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靖倫
欄目責編:陳道生
微信自2011 年問世以來,僅用兩年時間就贏得3 億用戶,并且用戶數量保持快速增長。許多媒體人看準了微信公眾平臺精準的到達特性,紛紛試水微信自媒體。一時間,“羅輯思維”“云科技”“移動觀察”“鬼腳七”和“小道消息”等公眾賬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但隨著公眾賬號的增多,平臺不斷升級,其亂相已初步顯現。面對不容樂觀的經營現狀,微信自媒體該如何突圍而出?
一、公眾平臺問世,媒體人嘗鮮微信自媒體。2011 年,騰訊公司推出了微信這一跨平臺的通訊工具。一年之后,一個名為公眾平臺,主要面向名人、政府、媒體、企業等機構推出的合作推廣業務的應用問世。微信公眾平臺憑借其精準到達的特性和用戶的廣泛性,吸引了很多企業的關注。諸多媒體人從微博等其他平臺遷移,在微信上做起了自媒體。
2012 年年底,羅振宇放棄央視《對話》《中國房產報道》《商務電視》《經濟與法》等節目制片人的職務,與申音合作,推出《羅輯思維》這檔知識型視頻脫口秀節目,同時啟動同名微信公共賬號,每天早晨推送一條60 秒的語音,用戶輸入關鍵詞后便可獲得圖文并茂的推送文章。羅振宇以“死磕自己,愉悅大家”的精神用輕松的話語探討嚴肅的話題,僅僅用了19 期,《羅輯思維》視頻就在優酷上獲得累計超過1000 萬次的點擊,并贏得了超過10 萬的微信粉絲。
許多媒體人見狀紛紛加入到微信自媒體運營隊伍中。“80 后”概念制造者程苓峰和《21 世紀經濟報道》資深記者曾航,分別開設了諸如“云科技”(2013 年6 月更名為“孕峰”)、“移動觀察”之類的賬號,一時間,僅是財經媒體圈的賬號就已達到30 多個。此外,“鬼腳七”和“小道消息”一類的互聯網產品經理和創業者也開設了自己的公眾平臺賬號。他們善于表達,以自己對行業的獨特見解和特有的寫作風格,吸引了大批粉絲的持續圍觀。
二、公眾平臺升級,訂閱號折疊,微信自媒體信息傳播受威脅。騰訊于2013 年8 月,對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升級,將微信公眾平臺分成訂閱號和服務號兩種類型。訂閱號為用戶提供信息和資訊,每天可以推送一條消息,信息存放于訂閱號文件夾中;服務號三個月內僅可以發送一條群發消息,用戶將收到即時的消息提醒。由之前的每天三條消息推送變成每天一條甚至每月一條,微信自媒體的信息傳播量大打折扣。
2013 年12 月31 日,騰訊公司推出微信5.0 for Windows Phone,并且兌現了之前的承諾:訂閱賬號折疊,統一收藏在訂閱目錄內。對于用戶而言,訂閱號的折疊避免了被訂閱信息刷屏的煩惱,減少了不必要的打擾,并且查看訂閱內容也變得更加方便。但對公眾賬號來講,則是一次不小的震動。公眾賬號被置于二級菜單后,訂閱者的開啟次數明顯下降,有的公眾賬號即使推送到上百條也無人問津,這在自媒體中形成了恐慌,微信自媒體信息傳播受到了威脅。
三、內容管理加強,諸多公眾號被封,自媒體發展趨于有序化。自2013年年底,微信團隊公布《微信公眾平臺關于誘導分享行為的公告》,并在公告中聲明“微信公眾平臺一直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健康、綠色的生態平臺環境,我們堅決打擊各類違反《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的內容和行為。”
