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山
1947年,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解放軍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主力打到國民黨統治區域,舉行全國性的反攻。毛澤東指出,到國民黨區域作戰取勝的關鍵,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戰機,勇敢堅決,多打勝仗;第二是在堅決執行爭取群眾的政策,使廣大群眾獲得利益,站在我軍方面。只要這兩點做到了,我們就勝利了。
一
“進入新區和群眾接觸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給養”
1947年9月26日,華東野戰軍在打破了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之后,外線兵團在徐州與開封之間分兩路橫越隴海路,揮戈南下豫皖蘇地區。陳毅、粟裕在南下當天致中央的電報中講:“唯越路南下進入淪陷區,當須克服各種困難,擬借此吸取外線出擊的經驗。”
粟裕曾講:大兵團在新區運動,最嚴重的事為糧食問題。華野主力進入豫皖蘇,遠離后方,群眾尚未發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我們的政權。由于缺乏群眾基礎和政權支持,糧食的籌集變得非常困難。如果依靠舊政權攤派籌糧,則必然加重基本群眾的負擔;如果通過部隊自己籌糧,則必須執行正確的政策,否則不僅糧食問題難以解決,新區的鞏固和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部隊自身也會出現一些不良傾向。
10月1日,華東野戰軍下發《關于我軍進入新區解決給養的指示》,指出:“我軍進入新區和群眾接觸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給養,要糧食、燒草、馬草、馬料,要買油鹽菜,這些問題解決得好,不但我們可以吃上飯吃上菜,而且使群眾擁護我們。否則將會把群眾搗翻,反動派借此鉆空子,飯也會吃不到嘴。”
對于糧食的籌集,除了戰場繳獲、取之于敵,華東野戰軍明確的籌糧途徑,主要是沒收和借糧。如何在新區進行沒收呢?華東野戰軍在《指示》中明確:“大官僚及勾結敵人反對我軍、壓迫群眾作惡的大惡霸、大地主,均可將其糧食沒收。各部必須派出工作小組詳細調查,除群眾自發斗爭檢舉外,一般要經過師以上機關批準方可沒收。其具體辦法應以(沒收的)一部分獎勵報告人,一部分留作給養,并能聯系群眾的訴苦清算,將一部分糧食分給群眾。”
何謂借糧,如何借糧
借糧是一種既不同于購糧,也不同于征糧的特殊的籌糧方式。何謂借糧?如何在新區進行借糧呢?華野在《指示》中明確:“新區在我未實行征糧以前,一律用糧票向群眾借糧。有我政權地區,經過政府向群眾征借;無我政權地區,由各部劃分吃糧區,由各伙食單位直接借糧。首先要向群眾宣傳我黨我軍的主張和借糧辦法,說明以后政權建立統一征糧時予以歸還或抵繳公糧。
“部隊駐地一二日內可以就村借糧,三日以上先和政府接洽布置糧食。縱隊根據當地糧食多少情況,劃分師的籌糧區,師再劃分團,團再劃分營及各伙食單位,各伙食單位根據所劃籌糧村莊進行借糧,一村駐兩個伙食單位以上須統一籌劃。
“一般的貧農中農不借,只向10%戶左右的地主富農勸借,至多不超過15%戶。即使借地主富農的糧食,亦須根據他們的田地、財產、糧食的多寡來決定多少,不應平均分配,并一律付給糧票或縱隊以上借據。”
解決給養是華野進入新區后的重要任務。為了做好這項工作,華野要求各部隊:“進入新區必須進行教育,了解新區群眾痛苦,了解我們責任,了解解決給養的政策和辦法,并要全軍愛惜糧食,有什么吃什么,要夠吃不要多借,供給人員應專門開會討論解決給養的具體辦法。
