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菲
今年9月13-14日,K-1世界業余選手公開賽在倫敦索克多姆競技場舉行,這是K-1官方舉辦的首屆業余選手公開賽。長久以來,K-1一直都頭頂專業的光環游離于主流體育媒體視野之外,而這次公開賽的舉辦,讓不少人開始真正關注這項賽事。究竟K-1離我們有多遠?一起來掃盲吧!
天下第一武道大會
1993年,K-1大賽由日本正道會館館長石井和義創辦,石井和義出身于極真空手道,而后在大阪自創正道會館。有感于極真空手道分崩離析、派別林立、老死不相往來的現狀,石井決定創辦一個真正拋棄門戶觀念、包容天下各路英雄的世界性大賽。
K-1的“K”,有著多層次的含義,它可以是Kung fu(功夫),可以是Karate(空手道),也可以是Kickboxing(踢拳),這些項目均為一定規則下的搏擊項目;“1”則有第一、頂級之意。兩者合在一起,意為頂級搏擊大賽。事實上,參加K-1的選手使用的格斗技有泰拳、空手道、踢拳、散打、職業摔跤、跆拳道、拳擊,甚至還有美國的軍隊格斗技、法國腿擊術和一些業余格斗技(俗稱街霸)。
進攻至上
石井和義深知沒有觀眾的比賽,水平再高也是曲高和寡,讓比賽保持緊張激烈的節奏才能將觀眾請到現場。因此K-1以鼓勵進攻、鼓勵KO(擊倒)為原則,限制使用會導致比賽節奏拖沓的技術如摟抱,并且禁止摔法。出于安全考慮,肘法亦被禁止。通常的比賽為3分鐘1局,共進行5局比賽,局間休息1分鐘。淘汰賽時則為3回合3分鐘制。平局時進行延長賽(延長賽回合數因大會種類而異)。倒地選手被讀秒至10未能站起即被判定為KO,單個回合內倒下3次也為KO。淘汰賽時,除決賽外單個回合之內倒下兩次為KO。
判定勝負的標準有:KO、TKO(技術性擊倒,包括醫務監督叫停、場裁叫停、助手拋白毛巾等)以及三位裁判的點數判定。K-1的計分規則類似拳擊,每回合共10分,當兩人無明顯差距時判平,有一方占明顯優勢時對手被扣1分,一方占特別明顯優勢時對手被扣2分,最后由三位裁判計算總分,當兩名或兩名以上裁判同時判平,比賽即為平局。
表演or搏斗?
K-1的場地布置采取了表演區和拳臺分離的方式。這種二分的方式,有利于克服在比賽期間拳臺單調,缺乏背景變化的缺點。如果比賽平庸、枯燥或短暫停賽時,大屏幕和表演區燈光的變化可以適時轉移觀眾的注意力,減少冷場給觀眾心理造成的不適感。
此外,表演區也是運動員出場必須通過的區域,在表演區的燈光調控下,可以充分反映運動員的自信。在表演區和拳臺之間鋪設了一條50米長的大通道,使運動員在上場前,觀眾可以充分運用現場視覺和大屏幕的特寫,觀察和判斷運動員的心理、實力,決定自身的喜好。
比賽拳臺作了加高處理,普通拳臺的高度為95-100厘米,K-1將拳臺做到了120厘米,這樣做的理由有二:一、通過提高拳臺的高度,可以提升現場觀眾的視覺效果,尤其是后排觀眾不易被前排觀眾遮擋視線。二、便于電視轉播和攝影記者拍照。
由于K-1的觀眾相對固定,因此為了給觀眾提供新穎感,K-1的舞美與背景每次都會有變化,現場也會大量使用高科技的燈光。據統計,每場K-1比賽使用的激光燈超過400個。燈的具體分配為:拳臺上方四排激光燈,紅、藍兩種顏色交替變化,在比賽停止期間用以調節氣氛。拳臺上方四排普通燈,用作比賽期間照明和攝影、攝像的光源。體育館后排座位設置了八個大追光燈,用作運動員上場和退場的追光。在表演區的前方設置兩排激光燈,為紅、藍兩種顏色,作為紅、藍方運動員上場時的背景燈和表演時的背景燈。在表演區的后方設置兩排激光燈,上方設置兩排激光燈,后臺設置一個激光成像的大燈。現場音響主要使用體育館的音響,音樂則使用強刺激的搖滾音樂,以充分調動現場氣氛。
虛實結合,天下制霸
