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姜學魁
2013年,《大連日報》推出年度主題策劃“走過四季——2013大連七戶農民生活記錄”,以體驗式、求證式的方式深入到農民工作、生活中采寫新聞報道,以走到“田間地頭”、走進“蔬菜大棚”等方式,為深化“走轉改”做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大連日報》“走過四季——2013大連七戶農民生活記錄”專欄派出多名記者奔赴大連普蘭店、瓦房店、莊河、長海縣、金州新區等不同地方的農村。如2013年4月3日《大連日報》在開篇刊登了《王作成 梁永華長海縣大長山島鎮三官廟村漁業養殖戶 “夫妻檔”出海拼力氣靠科學》《車殿波 普蘭店市墨盤鄉梨樹房村農民“兩棲”農民最關心工錢和安全》《孫成金 莊河市徐嶺鎮楊樹房村農民“轉型”農民話種桃》《邢永臣 金州新區華錄街道轉角房村農民“老把勢”種地一年掙幾萬很滿足》,《張仁勝 瓦房店市復州城鎮東瓦村農民“種糧大王”有個農業機械化夢》等。整個版面文圖并茂,短小精悍,文字清新、感人的文字。
感知農民喜與憂、苦與累。2013年,大連市加快推進全域城市化、農業現化代,《大連日報》記者們走向農村,感知廣大農民在想什么、做什么、盼什么?并真誠地為他們發出“好聲音”。如“走過四季——2013大連七戶農民生活記錄”中的第一季·走過春天:2013年4月20日《大連日報》刊登《老邢家的喜悅:早春玉米“訂婚”了》,報道了有商販登門和他談好了“玉米訂單”的喜悅;刊登了《張仁勝的苦惱:“大家伙”有勁使不上》,報道了農民為不知種什么更賺錢而煩惱。《不見客商來“包棚” 桃農大孫挺犯愁》《張仁勝父子春耕“鐵牛”忙 吃午飯沒工夫》《農活如今雇人難,“瓦工”丈夫難抽身》《借貸買苗 養殖戶無奈之選》等,讓更多讀者看到,農民奔富的辛苦與生活的不易。
呼吁縮小城鄉差距。專欄通過采寫“戶口”“養老”“就業”“就醫”“打工”“文化生活”等諸多實際問題的報道,讓廣大讀者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型期,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困難挑戰增多。《戴家姐妹倆的感觸:有地比有戶口踏實》《為土地打了一輩子工的農村老人要“養”好》《農民打工去 苦樂兩悠悠》等報道則在分析農村基本社會保障的困局及突破路徑。
倡導科技革命、科學種田。農業現代化要加大科技含量,農民奔小康要靠科技種田,那么大連的農民是怎樣提高科技水平、實現科學種田呢?《“三次革命”促大連蘋果走向世界》《種地還得靠“機器”》是此類報道的代表作品。
探索農民如何用好“兩只手”。種地致富不僅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還要靠政府宏觀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調節這只看不見的“手”。那么大連的農民是如何在種田致富奔小康中探索運用這兩只手呢?2014年1月13日《大連日報》刊登了報道《走出多變市場的迷宮……》,記者在文中站在農民角度進行了積極探索。探索一:“找致富信息不如找致富能人”;探索二:“有好品質才有好市場”;探索三:“發揮合作社作用‘調控’促產銷平衡”。并進一步報道了《品種不一樣市場遭遇各不同》等。
“走過四季”采寫組的一位記者在談到采寫工作時說:“一年多來,我寫的每一篇稿件幾乎都要認真打磨,反復壓縮篇幅、字數,力求邏輯清晰、文字清新,講實話、短話、新話,多用農民的語言來表述。這既是自己內心世界想要追求的,也是‘走轉改’的要求。”品讀“走過四季”采寫組記者采寫的文章,感人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短、實、新”。如2013年4月3日《大連日報》上,記者采寫《“夫妻檔”出海拼力氣靠科學》《“種糧大王”有個農業機械化夢》《“轉型”農民話種桃》《“能人”被多變的市場難住了》等,篇篇報道,都是反復打磨的“短、實、新”稿子,很吸引人,讀后更覺情深意切,想看愛看。很多讀者在評價和稱贊《大連日報》上“走過四季”等報道時說:“以‘短、實、新’為標志的清新文風,成為《大連日報》的新風尚。”
以百姓視角觀察問題,用群眾樂意接受的方式闡述觀點,努力采寫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真實、簡潔、鮮明、深刻、清新、樸實、生動”的新聞報道。一年來,他們走基層深入到農村,轉作風全心全意為農民,改文風用清新的報道展現農業豐收的同時,也收獲了一篇又一篇“短、實、新”作品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