“各伙食單位籌糧小組,除供給事務人員參加外,政工人員必須參加。部隊必須帶足4天糧食(戰士自帶3天糧食,伙食單位及運輸力帶1天糧食),以便有備無患。”
10月2日,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專門下發了《關于在新區實行借糧政策的指示》,提出借糧工作是深入調查研究、宣傳教育和精密細致的組織工作,并對借糧原則、借糧組織、借糧方式、借糧數目等作出了更為明細的規定。
第三縱隊把借糧原則概括為“富區多借,貧區少借,大地主反動地主先借多借,小地主富農后借少借,基本群眾不借,對赤窮者適當救濟”。
為了加強對借糧工作的組織領導,第三縱隊要求:“團以上機關成立借糧委員會,由政治部(處)主任、民運科(股)長、供給處長并吸收有關人員5人至7人組成,主任委員由政治部(處)主任兼任。連、營成立借糧小組,每伙食單位組成兩組,一組負責宣傳調查,一組負責收發保管辦理手續。借糧對象與策略問題,中央已有明確指示,各級借糧委員會和所有干部應很好地研究掌握,學會階級分析方法,善于辨別和打擊主要對象。借戶不宜過多過廣,而又不超出借糧范圍,所借項目只限米面柴草料5項。但對蔣軍政權大官僚、大地主、大惡霸之全部糧食、物資、存款,經縝密調查后,可報師以上政治機關批準,沒收或發動群眾沒收,作為縱隊正式財政收入。
“各伙食單位借糧小組進入新駐地后,即向群眾做宣傳工作,安定民心,調查當地各階層劃分與糧食情況,向群眾尤其是佃戶、租戶、雇工、軍屬和與地主有尖銳仇恨之基本群眾,及利用村與村、地主與地主之間的矛盾作詳細的調查研究分析。次日即將調查所得向借糧委員會匯報,借糧委員會經慎重研究后,確定借戶與借數,召集地主借戶座談,曉以愛國自衛戰爭大義,告以借糧證確可抵繳公糧,并可款以煙茶,力求啟發地主自動借出,后即隨同地主回家起糧。民運小組即召集群眾、保甲長及地主開會,聲明與解釋借糧政策,宣布禁止待我們離開后將借糧數目轉嫁到一般群眾身上。
“對地主各戶借糧數目依家境決定,應留生活及種子糧,不宜一借而光。根據我們機動作戰任務,一次借兩頓,吃一頓、帶一頓為宜。并為結合發動群眾,可酌量多借一部適當救濟或酬謝雇工、佃農、赤貧或困難軍屬等。方式力求靈活,依地區情況采取公開與秘密結合的方式。在蔣管區群眾暫難充分發動情況下,應照顧群眾處境的險惡,防止我們轉移后群眾受苦,但對準備開辟的地區,則應不怕使農民與地主撕破臉皮。”
二
陳毅、粟裕向中央作的專門報告
針對華東野戰軍進入豫皖蘇新區后的綜合情況,陳毅和粟裕在1947年10月24日向中央有一個專門的報告:“各部于8、9月西進南下時,因脫離根據地無休息整補,影響信心。眼看我軍退出山東,敵人跟追,因而對大反攻懷疑,對新區存疑慮。經過不斷解釋和打五十七師,路南橫掃保安隊,連下十余城,當地人民擁護,給養較路北為便利,以及各線勝利,因而對大反攻認識逐漸明確,信心亦提高。但由于棉衣、棉被未解決,每日行軍急趕,以致疾病增多,減員甚大。打保安隊繳獲槍支全交地方,俘虜補充不可靠等,因此,對捕捉戰機不能不影響決心,特別是瘧疾、痢疾,因雨季行軍爛腳未好者達50%,無藥以羊屎湯代,只部分生效。
“由于我們無現金,通貨又少,只能華中幣、北海幣、冀鈔通用,以供給菜金,因而影響市場。此地用蔣幣,對我幣雖用,但勉強,且多將貨物藏匿不賣,部隊中催糧要草,影響紀律之維持,好處在開始習慣于分散,開始參加群眾運動、分財分糧和開會宣傳,在一部分人民中影響尚好。目前各部爭取短期休整,亦可作戰和更大的分散行動。由于7、8、9月份的轉移和物資困難,已反映到各縱師委兩級間,發生干部不團結和指戰員對反攻的懷疑,現提出反右傾和強調建立民主集中領導作風……”
