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厚裕
【摘 要】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有最牢固的基礎:人民擁護、群眾自覺地跟黨走,是實現黨的領導最核心的要素;人民擁護和支持,是確保黨的領導與執政地位、執政有效性最重要的合法性來源;人民的擁護和參與,是全面深化改革不竭的力量源泉。
【關鍵詞】領導與執政;合法性;根基
“人民”在國際共運史上使用得相當頻繁,常與“群眾”合稱。“人民”是一個政治學集合名詞,“群眾”是偏向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哲學概念。革命時期,凡是認同中國共產黨最低綱領、最高綱領,并為實現綱領而跟隨黨共同奮斗的人們都是人民(建立統一戰線);“群眾”是指“革命主力軍”、“歷史創造者”。建設時代,當黨的歷史方位轉變為依法治國方略作為基本國策后,凡是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人們都納入人民范疇。人民群眾的政治內涵和哲學特質,決定了他們的擁護與支持是黨的領導和執政最牢固的根基。
一、人民擁護、群眾愿意跟黨走,是實現黨的領導最核心的要素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本身說明黨是人民的一員,是由從群眾中來的先進分子組成的隊伍。如今,黨擔當領導、執政雙重職責,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都履行“一崗雙責”(在領導崗位上實現領導、正確用權)。領導不等于執政,實現領導以被領導者佩服、自愿接受、主動信任并跟隨一起奮斗為歸宿,執政活動具法律規范性、約束性;領導是執政的政治前提,領導體現在執政之中。黨的領導是伴隨著中國革命實踐逐步擴大實現的。在抗戰時期,黨雖未掌握全國性政權,但由于在政治上實行“三三制”民主政權,提出了正確的全面抗戰路線,軍事上依據敵我狀況執行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持久、靈活的戰略戰術,在武器裝備極其落后、經濟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依然取得節節勝利并不斷收復敵占區,經濟上實行土地改革(減租減息),給解放區人民以實實在在的利益,讓群眾看到了抗日民族解放的希望,發動了人民,吸引了眾多有志青年紛紛拋開大城市的優越環境,來到貧瘠的革命圣地延安。如果一個黨或黨聯盟長期實現了領導人民,得到人民的擁護,它終究會被賦予執政權。反之,如果因其執政能力差而矛盾沖突頻仍,積重難返而無法解決,或因其腐敗橫行而失去民心,在群眾心目中失去公信力,遲早會被人民拋棄而下臺。這就給執政黨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永葆領導魅力。為此,毛澤東在建國初期跟親屬聊天時引用古話說: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官吏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會是這樣。
那么,怎樣實現領導呢?黨的領導是政治上、大政方針上對各方面的統攬,包括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領導就是服務”,黨在工作中實現領導必須具備四個要素:一是政策策略的正確,二是黨員的模范作用,三是政權組織民主制度的不斷健全,四是人民的衷心擁護、自愿服從。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措施以及率領黨員同志奮斗是前提。共產黨員起帶頭、骨干、橋梁、保護作用,因為各種奮斗目標、中心任務是黨提出來的,黨員自己應當以身作則,帶頭為之奮斗;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使黨員成為模范;人民群眾從身邊的黨員了解黨的先進性,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共產黨員自覺地保護黨的形象、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不可或缺的條件,必須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人民群眾相信黨、愿意跟黨走,是黨的領導得以實現的標志。
政黨一般都是通過政治綱領號召群眾、爭取群眾的信任與擁護,并通過一定的組織把本階級成員聯系起來,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以采取共同行動,從而實現目標。中國共產黨是具備現代政黨特征的全球第一大黨,在我國社會的第二次轉型中,創新地建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行政治領導,凝聚社會共識,實現人民大眾的多元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進行以意識形態整合為核心的社會整合和政治動員。1940年代,毛澤東告誡全黨:“領導的階級和政黨,要實現自己對于被領導的階級、階層、政黨和人民團體的領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率領被領導者(同盟者)向著共同敵人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對被領導者給以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對被領導者給以政治教育。沒有這兩個條件或兩個條件缺一,就不能實現領導。”①建國初期,針對某些黨員干部“打江山坐江山”的享樂主義習性,鄧小平嚴肅地指出:“有些同志以為天下是我們打下的,一切要服從我們。這是非常錯誤的。實際上群眾不一定會服從你。領導不是自封的,要看群眾承認不承認,批準不批準。領導作風惡劣,群眾就不會服從;領導犯了錯誤,群眾就不批準。”②可見,思想上立黨為公、政治上永葆先進、行動上模范帶頭、作風上密切聯系并為人民謀利益,是爭取、組織、動員人民、實現領導的必要條件,因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③
