廣的ibeacon技術有可能會對藍牙技術起到大力推廣的作用,所以對這幾種技術應當讓學生都有所接觸和認識。在課程中可以體現在物聯網導論、無線傳感器網絡中進行講解。另外在課程設計和實踐活動中,可以對這些技術予以應用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2.3 應用層
物聯網目前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就應用層技術而言主要是應用層軟件的開發,所以物聯網工程學生應該掌握的主要技術應該包括Java技術和移動平臺應用程序開發技術,但是偏硬件和體系構成的學生可以淡化這兩個內容的學習,偏軟件的學生應該加強這兩項技術的訓練。
另外,目前提得比較多的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內容,也應體現在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之中。云計算其實應該是云服務,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IaaS、PaaS和SaaS。在這三個內容中,PaaS是目前云服務所用到最多的技術,所以要讓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學生對這項技術有所了解,從而為后續物聯網應用服務開發開拓更寬廣的思路。
就目前物聯網的主要應用案例來看,每個案例往往是這三層的綜合,所以物聯網工程的學生的知識體系在這三層中離開了哪一層都不完整。我們從這三層出發,梳理出了大致的脈絡,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再根據所定位的學生的就業方向予以加入相關的專業知識或者根據學生的培養定位增刪一些相關的內容,即可確定相應的培養方案。
3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就業方向分析
在人才需求方面,各地政府紛紛上馬物聯網項目,急需大量的物聯網人才。由于物聯網專業的一些課程涵蓋了電子、通信和計算機三個學科領域,所以學生的就業范圍比較廣泛,但是也有有人提出質疑,認為物聯網三個學科都有所涉及但是哪一個學科都沒有學精,所以就給物聯網專業學生的就業規劃提出了問題。
目前許多高校往往會結合自身的原有學科特點,對某一方面有所側重,關鍵是看學生的培養目標,并且要和當地的經濟特點相結合,有所側重,也就是要瞄準行業應用而開展,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也有專家提出來了相應的物聯網專業學生就業可從事的行業主要有[8]:
物聯網系統設計架構師、物聯網系統管理員、網絡應用系統管理員等核心職業崗位以及物聯網設備技術支持與營銷等相關職業崗位;
物聯網終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物聯網應用系統開發工程師,進行物聯網相關軟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無線傳感網絡系統的設計和管理;
物聯網在智能系統、普適計算、工業控制、信息處理、通訊和管理等領域的應用開發和工程實現;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物聯網相關的教學科研工作。
從以上專家所列出的就業方向來看,可以將就業方向也歸納為硬件、網絡和應用三個大類,這和以上根據物聯網基本架構所描述的知識體系基本吻合。
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有自身特有的素質構成,與計算機、通信和自動化專業的學生比較起來,主要有以下特點[9]:
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要么側重于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要么側重于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網、管理或者開發,但缺少物聯網工程應用中所必須的傳感、控制、通信等領域的知識。
通信專業側重于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通信原理,但對物聯網中所涉及的傳感、嵌入式和應用開發涉及較少。
自動化專業雖然對物聯網中必須的傳感和控制技術等有所側重,但是對于計算機應用開發領域涉及較少。
由此可見,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而言,是適應物聯網行業的特點而具備更綜合的專業素質。
4 知識體系基本構成
通過以上的分析,綜合物聯網體系架構和人才就業方向的定位,另外與二本層次學生的特點相結合,可以歸納出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的知識架構,歸納總結如下:
基礎知識相關課程:數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英語、電工與電子學(在這門課中包含有電路分析和模擬電路)、數字電路、C語言、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組成原理。
專業必備知識:物聯網導論、Linux操作系統、Java語言程序設計、RFID技術與應用、傳感器原理與應用、單片機、嵌入式技術、通信原理、無線傳感網絡、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開發。
專業實訓課程:安卓系統開發、ZigBee課程設計、RFID課程設計、無線傳感網課程設計。
另外可增加:印制電路板設計、數字信號處理、EDA等相關課程,以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和基本技能。
5 實踐教學的開展
實踐教學模塊有基礎實踐教學部分和專業實踐教學部分。基礎實踐教學部分由“基礎實驗—綜合設計—應用創新”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層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以電子技術學習為主。通過電子技術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元器件的辨別和使用,結合專業課程的教學,進行課程實驗,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第二層主要包括各門課程的課程設計、電子綜合設計以及先進設計工具 EDA技術,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第三層是應用創新層,引導學生參加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作品大賽和科研項目等。
