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社會,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行。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利用好信息技術工具,備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節課,發揮課堂的最高效率,這是新時期每個教師必須深入探究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教學活動
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日益大眾化的應用,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如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中,已成為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嫻熟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活動,已成為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
當前,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部分教師已經開始基于以網絡為中心進行備課、教學,推動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變革活動的探索。那么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工具輔助教育教學活動,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筆者結合自己的思考和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要處理好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和學科特點之間的關系
信息技術的主要特點是工具性,而各學科教學有著它們自身的規律。在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科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正確認識各個學科的性質與地位,擺放好信息技術這個工具在學科教學中的位置。《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一點上,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是同一個問題(學生發展)的兩個方面(兩種工具)。語文的人文性、思想性、藝術性決定了它與信息技術的不同。從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引申出,各個學科的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學習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為目標,以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不能為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終生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素養。由此,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技術層面的東西,在教育教學中,它必須與其他學科巧妙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它巨大的作用。沒有知識、思想、藝術的維系,信息技術便無所謂效果。新課程理論中提出“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整合信息技術促進學習方式的變化。”這些理論都強調了信息技術的工具性。所以,信息技術運用于學科教學不能只重技術或偏重形式,而要遵循學科教學自身的規律,合理運用,使之達到效能的最優化。
二、要正確處理好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方式和課堂教學實現的主次關系
課程、教學和課堂是主體,信息技術只是作為新穎的教學手段、方式融入課程、教學和課堂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堂教學手段有辯證的認識。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甄別教學內容是否需要信息技術的輔助。
在課堂實踐中,信息技術可以將學習內容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倡導多借助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活動,但我們更要清楚地認識到不是每一節課都要依靠信息技術來完成。比如,在高中數學的立體幾何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運用“立體幾何畫板”工具將抽象的立體圖形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不同角度展示幾何元素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有了形象的認識。但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教師一步步的板書,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進入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取得的效果,比把推導過程預先在PPT課件中制作好,通過點擊鼠標展示出來要好得多。
把信息技術靈活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要注意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的從屬關系。多媒體使用要做到適時、適度、適用,要以提高教學效益為宗旨,注意和教師的個性教學有機結合,切忌用電腦的播放代替教師的講解、啟發;用電腦的“人機交互”代替溝通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人際對話”。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更形象的同時,我們一定要避免在教學過程中濫用信息技術,最終導致其淪落為如粉筆、黑板一樣的教學工具。
三、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撐環境
學生的學習層次、能力、知識儲備、個性、智能等學習要素存在著諸多差異,新課程提倡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教師也應當為此創造相應的條件。“填鴨式”“我講你聽”“我說你寫”“我問你答”等傳統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一切以教師為主導,很難體現出學生的層次性。信息技術以其內容的廣博、可篩選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選擇與課程相關的學習內容。
網絡學習是未來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制作“微課”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學習途徑。“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在教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在課堂上“吃不飽”,接受能力差點的學生在課堂上又“吃不下”的現象。為了盡量消除這種個體差異性帶來的影響,我們可以采取將完整的課堂教學內容按不同知識點、重點、難點制作成若干“微課”片段發布到網絡上,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的方式來消除這種影響。這樣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碎片化”的空閑時間,通過網絡進行自主的、有針對性的學習,“吃不下”的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自主消化課堂上“吃不下”的內容;對于“吃不飽”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提供給其拓展知識。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使其在自學過程中體驗到成功喜悅的同時,還鍛煉了在網上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陳向東,張茜.基于增強現實的教學演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2(09).
作者簡介:王小林,男,1976年5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揚中市電教裝備中心,側重于電化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