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 穎
報業采編績效考核側重對稿件、版面、圖片的考核,多年來形成了一套專業化的質量考核體系。與紙媒內容相比,新媒體內容屬于報業全媒體傳播中的增量部分,如視頻、音頻產品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可視化數據新聞等。隨著報業全媒體轉型步伐加快,這類數字產品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盡快建立并完善對新媒體內容產品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引導員工行為,鼓勵從業者從傳統采編投入新媒體事業,促進報業產品形態由紙質產品向數字產品轉型,滿足新時代受眾對新媒體產品形態的需求。
2013年紙媒轉型試驗的代表之一《壹讀》雜志在對新媒體內容的考核上更具有前瞻性。它采取編輯部、視覺部、視頻動畫部和移動媒體部每月統一考核的方式,對各部門生產的內容一視同仁,避免了以往傳統媒體考核中重視紙媒產品,忽視新媒體產品的現象。《壹讀》鼓勵文字編輯既可以為雜志寫稿,也可以給視頻寫腳本,還可以寫微信。視頻媒體部寫的內容也可以在雜志上發表。每天60秒的語音微信產品是由新聞版的文字編輯制作。《壹讀》還對視頻產品建立了標準化的考核標準,比如,要求一個視頻在3分鐘內要有20個笑點。《壹讀》對紙媒產品、數字產品實行統一考核并且鼓勵文字、視頻、視覺部門的記者編輯跨界工作的做法,不僅激發了員工的創意和靈感,形成了立體的內容產品構架,還促進了新舊媒體之間的融合與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清晰的考核指標有助于引導員工行為,制作出滿足受眾需求的更高質量的產品。而最終得益的是能享受到多元化精品內容的讀者。這一做法值得報業借鑒。對新舊媒體內容一視同仁、統一考核,有利于鼓勵記者從事新媒體內容生產,培養傳統采編人員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于一身的全媒體生產意識,加快提升員工技能,促進報業全媒體轉型。
在紙媒網站發展的十多年間,報紙網站始終處于紙媒的附屬地位。網站采編人員在收入和地位上普遍低于紙媒采編人員。在身份編制上也是五花八門,不同身份待遇相去甚遠。一些報社網站采編人員甚至劃入行政人員序列,考核不以業務績效為導向,收入上也難以體現專業人員的價值。
隨著“報網融合”“數字優先”等全媒體戰略的實施,報業的新媒體崗位從網站編輯擴大到視頻制作師、社交媒體編輯、客戶端編輯、數據分析師、視覺設計師等。全媒體生產使新媒體崗位員工工作量大增,不僅要制作完成日常采編任務,還要制作多媒體產品、維護用戶關系、開拓市場運營,身兼內容和運營數職。如果仍將新媒體崗位簡單地等同于行政人員,缺乏業務導向的績效評價機制,則難以激勵現有員工,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加入。因此,報社應該盡快完善針對新媒體崗位從業人員的績效評價體系,提升從業人員的待遇,才有可能鼓勵傳統采編人員轉型到急需人手的新媒體崗位上 。
當前報業對網站編輯等新媒體崗位的考核與門戶網站相比,評價指標相對粗放,經營導向也不明顯,這與報業網站更多是維護報業自身品牌與追求社會效益有關。解放網對編輯每月的考核以網站某天的獨立訪客數(UV)進行排名,公布每月UV 最高的3天,對當班人員以一定金額獎勵,對排名倒數3名的只公示不懲罰,并沒有經營考核的指標。而門戶網站對編輯的考核則細致得多,通常以完成公司階段性任務為目標,通過頁面訪問地址(IP)、頁面瀏覽數(PV)、獨立訪客數(UV)、用戶在線數量、新聞專題制作數量、用戶關系維護、網站經營收入等諸多指標進行考核。對報業網站編輯的考核可以參考商業網站的績效考核,進一步細化考核標準,形成適應報業網站的考核方式,提升報業網站的傳播效率和影響力。