華野第六縱隊于10月間先后解放亳州、界首、沈丘、臨泉、新蔡、渦陽、蒙城、太和、阜陽、潁上、項城等地,“南下隴海路時情況緊急,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戰斗行動,到達亳州后始提到新區工作。當時上級交代的是三大任務,第一消滅土頑,第二發動群眾,第三解決部隊給養及物資困難。對后者則指示不能依靠后方運來物資,冬衣要在新區解決,以后通知棉衣不籌,但夾被、棉花、襪子必須自行籌辦解決”。對開展新區工作的政策,到達豫皖蘇新區后,“部隊已分散,不及研究,組織準備更無計劃,我們是在這樣的情形下開始新區工作的”。
對借糧情況進行總結
華東野戰軍對進入豫皖蘇新區初期的借糧情況,進行過專門總結。其中的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我軍進入中原地區,當時是無補給無后方的外線作戰,新政權尚未建立,舊鄉保甲長都紛紛逃走,完全依靠取給于敵,絕難滿足應有的需要。因此不得不作借糧制度的規定。野政、野司發出了共同的指示,也規定了具體的辦法與手續,所以這個政策的規定是完全必要而且是正確的,在外線出擊大半時期中間,用這種方法是解決了部隊給養的困難。按著這種規定辦法執行的,群眾損失不大,在新政權建立后,都已在公糧中扣除了,群眾也是不吃虧的。只是一些部隊由于需用的急迫,和本位主義的打算,加之在具體執行中明細的計劃不夠,于是發生亂的現象。在借糧時不按規定,除去向地主、富農借糧外,在中農、貧農戶,有時為了應急也都借到,產生有糧就借的現象。在借糧時也無手續,也不給以正式收據,也無組織,形成人人可借,又無區域劃分,因此一個借糧戶一天有13個單位向他借糧。在亂的影響下,群眾也有躲避逃跑的,反而增加了借糧的困難。
“另一方面,由于本位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思想,為了部隊生活的改善,不要粗糧,或以粗糧折換細糧,形成浪費。個別借糧人員從中貪污浪費,在外借糧時大吃大喝,加之以糧換菜制度的規定,這制度在貨幣未通用前也是必須的,但由于執行中只知照顧部隊一時利益,于是用糧食換豬肉,換部隊所需要的一切,無制度的規定,形成大吃大喝,也無調節的規定,形成苦樂不均。還有個別分子把余糧變價上腰包,這般無節制的浪費,執行辦法是須改善的,尤其在今后進入江南新區時,必然還需要進行借糧的。
“根據過去的經驗,最要緊的關鍵就是防止亂與浪費,應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手續的借糧,群眾也樂意接受,借糧也可減少困難。今后在未借以前,在宿營命令上應劃分借糧區域,在幾個縱隊以上行動時應由最高指揮機關指定地區,以下各級逐級劃分,按著本單位區域進行借糧。借糧時可以以戰地委員會領導組織借糧工作組。必須選擇適當對象,應以地主、富農為主,萬不得已才向中農及基本群眾商借,以公平合理為主,向基本群眾商借時只能臨時應急,盡可能做到籌得糧食后如數歸還。在借到糧時必須給以正式收據,所借之糧食應由各縱統一調整,按制度使用,統一報銷,禁止一切浪費現象。”
對籌糧情況進行總結
借糧工作如此,新區籌糧又是怎樣的情形呢?華東野戰軍供給部外線作戰的工作報告,對此也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總結。查找出的主要問題也是執行過程中的一度混亂,以及由于混亂而在沒收和借糧中出現的錯誤。有些部隊“對新區的特點和政策認識不夠,對情況了解不夠,估計不足。在出擊之前對新區情況未進行調查,又毫無準備,只好聽之任之,完全處于被動應付狀態……籌糧工作雖然有原則指示,但無具體的組織準備,對具體的籌糧辦法也未詳細研究,也沒有一個明確規定,都是在摸索中進行的,走了不少彎路。
“無廣大有組織的群眾作依靠,無強有力的政權來支援。很多地方根本沒有我政權,在物資補給和糧草供應上,要全部或大部自籌自用。加上出擊之前,各方均無充分準備,自身力量薄弱,無法有組織有計劃地去掌握,一時造成各自為政、大家動手的混亂局面。當時迫于需要,本身力量又單薄,又沒有一套在新區的工作經驗,故未能及時地制止這種混亂現象。
