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海 曾亮 羅明義


摘 要經過30年左右的努力,我國旅游扶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大多數地區所實施的旅游扶貧戰略成效并不明顯,還存在許多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扶貧產業的微觀基礎——產業鏈未能實現區域資源的有效整合,進而不能彰顯旅游扶貧固有的功效。旅游扶貧目標的實現,既需要旅游扶貧產業鏈具有較強的價值創造能力,又要求旅游扶貧產業鏈具備較好的價值分配功能。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我國旅游扶貧主要存在高附加值產業環節薄弱、核心旅游扶貧企業帶動力不足、旅游扶貧合作不夠、旅游扶貧產業功能單一、產業鏈短、旅游扶貧產業鏈本地化不足等問題,應積極培育核心旅游扶貧企業、加強旅游扶貧產業鏈整合、加快旅游扶貧產業鏈本地化、加強旅游扶貧區域合作。
關鍵詞產業鏈;旅游扶貧;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3;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11-0056-04
我國旅游扶貧工作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30年左右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據報道:我國約1/3的貧困人口直接從當地的旅游發展中受益,通過發展旅游已使占貧困地區總人口約1/10的人實現脫貧。然而,大多數地區所實施的旅游扶貧戰略成效并不明顯[1],一些地區出現了旅游扶貧目標偏離、旅游扶貧開發變成貧困地區的旅游開發、忽視貧困人口和社區利益、扶強不扶弱、當地社區居民被邊緣化、旅游產品配套差、旅游產品缺乏參與性、旅游漏損嚴重等問題[2-3],嚴重制約了旅游扶貧帶動性、關聯性效應的發揮。從表面上看,以上旅游扶貧問題的出現固然與當地旅游特色產品挖掘不夠、各種利益關系協調不好、貧困人口參與不夠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其深層次原因在于,旅游扶貧產業的微觀基礎——產業鏈未能實現區域資源的有效整合,進而不能彰顯旅游扶貧固有的功效。為此,本文從產業鏈的視角來探討我國旅游扶貧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的對策。
一、旅游扶貧與產業鏈
1. 旅游扶貧
旅游扶貧指的是通過開發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興辦旅游經濟實體,使旅游業形成區域支柱產業,實現貧困地區居民和地方財政雙脫貧致富[4]。其就是把旅游和扶貧結合起來,通過扶持具有旅游資源的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產業,以扶貧帶旅游,以旅游促扶貧,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地區環境改觀,最終達到旅游、扶貧雙豐收的目的[5]。旅游扶貧的核心是以旅游資源為基礎,以脫貧致富為目標,以貧困農民參與為手段,促進地區的全面發展。其中,旅游業發展是扶貧的基礎,“扶”是手段,“貧”是“扶”對象。
(1)旅游扶貧的基礎。在旅游扶貧過程中,旅游發展是手段,扶貧是目的,旅游發展要緊緊圍繞扶貧來展開,將扶貧置于旅游產業發展之上。旅游扶貧實質上就是通過發展旅游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幫助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旅游業的發展是旅游扶貧的基礎,脫離旅游發展旅游扶貧便成為“無源之水”。
(2)旅游扶貧的對象。旅游扶貧目標地區主要是具有一定旅游發展基礎的經濟欠發達地區,是相對貧困地區,既包括了國家所界定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絕對貧困),也包括了雖已脫貧但經濟仍欠發達的地區及貧困人口(相對貧困)。旅游扶貧不能僅限于“物質的貧困”,更重要的是“觀念上的貧困”。在扶的內容上既要扶“貧”,又要扶“業”、扶“人”,還要扶“環境”,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使旅游業與其他產業協同發展,以促使旅游發展帶動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目標[6]。
2. 產業鏈