在繼2014 年3 月13 日“旁觀中國”“羅昌平”“雪夜閉門”“薦讀”等30多個公眾賬號被封,4 月16 日102 位自媒體人的兩百余賬號被封之后,2014 年8 月7 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被網民稱為“微信十條”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其中要求通信服務提供者從事公眾信息服務活動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通信服務提供者從事公眾信息服務活動,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等規定,在微信服務商、媒體公眾號發布者、自媒體內容生產者,以及廣大用戶中間引起強烈的反響。這標志著加強對微信的管理已經進入國家管理層的關注視野,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的發展亂相將得以遏制,呈現出有序化的趨勢。
通過對微信自媒體發展歷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微信自媒體雖然上升勢頭迅猛,受眾依賴程度在不斷提高,但問題頗多,影響著其今后的發展突破。
一、同質化嚴重,用戶關注度下降。對于媒介產品來說,突出個性、進行市場細分、尋求差異化經營無疑是致勝的必由之路。但是現在公眾賬號面臨著低水平的同質化問題。內容上,復制別人的文章后稍加修改再發布或者直接轉載原文成為了公眾賬號推送的普遍方式;形式上,單一的圖文組合的推送方式為大多數公眾賬號所采納,而微信平臺特有的語音功能沒有被很好地利用起來。再小的品牌也應該有自己的風格,缺乏獨到的見解,毫無個性可言,久而久之,用戶自然會減少關注。
二、內容制作不精良,缺乏標簽和分類?!巴诨仡櫋薄皻v史消息”“更多閱讀”是在微信公眾賬號推送中比較常見的幾項內容,微信公眾賬號在建立了一段時間之后,維持內容的質量會變得相當困難,因此公眾賬號擁有者會采取這一類的折中手段。高度重合的內容不僅是對網絡資源的浪費,而且是對訂閱用戶的不尊重。①微信僅有“生產——發送”這一單一模式,沒有內容就不會有受眾的反應。無內容,不互動,一旦缺乏新鮮的、有個性的內容,用戶粘性就會降低。此外,公眾賬號推送的內容大多以時間為順序,紛繁復雜,沒有統一進行歸類,更沒有設置恰當的標簽,當用戶查找內容時,往往不知從何下手。
三、盈利模式有限,可推廣性不強。目前微信公眾賬號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廣告模式,即通過自媒體微信公眾賬號渠道有償發布廣告信息的盈利方式;第二種是以內容付費模式,也就是通過自媒體微信公眾賬號渠道發布數字內容產品并收取費用的盈利方式;第三種是用戶贊助模式,通過自媒體微信公眾賬號來發布信息、發展用戶,并從用戶方獲取贊助收入;最后一種是會員服務模式,通過自媒體微信公眾賬號來開展會員運營,提供會員權益相關產品并通過銷售獲取收入。②
現在的廣告模式和會員模式在博客興起的時候就出現過,但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廣告模式的運營需要公眾賬號進行明確的受眾定位?!霸蟹濉笔沁\營廣告模式比較成功的一個代表,基于互聯網的人脈和文化,“孕峰”的訂閱用戶主要是互聯網領域中的中高層管理者和相關人員,訂閱用戶的精準性和高質量性吸引了電子商務、APP 推廣、游戲等領域的廣告商,以“孕峰”為代表的廣告模式是普通的微信公眾賬號難以復制和模仿的。內容付費模式對推送內容和服務有較苛刻的要求,只有對內容的品質和服務的質量做出一番考量之后,用戶才會做出訂閱的決定。此外,國內用戶的付費觀念尚不成熟,付費模式為用戶接受的程度不會很高。至于用戶贊助模式,就需要安全、便捷的支付系統來支撐了。微信的支付安全系統由獲得互聯網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財付通聯提供支持,這為用戶贊助模式的推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會員服務模式使用者一般以明星等公眾人物居多,明星光環效應是會員模式運營成功的一大法寶,對于普通的公眾賬號來講,適用性不強。
四、后臺管理系統薄弱,搜集分析數據的能力不強。微信公眾賬號的后臺管理系統不僅功能薄弱,而且很不穩定。一條信息從制作完成到在訂戶手機端上出現,有時會有長達數個小時的時滯。③此外,雖然歷經幾次改版后,目前的微信平臺已能獲得一些基本的用戶個人信息,但對于哪些內容被二次轉發,轉發高峰期和低谷期等這些關鍵的數據,微信平臺依然沒法搜集到并進行分析處理。
