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 藍“占領行動”已超過一個月,香港所謂“占中三子”原定運動結束后自首,但內部有意見認為應提早進行,預計11月2日開會討論有關問題。與此同時,中央火速撤銷前自由黨黨魁田北俊的政協委員資格,也震撼了香港建制派。有知情人士分析稱,“占中”及泛民陣營的內耗和內斗正在加劇,更多“占領”人士選擇復工復學、自行散去,為港府出手恢復社會秩序帶來了契機。45%的受訪者表示不會自首香港《明報》30日報道稱,“占中”內部有意見認為應提前自首,盡早向大眾表達“占領行動”不損法治,本周日將開會討論有關問題。但事實上,參與“占領”的人以及泛民主派議員并非全部同意自首。《明報》以問卷形式訪問210人,結果顯示約17%的受訪者表示會自首,45%表示不會自首,其中25%的原因是“我不認為自己犯法”,超過兩成人選擇“等待警方拘捕”。26名泛民議員中只有9人表明會自首,10人尚未決定。“占中三子”之一的戴耀廷30日稱,原定計劃是被拘捕,但至今未見警方行動;他必然會自首,時機則視乎運動的發展。公民黨的余若薇稱,不一定要自首才符合法治,被拘捕后也可承擔法律責任,未必會聽從“占中三子”呼吁去自首。律師會前會長、“保衛中環”召集人何君堯稱,拒絕自首者是想逃避法律責任,相信警察已掌握足夠證據,稍后可拘捕違法者。泛民議員態度不一。工黨議員何秀蘭表示等運動完結后會自首,這是“公民抗命”者的責任。公民黨的陳家洛稱,“會從容就義履行承諾”。不過公民黨議員郭榮鏗表示沒參與“違法占領”,主要做法律支持,因此不會自首。多次到旺角占領區的黃毓民也稱不會自首,因為“我以議員身份前往占領區支持學生,故沒有問題”。至于學民思潮和學聯,早前都有成員稱會自首,不過在旺角留守多日的黃洋達表示不會,他贊成示威者以匿名及蒙面方式占領。“占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稱,這些占領者的策略和想法不同。建制派內部引發震動與此同時,在建制派內部,田北俊被撤銷政協委員資格引發廣泛議論。據《星島日報》30日報道,田北俊表示相信自己被免職不是因為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及特首梁振英的建議,中央認為現在香港的情勢是有組織的外國勢力介入的“占中”活動所導致的,所以才會把他免職。他坦言,自己的經濟能力在全世界哪里都可以生活,但“我是香港仔”,希望子女及孫兒繼續在香港居住,所以首選仍是香港。田北俊還表示一定不會選特首,因為不容易做。自由黨主席周梁淑怡說,本次事件與自由黨沒有直接關系,并援引日前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的話稱,在中央政府及國家眼中,自由黨仍屬建制派,作為愛國愛港政團的定位無任何改變。周梁淑怡強調,自由黨不會成為反對派。《東方日報》30日透露,田北俊辭去自由黨黨魁后,打算交棒給黨內中生代,其中形象討好、前年首次進入立法會的紡織及制衣界議員鐘國斌是熱門人選。有政界人士稱,田北俊事件提醒香港建制派要自我約束,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立場。《東方日報》稱,田北俊2003年公然倒戈,直接導致《基本法》第23條觸礁,中央未有任何公開懲處,本次“倒梁”言論發表短短四日,中央即高調且歷史性地撤銷其政協委員資格,反映中央對香港政改及占中問題立場強硬、絕不退讓,并已預計政改方案最終無法在立法會通過,2017年特首普選辦法原地踏步也無所謂,不擔心自由黨在立法會的5票倒戈。文章也提到,中央暫時仍將事件定性為“對事不對人”。市民要求徹查戴耀廷連日來,香港“政商猛人”紛紛表達憂慮。據《星島日報》報道,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警告稱,若情況持續并導致社會不穩,將沖擊本港金融穩定的根基,香港的亞洲龍頭金融中心地位或毀于一旦。金發局主席查史美倫認為事態已達臨界點,短期而言暫時影響不大,但金融是講求投資者信心的,一旦信心被動搖,便不易建立。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也說,“占中”是對香港法治的重大打擊。截至30日,“保普選反占中大聯盟”發動的簽名運動進行了6天,收到121萬個簽名。中文大學香港亞太所30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9成受訪者同意法治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其次為公正廉潔及追求社會穩定。30日,部分市民到中文大學請愿,要求校方成立小組,調查“占中”發起人之一陳健民。此前一天,針對有密件揭發戴耀廷多次以隱姓埋名手法向港大秘密捐款,推動“占中”,一些市民分別前往港大、灣仔警察總部及廉政公署總部投訴戴耀廷,要求三個機構徹查事件。《星島日報》30日的社論稱,戴耀廷等人是“占領行動”的核心人物,其個人政治立場如何,大學無從干涉,但如果他們借用大學的名義和資源來配合其推動的政治運動,大學就必須正視;如任由一些政治傾向強烈的教職員令學術活動變質,不僅是大學的損失,更是社會的損失。《東方日報》30日援引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宏良的分析稱,估計占領結束后,中央將進一步嚴厲打擊香港和內地“漢奸”,并可能調整惠港政策,香港市民必須警惕可能出現的改變,否則很有可能從東方之珠變回小漁村。至于清場的時機,《東方日報》稱港府以事緩則圓的態度處理“占中”,反而加速“占中”及泛民陣營的內耗和內斗,為港府出手恢復社會秩序帶來契機。▲
環球時報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