對產業鏈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亞當·斯密有關勞動分工的思想,但目前對產業鏈的概念基本尚未有明確統一的定義[7]。國外對產業鏈的研究更多是從企業角度來分析產業之間的關聯問題,提出的是企業價值鏈、供應鏈以及產品鏈等概念[8]。國內關于產業鏈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①價值鏈延伸角度定義;②產品鏈角度定義;③基于核心企業整合力定義;④產業關聯角度定義。從眾多的產業鏈定義中,可以歸納出產業鏈的基本特征:①產業鏈的形成離不開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②產業鏈是一個系統,是價值的共同體;③產業鏈中的企業要有關聯性,產業關聯性越強,鏈條越緊密,資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④產業鏈的形成要以核心企業為基礎,核心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旅游產業鏈思想來源于產業鏈理論[9],旅游產業涉及面廣而復雜,旅游產業鏈在旅游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其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經濟研究領域,已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10],然而目前對“旅游產業鏈”還沒有統一的認識[11]。基于產業鏈的基本特征,結合旅游產業關聯性強的特性,可以將旅游產業鏈定義為,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以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旅游企業為核心,圍繞滿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購、娛等需求而形成的相關行業間、企業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競”與“合”關系,它包括滿足旅游者需求的所有企業的集合。
3. 產業鏈視域下的旅游扶貧
旅游扶貧強調貧困人口能夠從旅游中獲取凈利益,包括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核心是使貧困人口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凈利益,而不是全面擴展整個產業[12]??梢姡糜畏鲐毦褪窃诰哂新糜螛I發展基礎的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旅游業來促進當地社區和居民擺脫貧困,使其不斷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與一般旅游發展相比,其雖重視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創造,但更關注所創造價值的分配及其收益帶動效應。在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不僅要講求旅游業本身的效益,而且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旅游業的帶動功能,使更多的地區、更廣泛的人民群眾脫貧致富[13]。因此,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旅游扶貧目標的實現,既需要旅游扶貧產業鏈具有較強的價值創造能力,又要求旅游扶貧產業鏈具備較好的價值分配功能。
二、產業鏈視域下旅游扶貧問題診斷
1. 診斷思路
如前所述,為實現旅游扶貧的目標,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旅游扶貧產業鏈既要有較強的價值創造能力,同時又具備較好的價值分配功能。因此,可以根據以上兩個維度構建如圖1所示矩陣,以從產業鏈的角度識別我國旅游扶貧存在的主要問題。按照旅游扶貧產業鏈創值能力及價值分配功能的強弱,可以將不同地區旅游扶貧開發情況歸入以下四類:①位于第Ⅰ象限的為“高創值能力-低價值分配功能型”,代表旅游扶貧產業鏈的價值創造能力很強,而價值分配功能很弱,突出表現為旅游扶貧目標偏離,旅游扶貧開發變成貧困地區的旅游開發,貧困地區旅游發展帶來的收益很高但只為少數人所享有。②位于第Ⅱ象限的為“高創值能力-高價值分配功能型”,表示旅游扶貧產業鏈的價值創造能力和價值分配能力都很強,是旅游扶貧戰略努力追求、能很好實現旅游扶貧目標的旅游扶貧形式。③位于第Ⅲ象限的為“低創值能力-高價值分配功能型”,代表區域旅游扶貧能很好地實現價值分配,但旅游扶貧產業自身的價值創造能力較弱。雖然其價值分配功能較強,但由于可供分配的價值有限,旅游扶貧效果并不明顯。④位于第Ⅳ象限的為“低創值能力-低價值分配功能型”,表明旅游扶貧過程中,旅游扶貧產業鏈的價值創造能力和價值分配功能都很弱,是旅游扶貧中最不理想的一種情況。endprint
2.產業鏈視域下旅游扶貧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我國各地開展旅游扶貧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地區的旅游扶貧位于圖1中的第Ⅰ或第Ⅳ象限,少數地區甚至位于第Ⅲ象限,即多數地區的旅游扶貧要么價值創造能力不強,要么價值分配功能較弱,有極少數地區甚至存在價值創造和分配都不理想的情況。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我國旅游扶貧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附加值產業環節薄弱。旅游扶貧產業鏈上存在著眾多的產業環節,其每一處產業環節都是旅游價值創造的環節,因此,也就意味著產業鏈上存在著相同數量的價值環節。但是在眾多的價值環節中,并非都能創造出等量的價值,實際上只有某些特定的環節才能創造更高的附加值。在旅游產業結構中,吃、住、行、游這四大要素是旅游業的基礎要素或基本消費,比較固定,可稱為沒有彈性或彈性不大的鏈條。只要有旅游行為的存在,吃、住、行、游四大要素缺一不可。而娛和購方面的消費,則屬于非基本消費,伸縮性很大,屬“無限消費”,可稱為有彈性或彈性較大的鏈條,創造價值的空間很大,需要重點優化[14]。縱觀我國旅游扶貧的發展現狀,旅游扶貧產業鏈不完整,僅在低附加值的基礎要素或基本消費上具有較強的集聚效應,而對于具有高附加值、彈性大的非基本消費卻十分薄弱甚至缺失。