專業實踐教學部分注重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通過開設硬件設計一條線課程(單片機、嵌入式、RFID技術、傳感器網絡)和軟件設計一條線課程(C 語言、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嵌入式操作系統、移動互聯網開發),使學生系統掌握嵌入式系統的硬件和軟件設計技術,掌握物聯網網絡協議棧和實現物聯網通信。
6 結 語
物聯網工程專業由于涵蓋的學科范圍廣,在學生知識體系構建方面需要花費較大力氣進行研究,從物聯網自身的體系架構來探討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所必須的知識體系,在滿足基礎知識體系的前提下,結合相應的就業方向,增加適當的特色課程,構建出適應各個學校特色的培養方案,從而培養出適應行業需求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國民,徐秀芳.地方工科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1(7):35-37.
[2]趙學健.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討[J].科技信息,2013(4): 63-66.
[3]李仲生,唐杰,黃同成,等.地方本科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探討[J].信息技術教育與研究,2013(3):126-128.
[4]潘丹,甘宏.構建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與分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1):68-70.
[5]彭力,謝林柏,吳治海,等.物聯網工程新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研討[J].計算機教育,2013(15):77-81.
[6]劉鵬.物聯網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2(21):9-12.
[7]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8]王志良,閆紀錚.物聯網學科建設與教學實踐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2(19):45-49.
[9]葉苗.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設置的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10):7046-7047.
針對無線網絡,除了ZigBee之外,還有Wi-Fi、藍牙和其他無線傳輸技術,如300 MHz、433 MHz、915 MHz無線通信技術,對它們的特點和應用也應當給予適當的講解。尤其目前藍牙4.0技術已經得到了比較大的改進,蘋果新推廣的ibeacon技術有可能會對藍牙技術起到大力推廣的作用,所以對這幾種技術應當讓學生都有所接觸和認識。在課程中可以體現在物聯網導論、無線傳感器網絡中進行講解。另外在課程設計和實踐活動中,可以對這些技術予以應用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2.3 應用層
物聯網目前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就應用層技術而言主要是應用層軟件的開發,所以物聯網工程學生應該掌握的主要技術應該包括Java技術和移動平臺應用程序開發技術,但是偏硬件和體系構成的學生可以淡化這兩個內容的學習,偏軟件的學生應該加強這兩項技術的訓練。
另外,目前提得比較多的云計算和大數據的內容,也應體現在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之中。云計算其實應該是云服務,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IaaS、PaaS和SaaS。在這三個內容中,PaaS是目前云服務所用到最多的技術,所以要讓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學生對這項技術有所了解,從而為后續物聯網應用服務開發開拓更寬廣的思路。
就目前物聯網的主要應用案例來看,每個案例往往是這三層的綜合,所以物聯網工程的學生的知識體系在這三層中離開了哪一層都不完整。我們從這三層出發,梳理出了大致的脈絡,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再根據所定位的學生的就業方向予以加入相關的專業知識或者根據學生的培養定位增刪一些相關的內容,即可確定相應的培養方案。
3 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就業方向分析
在人才需求方面,各地政府紛紛上馬物聯網項目,急需大量的物聯網人才。由于物聯網專業的一些課程涵蓋了電子、通信和計算機三個學科領域,所以學生的就業范圍比較廣泛,但是也有有人提出質疑,認為物聯網三個學科都有所涉及但是哪一個學科都沒有學精,所以就給物聯網專業學生的就業規劃提出了問題。
目前許多高校往往會結合自身的原有學科特點,對某一方面有所側重,關鍵是看學生的培養目標,并且要和當地的經濟特點相結合,有所側重,也就是要瞄準行業應用而開展,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也有專家提出來了相應的物聯網專業學生就業可從事的行業主要有[8]:
物聯網系統設計架構師、物聯網系統管理員、網絡應用系統管理員等核心職業崗位以及物聯網設備技術支持與營銷等相關職業崗位;
物聯網終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物聯網應用系統開發工程師,進行物聯網相關軟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無線傳感網絡系統的設計和管理;
物聯網在智能系統、普適計算、工業控制、信息處理、通訊和管理等領域的應用開發和工程實現;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物聯網相關的教學科研工作。
