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崇飛
十年前,2004年,我在央視《再說長江》攝制組,拍攝期間。博客風行,我投身其中,個人博文多次被博客編輯推薦,引來眾多點擊。
五年前,2009年,我在視訊中國運營手機電視。那年,微博興起,我也投身其中,兩年時間,個人微博的粉絲數接近20萬。
今年,2014年,我在山東手機臺,經營無線增值業務和移動互聯網業務,3月份和電信運營商一起。推出“第一生活”全媒體輕快報,不到一個月時間,已經有120萬訂閱用戶。這個產品,是基于傳統手機報和“輕快”的融合創新。“輕快”是什么?“輕快”是中國社交電視實驗室最新研發推出的移動互聯網開放云平臺。從產品角度,“輕快”融合了門戶網站、空間、博客、微博、搜索、貼吧、網店、手機Web、APP等形態,可以說,“輕快”是個自媒體、全媒體、融媒體。只有興趣,才會有奮不顧身的熱情
1997年,我大學畢業,進入山東衛視,做過綜藝直播導演、春晚總導演、大型音樂訪談欄目制片人,2004年去了北京,改行做紀錄片、專題片,其間還做過商經訪談、大型娛樂等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2008年,我投身手機新媒體,從做內容開始,轉做運營、經營、戰略規劃、產品創新等。這期間每一次轉型和跨界,多是興趣驅動。每一次轉型,基本上都是在之前的行業里取得一定的成績,認為沒有太大挑戰之后的跨界轉行。我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過一句話:“有的人一輩子可能只在做一件事,而我寧愿從零開始也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有興趣,才會有奮不顧身的熱情,才會有朝五晚九的投入。
2011年,山東廣播電視臺拿到全國手機電視牌照“山東手機臺”,機緣巧合,我回到老東家,牽頭啟動山東手機臺的籌建運作,從零開始組建團隊。在山東,這個互聯網和IT行業相對落后的地區,找到專業人士,很難,組建出一個專業團隊,更難。但即使再難,也要想盡各種辦法、使出渾身解數。沒有人才,方向再好,項目再好,也白搭。于是,我帶著最初加入團隊的幾個人,在北上廣深杭等互聯網發達地區做“樂享新鮮”的新媒體沙龍,進行外宣,目的是吸引山東籍的互聯網專業人士回魯創業。
打造水文化的融媒體團隊
從團隊創建伊始,我就致力于打造一支融媒體團隊。融,首先需要跨界和全面。對人才的要求,首先得有一技之長,其次,學習能力需要很強,如果這個人此前的工作閱歷,有過跨界的經驗,并且在每次跨界中都取得一定成就,最好。但在實際運作中,隔行如隔山,屢屢遇到問題。手機臺團隊的行業組成,有來自電信業、IT業、電視業、網媒、報業、SP行業等等,各自不同行業的人,大家在做新媒體行業里的前沿業務,往往會從自己的經驗、學識角度出發判斷和處理問題,所以沖突和碰撞會很多。怎么辦呢?我開始思考團隊文化建設的方向,最終落眼到水文化。水有什么特質呢?潤物細無聲的柔和,滴水穿石的堅韌,洪水猛獸的沖勁,剛柔并濟的平衡,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寬厚,海納百川的包容……我們要成為研究水文化、學習水文化、倡導水文化的融媒體團隊。
要想打造這樣一支融團隊,有兩個關鍵詞:學習,溝通。山東手機臺做的業務有手機電視、手機廣播、手機報、手機閱讀、手機音樂等等,這些業務,既是獨立業務,又要集成到一個產品中,每個運營者需要了解或熟悉產品設計、內容建設、產品推廣、產品營銷、數據分析、產品優化和運營策劃等等方面的技能,如果沒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很難把工作做好。但是掌握了各項能力之后,協作部門之間的溝通不到位,還是會有問題。在山東手機臺創業的這兩年多時間里,除了每周兩次雷打不動的思維培訓和業務培訓,我們還專門拿出三個月的時間進行溝通力培訓,目的是為了更加高效、融洽地工作。
今天,山東手機臺擁有超過百人的團隊,從移動互聯網產品的設計、研發、運維、內容、運營、推廣、營銷、客服,一條龍的專業團隊,這個規模在全國廣電新媒體中也是領先的。這兩年多時間里,我們獲得了移動互聯網和網絡視聽行業的多個創新大獎,拿到了國家認證的新媒體著作權,推出了十幾個面向全國的社交電視APP,打造了立足移動互聯網的“輕快”和“第一視聽”兩個融媒體平臺,每月覆蓋用戶數千萬人,初步實現了盈利。
今年,在4G起跑、移動互聯網全面升級的環境下,山東手機臺開始“聚焦式轉型”,希望能在創業兩年多時間打下的技術、平臺、產品、內容、人力儲備的基礎上,探索出用戶喜愛、客戶滿意的“聚焦點”。但不論怎么聚焦產品、深耕資源,融合、融洽的融媒體水文化,依舊是團隊的追求。(作者是山東網絡廣播電視臺總經理、山東手機臺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