(2)核心旅游扶貧企業帶動力不足。核心旅游扶貧企業,是指在旅游扶貧企業群落中,它們使用和傳輸的物質最多,能量流動的規模最大,帶動和牽制著其他旅游扶貧企業、產業的發展,居于中心地位,對旅游扶貧產業鏈的形成乃至產業鏈系統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的企業。旅游扶貧產業鏈的形成必須以核心旅游扶貧企業為基礎。由于我國貧困地區旅游發展條件的限制,多數旅游扶貧區并未形成核心旅游扶貧企業,具體表現為:①旅游扶貧的大多數企業實力較弱,規模不大,市場開拓能力不足,品牌意識淡薄,造成旅游扶貧開發后勁不足。②區域內旅游扶貧企業間的合作意識淡薄,過分注重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競爭,嚴重阻礙旅游扶貧企業做大做強。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及旅游人才,制約了旅游扶貧的深度開發。上述情況的存在,直接導致區域旅游競爭力不強和旅游扶貧產業帶動力及價值創造力不足。
(3)旅游扶貧合作不夠。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和綜合性很強的行業,強調跨產業和跨區域間的合作交流。在產業關聯方面,旅游扶貧產業關聯到旅游六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購、娛”,并與農、工、商有著廣泛的關聯。然而在現實中,旅游扶貧產業與相關產業間的關聯較弱,客觀上嚴重制約了旅游扶貧功能的發揮。在地域合作上,首先表現為旅游扶貧產業橫向合作較少,融合度低,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景區仍處在單打獨斗的層次,相互合作、優勢互補的功能未充分發揮。其次,旅游扶貧目的地與其客源地之間互動較少,旅游宣傳面窄、影響小,宣傳方式單一,渠道較狹窄,信息網、客源網尚不健全,致使資源共享未能實現。
(4)旅游扶貧產業功能單一,產業鏈短。貧困地區主要是依靠豐富的旅游資源來發展旅游產業,是明顯的資源導向型旅游發展模式。首先,我國旅游扶貧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過于看重其經濟功能,而對旅游發展的社會、文化及生態功能關注不夠,嚴重制約了旅游扶貧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我國旅游扶貧產業鏈條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關聯度低。如,鄉村旅游作為我國旅游扶貧最主要的形式,更多的還只停留在對初級農產品的利用,鄉村旅游產業鏈短,產業的關聯度不高,一、二、三產業沒有進行關聯性的整合[15]。
(5)旅游扶貧產業鏈本地化不足。旅游扶貧產業鏈本地化指利用本地資源,包括原材料和人力資源等,以旅游扶貧為龍頭,優化相關產業,在本地生產和銷售產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當地居民就業,達到扶貧的效果[16]。然而,我國旅游扶貧實踐中存在產業鏈本地化不足的問題,旅游扶貧產業鏈的構建過多依靠外部資源,包括原材料及旅游從業人員,致使區域旅游收益漏損比重過大,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扶貧程度低、無法分享旅游發展帶來的收益,旅游扶貧效應不能充分發揮。
三、產業鏈視域下旅游扶貧的對策
1.積極培育核心旅游扶貧企業
旅游扶貧產業鏈價值創造能力及價值分配功能的增強,離不開核心旅游扶貧企業的培育壯大。旅游扶貧產業鏈要圍繞“確定核心企業—選擇圍合企業—引入補鏈企業—不同類型產業鏈的構建—綜合完善”的步驟來加以構建與優化,逐步形成以區域多核心旅游扶貧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鏈格局(如圖2所示)。同時產業鏈上的核心旅游扶貧企業以及其他企業間必須相互合作,遵循共同的行為準則,根據在鏈條上的價值環節取得相應的收益,實現旅游扶貧產業鏈內部各要素間的協調發展,保持旅游扶貧產業鏈的相對穩定性。
2. 加強旅游扶貧產業鏈整合
國內研究學者通過產業實證研究,發現單一的產業系統存在著較低的發展潛力極限。旅游扶貧產業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貧困地區要通過發展旅游來實現地區收入增加、經濟發展、人民脫貧等目標,就必須著眼于全局加強旅游扶貧產業鏈整合。通過加強旅游扶貧產業鏈整合能有效的降低旅游企業間的交易費用,消除旅游市場壓制,發揮旅游扶貧產業協同效應,促進旅游企業間技術轉移和技術擴散,合理配置產業資本[17]。以“大產業、大旅游”的理念,打破傳統旅游邊界,深度拓展涉旅要素體系,延伸旅游扶貧產業鏈,拓寬旅游扶貧產業面,促進資源整合與產業融合,通過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間的融合,如農旅融合、工旅融合、商旅融合、文旅融合、體旅融合等,實現旅游扶貧產業鏈的側向延伸和擴展,促進產業增值及當地居民參與旅游受益。
3. 加快旅游扶貧產業鏈本地化
