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爽
河北省深州市教研室
合理運用史料提高教學實效
李俊爽
河北省深州市教研室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史料輔助教學,生動地解釋歷史知識,增加歷史學習的趣味性,適應了初中生的學習特點,符合教學規(guī)律,提高了初中歷史的教學實效。然而,在運用史料時要注意有度的原則,以教材為主體,且在不同教學階段有所側重。如此,不僅能激發(fā)初中生學習歷史的熱情,使課堂更加豐富生動,而且也能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閱讀分析能力與邏輯論證能力,真正做到提高教學實效。
歷史史料;作用;原則
史料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初中生以史料為基本要素的收集信息、探究歷史的能力,不僅可使學生更深刻地認知歷史,而且更能打破課本的局限性,在豐富的史料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與邏輯論證能力。因此,教師運用史料輔助授課是提高初中歷史教學實效的有益嘗試。
1.有助于生動地解釋歷史知識。
唯物辯證法認為,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感性認識是從實踐基礎上獲得的直接、具體的認知,屬于初級階段;而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基礎上對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間接而抽象,屬于認識的高級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有著許多抽象的歷史規(guī)律與概念,這些理性知識是橫亙在初中生學習路途上的難關,此時教師引用形象生動的史料來增加課本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再在這些感性認識的積累中升華成理性認識,無疑是事半功倍的。譬如在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歷史學習中,歷史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自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人民進行的一系列反侵略戰(zhàn)爭及戰(zhàn)后簽訂的一份份不平等條約,豐富具體的史料呈現(xiàn)在初中生眼前,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史一目了然,落后就挨打的歷史教訓為學生深刻理解和牢記。在分析這些形象具體的史料的過程中,抽象、枯燥的歷史規(guī)律與概念被生動解釋與印證,教學實效自然很好。
2.有助于增加歷史學習的趣味性。
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出發(fā),而是對客觀事物抱以熱忱”。只有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他們才愿意花費時間與精力,有了動力才能產生效果。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以學生的興趣特點為出發(fā)點,有選擇性地挑取那些初中生感興趣的史料,用形象生動的豐富史料激起其求知欲,使其發(fā)散思維,激發(fā)其靈感。比如教師在講授遠古人類時,可收集一些與“山頂洞人”和“北京人”相關的史料,除教材上的圖片外,還可用多媒體展示更多關于遠古人類的頭蓋骨及其復原情況,文字、圖像、視頻等各種史料交錯而有序地向學生呈現(xiàn),此時教師的講解更加風趣生動,北京人與現(xiàn)代人頭骨的不同也更加形象地被學生了解。生動、豐富而特色鮮明的遠古人類史料給學生以直觀印象,濃厚的興趣刺激著他們的求知欲,教師講解的知識點自然被他們高度關注著,在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對歷史知識的領悟也更深了。
運用史料輔助授課確實有助于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實效,但是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教師進行史料教學時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史料要有度。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形象生動的史料,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一些復雜抽象、不易理解的歷史概念,學生對歷史規(guī)律與本質的認識也更加深刻。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師更要注意史料運用的度,切記不可忽略教材。現(xiàn)有的義務教育體制下,初中歷史課本無疑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其中的歷史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其地位是任何史料、參考書目都無法取代的。日常教學中,因課本內容的限制,教師選取一些相關的文字、圖片或視頻史料來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在印證歷史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效果,是可取的。但是要注意不能使用過多的史料,否則容易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偏離課本。初中生正處于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最佳時期,此階段的學生可塑性最強,但他們對問題的宏觀把握能力卻不強,此時若是實施偏離教材的大綱式教學,對部分內容的史料關注過多,十分容易導致初中生思維的片面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今后的綜合學習能力。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以教材為施教主體,適度地選擇史料穿插其間,千萬不可喧賓奪主。
2.不同教學階段對史料的運用要有不同的側重點。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文字史料與音像史料這兩類史料在不同教學階段有不同的作用。考慮到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直觀的音像史料更容易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而且音像史料本身具有的生動性與豐富內容也能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持久,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初中生更好地把握史事和理解歷史概念與規(guī)律。因此,一般情況下,初中歷史課堂上應首選直觀易懂且信息量豐富的音像史料。而且在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還應鼓勵初中生利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資源,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嘗試收集、分析、歸納史料,加深他們對史料的認知,同時也培養(yǎng)他們探究歷史的問題意識與邏輯論證能力,提升他們學習的綜合能力與思維能力。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婭.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史料教學法培養(yǎng)歷史思維的實踐[J].讀與寫,2012(12).
[3]李現(xiàn)麗.史料知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才智,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