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勇
重慶市沙坪壩區土土主鎮初級中學
初中語文教學情感初探
蔣勇
重慶市沙坪壩區土土主鎮初級中學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目標之一就是追求并實現全面的課程價值觀,這其中就包括情感態度。
情感“能直接轉化為學動機”,是“孕育創造性思想的溫床”和“產生崇尚道德行為的沃土”。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于真理的追求。”凱洛夫說:“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心理主要包括智、情、意三個方面,情感作為一種主觀體驗,伴隨并調節認知活動(智)和意志行為,事實證明,積極進行良好的情感素質的培養,是促進青少年發展,培養出高素質人才的關鍵。
語文學科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人們學習文化,表情達意,交流思想感情等,都要用到語言,語言這個載體不僅傳遞著人類文化知識,更傳達著人們的思想感情。語文課本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典之作,它們凝聚著中華民族道德情感的精髓,閃爍著作者情感智慧的光芒,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鮮明強烈的感情色彩躍然紙上。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情感最具有感染力。
當前,針對部分學生輕視和厭倦語文,我們可不可以把情感作為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突破口呢?回答是肯定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需要,青少年也不例外,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情感特征,借助教學,通過滿足他們的需要來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感呢?
語文課大都是精典之作,讀起來較能感人肺俯,扣人心弦,但由于學生不能理解課文,就會出現讀起來枯燥無味的感覺。在這里,教師只有善于憑借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學生,才能以教師情感去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精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成分,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先為之動情。如果教師都沒有強烈的情感,又如何去感動學生呢?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1.師要進入角色。
這就要求必須深入鉆研課本,與作者情感溝通,再在教學之中以情傳染給學生。例如,《周總理,你在哪里》,通過教師的反復誦讀,把那種人民懷念周總理的急切心情表達出來,使師生與作者產生共鳴,與大地、高山、波濤共鳴。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教師以情激情,就完成了誦讀任務。
2.教師要善于導入。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場合下產生的。潛心設計的導語,先聲奪人,能喚起學生的無限情超,激起強烈的學習欲望。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就可以用這樣的導語:“街市”人人都很熟悉,那里店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那里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非常熱鬧。天上的街市有誰見過嗎?試想一想,青天之上,白云之間的街市會是怎樣的呢?那里有什么樣的物品呢?有什么樣的人物呢?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首詩,題目為“天上的街市”,讓我們來看一看詩人是怎樣寫天上的街市的?寫了天上街市的什么?這樣的導語,激發了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聯系舊課文的導語可起到一箭雙箭的效果。如在教《阿長與山海經》時,可引導學生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生自然會回憶起“美女蛇”的故事,進而想起講故事的人——長媽媽,學生的興趣自然就調動起來了。用名言、詩詞歌賦導入新課,也是激趣的好方法。名言詩詞歌賦本身具有曲雅、莊重凝煉等特點,所以,這樣的導語能給課堂創設出一種或新穎或活躍或開闊的教學氣氛。如在學《談骨氣》時就可引用原文中的名言作導語,這樣既直接切入了課文,又巧妙的創設了與課文內容相適宜的教學氣氛。
3.重視非語言行為在語文情感教學中的運用。
教師的情感不少是借助于態勢語來傳遞的。美國傳播學家雷德、羅斯認為一個人談話時,他所傳播的信息中有35%是語言的,而65%是從言語之外所其他形式中(如音調、手勢、甚至站立態勢、衣著打扮)傳播的,如在講杜甫的《春望》時,要以凝神遠思的神情,輕輕搖頭的動作,來表達詩人面對殘垣斷壁想到自己身陷賊境而不住產生強烈的憂國憂家之情,同時,教師婉惻凄苦的眼神更能表現出“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愁腸。而在教曹操的《觀滄海》時,則應神采飛揚,語氣鏗鏘,以表現詩人以滄海自比的那種雄渾的氣勢和豪邁的氣魄。
1.愛國之情。
這種情感因素主要在這幾類課文之中:一是描繪祖國壯麗河山的篇章,寫祖國的江山如此多嬌,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之情。如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就屬于這類文章。二是介紹我國歷史成就的文章。如《鄧稼先》《中國石拱橋》,在這些文章中,字里行間滲透著民族自豪感。三是歌頌愛國志士的文章,如有以死殉國的文天樣、夏完淳等愛國志士,用他們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2.愛民之情。
這類文章是歌頌平凡而偉大的普通勞動者。例如《荔枝蜜》中“為自己、為別人,為子孫后代釀造生活的蜜”的中國農民。《驛路梨花》中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等處處流露出熱愛人民,歌頌人民的情思。
3.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及抨擊、揭露批判因素。
如《七根火柴》就是對高尚人格精神的贊美;《陋室銘》是歌頌高尚道德情操的;杜甫的《石壕吏》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有的人》是對惡的極度厭惡;《競選州長》抨擊了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偽;《我的叔叔于勒》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等。
語文是情感的沃土,一字一句表關情,學生只有深入下去,細細品讀,能體物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