如何通過發展旅游使貧困人口獲得最大的利益和發展機會是旅游扶貧的最終目標。旅游扶貧關注的重要對象應是當地居民,要從以前的“扶強不扶弱,扶大不扶小”轉變為“扶強又扶弱,扶大又扶小”,以農村、“貧民”為扶貧重點,增強他們的造血能力。因此,旅游扶貧產業鏈的構建必須立足于產業鏈的本地化,將旅游扶貧產業鏈根植于當地經濟,以增強旅游扶貧帶動效應并減少旅游漏損[18]。在利用本地資源包括原材料和人力資源等的基礎上,實現游客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在產業鏈上的合理分工,產業環節供給本地化,并以旅游業為龍頭優化配置相關產業。這既可以增加旅游產品的本地化特色,又可以擴大旅游相關產品的自給規模,提高當地產品的附加值和居民參與旅游扶貧的程度,使當地居民能從旅游扶貧開發中得到切實的好處,不斷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使其從經濟上脫貧[19]。endprint
4. 加強旅游區域合作
旅游扶貧是一項跨行業、跨區域的系統工程,旅游扶貧效應的充分發揮離不開與客源市場及其周邊旅游目的地之間的合作。要建立跨區域旅游合作機制,充分利用自身及周邊地區的優勢資源、景區、市場,加強與區外旅游熱點地區的聯系,采用“聯合推介,捆綁營銷”模式,實施區域旅游營銷資金捆綁籌措、營銷媒介集中采購、旅游目的地統一包裝、旅游目的地聯合推廣,不斷促進旅游扶貧產業鏈與外部環境的協調發展。
四、結 論
旅游扶貧作為我國反貧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通過旅游發展帶動了大量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然而大多數地區實施的旅游扶貧未能達到應有的成效。原因在于旅游扶貧的微觀基礎——產業鏈存在高附加值產業環節薄弱、核心旅游扶貧企業帶動力不足、旅游扶貧合作不夠、旅游扶貧產業功能單一、產業鏈短、旅游扶貧產業鏈本地化不足等問題,致使旅游扶貧產業鏈要么未能很好地實現價值創造要么未能有效地實現價值分配,進而嚴重制約了旅游扶貧功效的發揮,應通過培育核心旅游扶貧企業、加強產業鏈整合、加快產業鏈本地化、加強區域合作等路徑以有效培育、拓寬和延伸扶貧旅游產業鏈,實現其內部各要素及其與外部環境間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志勇.欠發達地區旅游扶貧戰略的雙重性與模式創新[J].現代經濟探討,2012(2):37-31.
[2] 徐瑋.淺析我國現階段旅游扶貧效益的影響因子[J].商業文化,2011(1):201.
[3] 楊元珍.旅游扶貧要“真”扶貧[J].老區建設,2013(3):44-46.
[4] 丁煥峰.國內旅游扶貧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4(3):32-36.
[5] 高舜禮.對旅游扶貧的初步探討[J].中國行政管理,1997(7):22-24.
[6] 張鵬順.區域理論視野下的旅游扶貧[J].理論探討,2011(2):100-103.
[7] 呂美曄.中國蔬菜產業鏈組織模式與組織效率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8] 程宏偉.西部地區資源產業鏈優化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9] 楊麗娥.旅游產業鏈芻議[J].經濟問題探索,2008(6):122-124.
[10] J Mosedale. Tourism Commodity Chains:market Entry and Its Effe-cts on St Lucia[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6(4):436-458.
[11] 張春娥.旅游產業鏈的特征研究[J].商業文化,2010(5):135-136.
[12] 劉麗梅.旅游扶貧發展的本質及其影響因素[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2(1):75-79.
[13] 蔡雄,連漪,程道品,等.旅游扶貧的乘數效應與對策研究[J].社會科學家,1997(3):4-16.
[14] 王菲,陳婷婷,谷金明.基于循環經濟的河北省旅游產業鏈優化的探討[J].現代商業,2013(14):81.
[15] 周格粉,肖曉.全產業鏈模式:我國區域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選擇[J].廣東農業科學,2013(3):234-236.
[16] 顏雪巍.鄉村旅游發展與農村產業結構優化互動關系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2(2):61-63.
[17] 馬炳英.企業要重視產業鏈整合[J].經濟論壇,2004(8):40-41.
[18] Manisha Pillaya,Christian M. Rogerson. Agriculture-tourism link-ages and pro-poor impacts:The accommodation sector of urban coastal KwaZulu-Natal, South Africa[J].Applied Geography,2013(6):49-58.
[19] 嚴維斌.試論欠發達地區旅游扶貧開發——以漢中為例[J].學理論,2013(21):73-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