“部隊行軍和作戰高度集中,有時又相對分散,變化迅速,這樣,供給工作就是有計劃也會受到妨礙。再加上工作無經驗,工作總是處于被動,老是打‘馬后炮。對新鮮事物吸收得不夠,工作改進也太慢,大大趕不上形勢需要。我們在執行新區政策上,犯了很多毛病,甚至有某些錯誤,這也給自己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困難。
“在進入新區以后,供給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保證軍食,不影響戰斗。糧食要大部分自籌自用,自運自發。在收入上是以沒收、征借和政府征糧、戰斗繳獲相結合,取之于民為主,取之于敵為次,基本上保證了軍食。糧食取之于民,就要直接與鄉村和廣大群眾發生關系,這就考驗了供給干部的水平,平時學習不夠,群眾觀念不強。在分散的農村中,保證大兵團的糧食供給,不少干部有單純任務觀點,吃飽飯第一,不調查研究,不經過一定機關批準。在用糧時,對內不講制度,對外不注意手續,吃完就走,不付糧票或憑據。很多單位出現了貪污浪費和本位主義,在沒收中翻箱倒柜,隨便到民間查收,違反政策紀律,發洋財,不交公,這些不良傾向給群眾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對部隊內部也影響很大。土改教育后,已有了基本的轉變。”
三
《關于新區政策研究提綱》的下發
1948年3月20日,毛澤東在西北野戰軍前委指示各縱繼續提高政策教育的電報上批示:“須知政策與策略是我黨我軍的生命。不注重政策與策略的教育,不使這種教育貫徹到底,使全體指戰員充分明了,不加檢查,讓單純軍事觀點占了統治地位,不尖銳全面徹底地反對單純軍事觀點,向這種錯誤觀點讓步妥協或者隱瞞這些現象不向前委或軍區反映,而前委或軍區則不向或少向中央反映,只將戰績向上級及中央反映,如果是這樣,那就是不對的,是離開了或多少離開了黨的路線的,必須認為是極端嚴重的現象,應當立即加以檢討。”
1948年5月20日,華東野戰軍政治部下發《關于新區政策研究提綱》,對執行新區政策上存在的問題、危害進行了比較深刻的分析,并從思想、作風、工作的方式方法等諸多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基本對策:
“經過土改教育和三查三整(新式整軍運動中的查階級、查工作、查斗志;整頓思想、整頓組織、整頓作風),我們檢討清算了過去的軍閥主義傾向和歷史問題,但是今后應該怎么辦?黨的各種政策究竟如何?這種積極性建設性的學習,我們過去還沒有很好地系統去進行研究。現在我們繼續貫徹到蔣管區作戰的方針,必須在行動的前后,抓緊時間突擊政策學習,求得轉入新區時,既有新的精神、情緒和作風,又有明確的行動方針和標準,以達到更好地團結新區群眾,變蔣管區為新解放區。
“我們如果執行正確的政策,人民必定響應如云,勝利就會提早實現;反之,如果執行錯誤的政策,則將失去群眾,造成人民失望、自己孤立,這是非常危險的。雖然全國勝利已定,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執行政策,仍會造成局部的挫折失敗,以致影響全國戰局。這是極端重要的問題。”
華野政治部指出,轉入反攻以來,部隊在新區土改、籌糧等工作中,執行了一些過“左”的政策,到處打土豪、分浮財、開倉濟貧,沒收“官僚資本”,弄得地主逃跑,商店關門,基本群眾也害怕我們,我們幾十萬大軍的活動、打仗、吃飯發生困難,不能再照這樣繼續下去了。我們是人民的軍隊,發現了過去的錯誤,應即堅決檢查改正。