二、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黨的領導與執政最重要的合法性來源
現代政治是倫理政治,政黨講究政治品質,政策注重合法性、正當性。合法性包括法律上和政治學上兩種類型。前者是符合法律條款規定;后者是得到大家的認同、人民的同意、群眾的擁護。人民擁護、群眾滿意,是黨能夠執政并進行長期執政最重要的合法性,是政黨協商一致推舉、憲法規定的前提條件,也是執政有效性的衡量標準。
人民翻身而信任黨。黨領導人民經過浴血奮戰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群眾翻身得解放、當家作主,成為管理國家、改造社會的主人,自然把黨當成大救星,高度信任、擁護與委托黨代表人民管理國家、行使執政權,自覺聽從黨指揮,所以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黨的執政是中國共產黨以全體人民的名義,對公共權力實施占有和運用的行為。由此,共產黨執政規律可以簡要地歸納成:人民信任、擁護和支持就執政;人民不信任、不擁護、不支持就執政不了。
政黨協商一致推舉。政黨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和產物。黨的領導與執政地位是經過各民主黨派一致協商推舉上臺執政而來的,即在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相結合的基礎上確立的。毛澤東指出:不論在歷史邏輯上還是在政治邏輯上,政黨都是國家的前提,即政黨建立國家并領導國家。正是基于政黨對國家的前提性和客觀性,新中國首先在政黨之間進行協商,在共同政治基礎上,讓各自代表一部分人民利益的民主黨派人士擔任政協委員參與協商。改革開放以后,凡是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政治問題、國策的出臺,黨都事先與各民主黨派溝通、探討、征求意見,取得政治上的一致。
國家根本大法規定。政黨協商以后,中國共產黨掌握領導與執政權,“這個權力,現在寫在我們的綱領上,將來還要寫在我們的憲法上”。④實際上,政黨協商推舉是人民擁護的派生物,僅是政黨協商還不夠,還要群眾代表直接參與協商選舉。到1954年,我國召開了全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實施人民協商民主,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把協商主體廣泛性與發言機會均等性的要求契合起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憲法規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把黨的領導、執政地位和各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協商合作地位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來。當然,一個民主黨派只是一定數量群眾的利益表達,但八個黨派加起來一致協商推舉就是一個基數很大的群眾意見,加上中國共產黨的人民代表性最廣泛,這就反映了全國人民的意見,客觀上使得政黨協商推舉成為全體人民擁護的象征,各民主黨派一致協商同意、擁護中共作為領導黨上臺執政是人民擁護的間接表現,而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規定黨的領導與執政地位,則是直接體現人民擁護,因為人大代表是各階層人民群眾選出來的。
執政成果長足有效。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從革命黨轉變成執政黨,但歷史方位變化并沒有帶來執政意識、執政方式的及時轉變,而是走了一段“革命化執政”的彎路。黨掌握全國領導與執政權,同樣需要人民群眾的擁護,因為執政的合法性來源于執政的有效性。雖然黨獲得執政地位是歷史的必然,但黨不會懷著“打江山坐江山”的觀念坐享其成,因為倚功賣功或腐化變質仍會造成致命傷害,蘇聯共產黨就是前車之鑒。黨的執政有效性,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復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等,需要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各項治理目標需要人民擁護與支持才能完成;各級政府的政績最終要人民群眾來評判,標準是群眾滿意不滿意、贊同不贊同。
在執政有效性方面,黨的執政成績是輝煌的。建國初期,國家一窮二白,我們用30年走過了美國上百年走完的路,60年內創造了政治經濟地位居于世界前列的奇跡。“農民不再交納‘皇糧,困難戶可吃低保,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從沒有過的”,城鄉居民對此贊譽不絕。但一些地方也客觀地存在相當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勞民傷財、低效執政行為,以及某些治理缺失、錯位、越位、落后行為。在群眾滿意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群眾身份變化、利益多元化出現,使我國呈現出總體小康、矛盾凸顯的兩重性,社會上“仇官、仇富、仇強”心態不少,傳統意義上的黨群關系和群眾工作面臨新的挑戰,新的黨群關系處于磨合時期。這些年來,一些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推進伴隨著突發事件的平息,群眾最后打橫幅“擁護共產黨,擁護黨中央!”驗證了人民的擁護和滿意是黨執政有效性的衡量標準,所以“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①
三、人民的擁護和參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和最大民意