從以上專家所列出的就業方向來看,可以將就業方向也歸納為硬件、網絡和應用三個大類,這和以上根據物聯網基本架構所描述的知識體系基本吻合。
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有自身特有的素質構成,與計算機、通信和自動化專業的學生比較起來,主要有以下特點[9]:
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要么側重于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要么側重于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網、管理或者開發,但缺少物聯網工程應用中所必須的傳感、控制、通信等領域的知識。
通信專業側重于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通信原理,但對物聯網中所涉及的傳感、嵌入式和應用開發涉及較少。
自動化專業雖然對物聯網中必須的傳感和控制技術等有所側重,但是對于計算機應用開發領域涉及較少。
由此可見,對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而言,是適應物聯網行業的特點而具備更綜合的專業素質。
4 知識體系基本構成
通過以上的分析,綜合物聯網體系架構和人才就業方向的定位,另外與二本層次學生的特點相結合,可以歸納出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的知識架構,歸納總結如下:
基礎知識相關課程:數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英語、電工與電子學(在這門課中包含有電路分析和模擬電路)、數字電路、C語言、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組成原理。
專業必備知識:物聯網導論、Linux操作系統、Java語言程序設計、RFID技術與應用、傳感器原理與應用、單片機、嵌入式技術、通信原理、無線傳感網絡、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開發。
專業實訓課程:安卓系統開發、ZigBee課程設計、RFID課程設計、無線傳感網課程設計。
另外可增加:印制電路板設計、數字信號處理、EDA等相關課程,以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和基本技能。
5 實踐教學的開展
實踐教學模塊有基礎實踐教學部分和專業實踐教學部分。基礎實踐教學部分由“基礎實驗—綜合設計—應用創新”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層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以電子技術學習為主。通過電子技術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元器件的辨別和使用,結合專業課程的教學,進行課程實驗,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第二層主要包括各門課程的課程設計、電子綜合設計以及先進設計工具 EDA技術,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第三層是應用創新層,引導學生參加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作品大賽和科研項目等。
專業實踐教學部分注重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通過開設硬件設計一條線課程(單片機、嵌入式、RFID技術、傳感器網絡)和軟件設計一條線課程(C 語言、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嵌入式操作系統、移動互聯網開發),使學生系統掌握嵌入式系統的硬件和軟件設計技術,掌握物聯網網絡協議棧和實現物聯網通信。
6 結 語
物聯網工程專業由于涵蓋的學科范圍廣,在學生知識體系構建方面需要花費較大力氣進行研究,從物聯網自身的體系架構來探討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所必須的知識體系,在滿足基礎知識體系的前提下,結合相應的就業方向,增加適當的特色課程,構建出適應各個學校特色的培養方案,從而培養出適應行業需求的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國民,徐秀芳.地方工科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1(7):35-37.
[2]趙學健.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討[J].科技信息,2013(4): 63-66.
[3]李仲生,唐杰,黃同成,等.地方本科院校物聯網工程專業建設探討[J].信息技術教育與研究,2013(3):126-128.
[4]潘丹,甘宏.構建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與分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1):68-70.
[5]彭力,謝林柏,吳治海,等.物聯網工程新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研討[J].計算機教育,2013(15):77-81.
[6]劉鵬.物聯網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2(21):9-12.
[7]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物聯網工程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8]王志良,閆紀錚.物聯網學科建設與教學實踐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2(19):45-49.
[9]葉苗.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設置的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10):7046-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