“在新區活動的前一階段中,我軍曾直接參加地方土改工作,實行打土豪、分浮財、開倉濟貧。這個政策實行后,造成新區人民和部隊本身的很大惡果。其主要危害如下:1.部隊執行打土豪、分浮財、開倉濟貧的口號,幫助群眾土改翻身。其愿望與動機并不錯。但各自為政,亂攪一場,只知滿足部隊需要,以致紊亂制度、亂發洋財、貪污浪費、享樂腐化,如此腐蝕了部隊,造成部隊不團結、怕死、動搖、逃跑等惡劣傾向。2.破壞了新區經濟,造成人民損失。因為實行打土豪、分浮財、開倉濟貧以后,大批地主財富分散逃隱,一部分為部隊沒收浪費,一部分雖然分給群眾,但由于群眾未真正發動,往往被流氓、地主狗腿子所得去,真正貧雇農很少得到,就是得到一些,因為土地尚未平分,也不能用作生產資本。這樣把新區財富攪得精光,部隊再來活動,反而增加基本群眾負擔,引起困苦和不滿。3.地區尚未鞏固,群眾分得浮財之后,敵人再來報復,反使群眾遭受摧殘,打擊了群眾的斗爭積極性。4.因為沒有很好調查及掌握政策,打土豪有的打到中農頭上,混亂了自己陣營。5.最后,部隊吃飯問題無法解決,自絕于新區,大大影響戰爭勝利和新區建設。
“去年出擊以前,因未預先準備現金,以至進入新區,不得不以糧換菜及大批使用老解放區票幣,對內對外亦影響極大。以糧換菜,實際上是取消財經制度,它和打土豪、分浮財、開倉濟貧結合起來,將大批所得糧食合法的隨意兌換豬肉、雞鴨、油類,大吃大喝,無節制地‘改善生活,甚至兌換其他物品,變價上腰包,從而腐化部隊,獎勵貪污,打擊了正派同志,損害了人民利益。
“在新區到處使用冀南幣、北海幣、華中幣,群眾不要,則予強迫,沒有一定比值,一般用出作價較高,加上軍事情況尚未穩定,我軍一走,這些票幣不能暢通,某些地區大量充塞,使商業市面受到破壞,小商小販損失更重,政治影響很壞,部隊本身也買不到東西。
“過去長期分散游擊環境養成獨立自主、各自為政的習慣,因此許多同志自作主張、濫定政策,對中央政策則不認真研究甚至置之不顧,一個連長可以有權決定沒收財物、打人殺人,甚至一個班長帶人出差,路上就可以隨意打土豪,抓雞吃,這是極端錯誤的。”
“我們批判和修正了過去執行政策的偏向,規定了今后正確執行政策的原則與某些具體辦法,并將在今后實踐中不斷考驗我們對政策執行的程度。我們必須緊緊掌握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政策是人民大多數意志與要求的集中表現,因此執行政策必須以人民利益為標準。”
華東野戰軍政治部明確提出:停止打土豪、分浮財、開倉濟貧;禁止以糧換菜及使用北海幣、冀南幣;禁止沒收所謂“官僚資本”;禁止隨便捉人、捆人、打人、殺人,及禁止將老區群眾斗爭方式用于新區,農村群眾斗爭方式用于城市。
新區籌糧中出現問題的根源
從部隊當時的思想和作風來看,自解放戰爭開始,華野從華中打到魯南、魯中,從魯中分兵一部分轉戰膠濟線。主力迅速出擊魯西和魯西南,挺進豫皖蘇,配合劉鄧大軍外線出擊。幾天就打一仗,甚至有時一天打好幾仗,在頻繁激烈的戰爭環境,沒有時間坐下來整頓部隊,清理思想,再加上大批新戰士特別是解放戰士補入部隊,部隊成分復雜,思想混雜;一些老同志由于長期的艱苦戰爭,在執行政策、作戰指揮和部隊管理上也表現出許多不良傾向;部隊組織紀律性差,進入新區后連續發生嚴重違反紀律的現象;民主制度也不夠健全,軍閥主義傾向有所滋長。毛澤東曾告誡華野:今后要講究政策,整頓紀律,不能胡來。因此,華野當時采取多種措施強化官兵的政策紀律觀念,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刻不容緩。
從新區籌糧工作的組織領導來看,華野曾有這樣一個分析:凡是黨委和軍政負責同志對籌糧工作不夠重視,自己很少過問,甚至把此項工作完全推給供給部門和民運部門的,其結果必然使政策不能貫徹,規定不能執行,發生偏向亦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使軍民關系受到很大影響。因此,華野提出:各級黨委和負責首長,對籌糧工作必須親自領導與掌握,并及時督促、檢查籌糧委員會的工作,這一點具有頭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