對于微博、微信編輯,最直觀的考核就是來自微博、微信的閱讀量、轉發量和評論數量,但完全依據數據考核會帶來求數不求質的后果。有的微博編輯為了提高點擊率、轉發率,不惜放上賺取眼球的低俗新聞,雖然贏得了轉發量,卻損害到了報社的品牌和形象。因此,對社交媒體崗位考核不能以數據為唯一標準,最終要看能否提升報社的品牌和公信力。另外,微博、微信這類新興崗位目前沒有對從業人員的資歷進行分級,導致員工職業成就感下降。尤其在傳統媒體職稱評聘體系中,缺乏對新媒體崗位的評價指標,微博、微信編輯拿不出像傳統記者編輯那樣的作品、版面等代表作,失去評職稱的機會,這也直接導致傳統媒體采編人員不愿意轉型做新媒體。未來可以根據個人績效和工齡對新媒體崗位設立見習、中級、高級、資深編輯等級別,將網站、微博、微信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指標納入職稱評價體系,評價新媒體崗位從業者把關、策劃、編輯的能力,使新媒體崗位的員工也能獲得專業職稱晉升的機會。
傳統媒體時代,記者在新聞生產中往往單槍匹馬作戰,績效考核偏重對個人的考核。這一考核方式雖然能夠激發記者的勞動積極性,但也帶來追求個人利益的短視行為,甚至在新聞資源緊張時,部門內部出現“你爭我奪、相互傾軋”的局面。
媒介融合時代,新聞生產更多依靠團隊合作,跨部門、多工種的組合協作,將是新聞報道的常態。《東方早報》根據中國新聞的熱點和重點領域成立了環保、法制、外交、動拆遷等20多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三四個成員組成,通過團隊作戰進行深度報道。深度報道項目可以向報社申請2到3萬元不等的研究資金,報道引發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團隊還將獲得報社嘉獎。《解放日報》在2013年“復旦投毒案”的報道中,派出了機動部、科教部、群工部、黨政部、文藝部、攝美部、數字媒體中心等多部門十多位記者組成團隊,歷時半年跟蹤案件,以前方記者與后方新媒體團隊融合傳播的方式,在庭審結束后第一時間將投毒案特稿以“先網后報”“報網融合”的傳播方式發布到網站、微博、微信,迅速及時地以大量事實回應庭審焦點和熱點,一小時內微博轉發2000多次,參與該項目的十多位員工也因團隊合作共同獲得當年《解放日報》總編輯獎。
全媒體時代新聞競爭的即時性、新聞事實的多變性,更強調新聞報道的整體策劃和團隊執行,類似這樣團隊作戰的項目將越來越多,個人績效與團隊績效相結合的考核辦法成為趨勢。對采編人員的績效考核可以采取個人績效與部門、報社等團隊績效相結合的考核辦法,讓團隊績效占個人績效一定的權重比例,一方面肯定記者參加團隊項目付出的勞動,另一方面鼓勵記者積極參與部門和報社的項目,在團隊合作中生產出更優質的內容,從而吸引更多讀者和廣告客戶,提升報社的整體績效,實現個人利益與報社利益的統一。
傳統媒體時代,對報紙采編水平的評價更多來自評報小組、部門主管、總編輯等報業內部評價。媒介融合時代,報業新媒體后臺記錄下來的各類數據,成為衡量采編績效的另一個尺度。報社通過網站、APP應用客戶端、社交媒體后臺的數據,監測到新聞的點擊率、瀏覽量、轉載率、評論情況,從而了解哪條新聞被點擊、轉載得最多,哪個專題策劃報道最受讀者關注,了解讀者閱讀偏好,把握社會情緒,適時調整報道的內容和節奏,提供更多適合讀者需求的內容產品。比如《三湘都市報》對紙媒好稿的評價標準之一是稿件被重要網站轉載,轉載在網頁甚至頭條,都有相應加分。杭州日報報業集團對全媒體采編人員既考核紙媒發稿量,又考核網站發稿量,不僅考核紙媒版面質量,還考核對應網站頻道的點擊量以及獨立IP地址的流量。
數據評價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績效考核的模糊性,倒逼采編人員關注用戶,滿足用戶需求。但作為文化產品的新聞報道本身具有復雜性、非標準性,如果唯“數據”論,則會出現不公允的現象。比如,政經新聞價值大、采寫難度高,但在數據表現上未必比教育、健康、生活、社會類的新聞搶眼。甚至一些掌握強大數據分析能力的商業網站對原創內容的評價也不完全依賴數據,還要結合專業人士的評價。《解放日報》的APP客戶端《上海觀察》將數據作為績效考核的參考指標之一,通過“360度評價法”,從自我評價、上級評價、下屬評價、讀者評價、數據評價等多個角度綜合評估采編人員業績,讓績效考核更加準確、科學、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