五、版權無法得到保障。通常,有的作者花兩三個小時寫的文章推送出去后不久,就可以在其他公眾賬號中找到,內容大同小異,只是名字更換了一下。如此一來,不僅讓用戶產生了審美疲勞,而且打擊了原創作者的積極性。保護版權,不僅是對作者的尊重,也是對社會經濟的促進。
一、深耕細作,內容為王。獨家、新奇、全面有深度是公眾平臺內容制作應該追求的目標。業界有句老話: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專,能夠提供獨創的內容,擁有獨到、專業的見解,無形之中也就贏得了一大批用戶的芳心。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滿足了用戶的好奇心,就有機會將用戶的眼球吸引到你的平臺中去。身處這個信息爆棚的時代,用戶每天一打開微信,成千上萬的推送內容就奔涌而來,但是對用戶有用的,讓用戶感興趣的內容依然稀缺。截至2013 年底,微信的公眾賬號已達200 多萬,要想在如此之多的公眾號中脫穎而出,就得嚴把質量關,全面且有深度的信息是碎片化時代的用戶所渴求的。
二、用戶本位,提升社交互動效果。無論在業界還是在學界,都有不少人把微信劃歸為“新媒體”,但就其本質而言,微信的社交屬性遠遠大于媒體屬性,因此,社交關系中產生的情感聯系是微信自媒體的核心價值所在,一切平臺運營活動的開展,都是建立在維系公眾賬號與用戶情感聯系基礎上的。
以用戶為中心,提升平臺的社交互動效果是加強公眾號擁有者和用戶情感聯系的重要途徑。首先,充分考慮用戶在平臺使用中的舒適度,提升用戶體驗。比如,對推送內容進行分類,設置標簽,為方便用戶在進行內容查詢時提供便利;微信公眾平臺需要通過一定的廣告商提供資金,廣告商希望獲得更多的關注,而用戶則希望躲開廣告商的狂轟濫炸,當公眾號擁有者遇到諸如此類的矛盾時,要以用戶為重,協調好商業利益和用戶體驗的關系。
其次,策劃并開展有代表性的線上、線下活動,加強與用戶的交流和溝通。“羅輯思維”通過整合包括網易“云筆記”在內的品牌合作,開展一些如“樂視超級電視”的策劃活動,同時也邀請粉絲參加線下的節目錄制活動,與用戶進行了有效地互動,從而獲得了用戶對其在經濟上的支持。
三、細分用戶,找準定位,實現差異化經營。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同一化的產品和服務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追求差異、彰顯個性,是新一代用戶的特點。每位用戶都希望能夠享受到一對一的產品和服務體驗。
用戶雖然各有不同,但不同的用戶也有相似性,微信公眾賬號在經營過程中,要進行用戶細分,找到有相似價值的目標用戶。一方面,可以據此向用戶推出有針對性的異質產品,并通過設置標簽的方式,為用戶查找內容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精準的用戶定位也可為微信公眾號贏得廣告商的青睞,從而開拓經濟來源。
當然,用戶細分是基于平臺對數據的搜集、分析和處理能力的基礎上。大數據時代,對有價值信息的深挖是取勝的關鍵,只有獲得用戶的信息,了解用戶的偏好,才能有針對性地生產內容、進行推送。
微信公眾平臺曾給媒體人帶來了短暫的自媒體的春天,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微信自媒體在發展中遇到困境也是無法避免的。以用戶為中心,對內容精耕細作,進行用戶細分和差異化經營,相信微信自媒體的明天會更美好。
注釋:①姜 月:《微信——口袋里的社交閱讀聚合平臺》,《傳媒》,2014(3)。
②徐 琦,楊麗萍:《微信盈利模式觀察》,《傳媒》,2014(3)。
③魏武揮:《微信時代的媒體人和自媒體》,《東方早報》,2014 年4 月1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