十八大以來,改革步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迫切需要發揮人民的智慧,得到群眾對改革的支持,凝聚全社會共識,形成攻克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的最大民意。如果說改革之初的主要掣肘是思想解放程度低、滯后,用“摸著石頭過河”來突破,那么現在改革面臨的主要障礙是利益調整問題,需要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協同推進,人民的擁護是節骨眼。三十五年改革的成功經驗顯示,低成本、震動小的“參與式改革”——頂層設計的政治智慧加上基層的廣泛參與模式,最符合我國國情,因為它尊重、吸納、整合群眾的意見。“中國的事情,要靠共產黨辦,靠人民辦……只要我們同全體人民更好地團結起來了,中國的事情就好辦了。”②當前積極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獲取深化改革力量、增強全民參與改革自覺性的關鍵舉措。
廣泛地組織、動員人民群眾。毛澤東在一次回答美國記者提問“你們辦事,是誰給的權力?”時,堅定地說:“人民給的。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③過去,戰爭的性質和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經常起作用的主要因素;今天,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革命時代,黨勇于、善于發動群眾參加革命,以致“淮海戰役是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1950年代,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理順國民經濟和政治生活的重大關系、處理和解決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向自然開戰”;改革攻堅階段,我們必須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絕大多數群眾,維護其合法權益,才能組織動員他們投身于改革潮流之中。
人民擁護來源于黨為人民服務。人民的衷心擁護來源于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是踐行為人民服務、甘當人民公仆的光輝典范,并把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主題。思想上,他把為人民服務作為黨員干部隊伍的出發點與歸宿點、黨的宗旨、人生價值、工作方向,把人民作為主體地位、黨員干部為人民公仆,極大地促進了黨群關系水乳交融。在制度層面,他要求為人民服務“成為一個制度……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④在長期性、穩定性、規律性上下功夫。實踐中,他視為人民服務為黨的力量源泉,拓展服務對象,喚起群眾覺悟、對群眾感情深,堅持人民屬性、權力來源于人民;發展民主協商、容得下尖銳批評;拜人民群眾為師,凡事以“公”字當頭;為群眾謀利益、禁止干部搞特權。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強調:“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①
堅持頂層設計、底線思維。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決定了改革主要是自上而下,但決策設計必須以底層思維為基點,“一竿子插到底”。改革開放前夕,針對粵港邊境群眾大量逃港現象,時任廣東省委第二書記的習仲勛通過反思當時的國家政策,“這個不怪你們,是我們沒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換位思考廣東居民逃港動機,決心把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思路報告中央,率先“殺出一條血路”,奠定了廣東省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地位,實現了頂層設計和底線思維的大膽結合。
走群眾路線須防止尾巴主義。堅持改革為人民、依靠人民的群眾路線,同時防止尾巴主義錯誤。黨是“兩個先鋒隊”,強調先進性,執政后黨群關系轉變成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凡屬人民群眾的政權的意見,黨必須依據情況,領導群眾,加以實現;而對于人民群眾中發生的不正確的意見,則必須教育群眾,加以改正。”②因此,改革需要協商,又要防止尾巴主義,拿捏好“群眾要怎樣辦就怎樣辦”的分寸。
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掃除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是當務之急。一些干部治理能力欠足,已成為影響制度優勢充分發揮、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對群眾日益期待的信息知情權,有些人思忖如何捂著、蓋著,結果事與愿違、南轅北轍;有些人奉行“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對己有利的改革措施加快推開,對撬動自己奶酪的決策陽奉陰違,對無油水可撈、費時費力的政策就拖延,搞選擇性、隨意性執法,反而成為推進改革的一大阻力,必須解決推進改革能力不足的問題。中央八項規定、剎“四風”,意旨把一些干部從酒桌拉回到書桌、從“酒精考驗”狀態切換到思考問題狀態,加強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為興黨、強國凝聚強大的正能量。
(作者系中共永州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