在K-1初期的比賽中,運動員使用的技術比較簡潔,主要的拳法技術為拳擊的直拳、擺拳、勾拳,腿法技術為低段踢及少量的高段踢,部分有特色的運動員偶爾用轉身后擺拳和后旋踢。作為一項新興的賽事,如此簡潔明了的戰術顯然有利于觀眾理解這一運動。但是當觀眾對這一項目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并因為對K-1的興趣開始關注其他搏擊項目時,K-1技術的簡潔性顯然就難以滿足觀眾持續增長的胃口了。于是K-1選手對簡單招式的綜合運用便逐年提高,比如拳法的組合,拳腿的配合等。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K-1作為極具影響的一項國際性體育賽事,一定組織得盡善盡美,所有的設備、環境都是極端奢華的。實際上,在現場處理上,K-1采用了繁簡結合的方式,該精美的地方處理得極精美,該簡潔的地方處理得極為簡潔,甚至對比賽的勝利形式都會進行極其精細的安排。比如第一場、第二場采用擊昏的策略,讓觀眾立刻感受到比賽的殘酷性;在觀眾沒有反應過來時,第三場比賽則形成打滿5局,以分數計算勝負的局面;觀眾情緒剛剛平穩,第四場比賽就以三次擊倒(KO)結束;這時場上觀眾的情緒已經完全被控制,剩下的比賽在穿插各種花絮的情況下緊張進行。
在道具、燈光的使用上,K-1也采用了虛實、繁簡結合的形式,燈光的變化極為精心細致,而道具則相當簡單。座位的平面布置、高度、角度等方面考慮得相當精細,而座位本身卻并無太多繁瑣的修飾。
K-1這種對于繁簡、虛實控制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是控制運營成本,如果不計成本地完善一切設備,勢必使整個比賽的開支成倍擴大。其次,對于任何賽事而言,如果所有的細節完全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外界形成的主觀評價就會趨于平庸。正如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一樣,該平的時候平,該起伏的時候起伏,該細化的地方絕不粗糙,該粗糙的地方不應精細。只有這樣,才能奉獻給我們一場跌宕起伏的K-1大賽。
年輕人的舞臺
K-1的現場觀眾,95%以上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其中更有八成是熱戀中的男女青年,現場極少發現50歲以上的觀眾。毫無疑問,這是無形的市場之手進行雙向操作的結果。20歲左右的年輕人正是社會中最具活力的階層,他們的思想缺少約束,他們追求社會上所有認為應該追求的東西,他們想表現得與眾不同。但是他們有限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經歷使他們的現實與理想總是產生距離。他們想成為社會的主流,可是只能服從社會。現實與夢想的差距,造成他們的痛苦與焦慮。因此,他們只能把頭發染成金黃乃至彩色,穿上厚底的皮鞋、寬口的喇叭褲,藉此吸引社會的注意。
K-1比賽所顯示的是一種力的較量,運動員強健發達的肌肉,冷酷而無所畏懼的表情,強有力的拳腳進攻,極易引發年輕人的英雄崇拜情結。這種情結誘發出他們的夢,同時也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強烈、刺激、變化的激光燈,嘈雜、狂躁、震撼的搖滾和爵士樂,加上主持人歇斯底里的狂叫,足以發泄年輕人心中所有的壓抑、憂郁和煩悶的心境。
K-1在中國
“南拳和北腿,少林武當功。太極八卦連環掌,中華有神功!”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國人想必都在武俠小說中見識過個中威力。不過親自領略過武林高手魅力的,恐怕萬中無一。中華武術究竟有多強,看過武術比賽的人或許能略窺一二。傳統武術比賽分為套路和散打兩大類,就其實用性而言,散打選手是唯一有可能出戰K-1的。不過在有限的歷史記錄中,中國選手出征K-1的戰績可謂慘不忍睹,武術大有演變為“舞術”的趨勢。我們只能默默地期待,或許在某個深山老林,有著我們所不知道的高手,正刻苦地十年磨一劍,為中華武術的明天而奮發圖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