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上設計一些游戲,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游戲;主動參與;數學課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贬槍W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生動活潑的游戲,不但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而且能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數學課變得生動活潑、生趣盎然。
案例1:“看誰跳得遠”教學片段
(教師播放《丟手絹》的音樂,做游戲)
師:剛剛在做游戲的時候,小朋友們都在繞著圈子跑,你們會跳嗎?
師:好,那我們一起抬起右腳,用左腳向前跳。
小朋友們跳的同時,老師講解:這就叫做“左腳單腳跳”。
師:那么你們可以反過來把左腳抬起來,用右腳向前跳嗎?
小朋友們跳的同時,老師講解:這就叫做“右腳單腳跳”。
師:最后,我們試試雙腳一起向前跳。
小朋友們跳的同時,老師講解:這也有個名字,叫做“雙腳并攏跳”。
師:現在,我們再來玩一個游戲,誰愿意參加?(請三名小朋友上臺來)
師:我來說一下游戲規則,你們三個人一起沿著這條線向前跳,但是你們要用不同的方式來跳,×××,你就用右腳單腳跳,×××,你就用左腳單腳跳,×××,你就用雙腳并攏跳好了,下面的小朋友可要做他們的裁判哦,看看究竟是誰跳得最遠!
師:如果是你們來跳的話,你們覺得你怎樣跳能贏呢?(學生自由展開討論)
真的是你想的這樣嗎?想不想確定一下?那我們來跳跳,看好不好?看看你究竟能跳多遠?
如果我們想知道自己究竟能跳多遠,只是跳行不行?那還應該怎么辦?
生:用米尺量。
師:對,我們還要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究竟跳了多遠!
學生分六人小組跳一跳、量一量、填寫相應表格,然后小組進行討論,究竟哪種方式跳得最遠。
案例2:蘇教版“因數和倍數”教學片段
教學“因數和倍數”快結束時,教師沒有給學生布置作業宣布下課,而是對大家說:“快下課了,我們來做一個小游戲,好嗎?”學生高興地齊答:“好!”教師說:“這個游戲的名字叫做‘找朋友離教室,老師出示一張卡片,如果你的座位號是卡片上數字的倍數,你就找到了‘朋友,就可以離開教室了。在離開以前,你要走上講臺,為你的座位號再找出兩個‘朋友并大聲說出來,才能走出教室。這兩個‘朋友,一個是它的因數、一個是它的倍數?!睂W生頓時倍添興趣。
(1)教師出示卡片2,座位號是2的倍數的學生一個個走上講臺,分別說出了自己座位號的倍數和因數,然后離開了教室。
(2)教師出示卡片3、5時,座位號是3、5的倍數的學生,也用同樣的方式走出了課堂。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號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學生。
師:你們怎么還不出去玩呢?
生:因為我們的座位號都不是老師拿的卡片上數字的倍數。
師:那出示什么數時,你們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如果老師出示“1”時,我們就都可以出去了。
教師出示卡片“1”,在歡快的下課鈴聲中,同學們依次做完游戲走出教室,乘著游戲的余興,投入了快樂的課間十分鐘。
兒童文化是一種“玩文化”。玩是孩子們的生活方式,兒童大都是在玩中實現個性完善與成熟的。在玩中,兒童可以自由地與其他伙伴交往,坦白自己的想法,他們不受壓力的束縛,不被功利觀念所左右。失去了這種生活方式,就意味著剝奪了他們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是讓兒童文化走進課堂最好的方式。在課堂開展具有“玩文化”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活動”中體驗。這樣,正好尊重了兒童的獨特文化,引導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例如,在案例1中,教師用孩子們熟悉的《丟手絹》導入,調動激發兒童的學習熱情。創設孩子們在游戲中繞圈“跑”的情境引出教學中有關“跳”的內容,以游戲的語言告訴大家怎樣才能跳得贏。這樣的數學教學充滿了人文氣息,易于學生所接受。在案例2中,倍數和因數是抽象的數學概念,老師用游戲的下課方式,將之變成數學事實,讓原本單調的課堂教學變得鮮活起來,讓我們的課堂在結束時再次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把我們的課堂教學又一次推向新的高潮。在本片段中學生徹底擺脫了單調的找數練習,全身心地沉浸在數學游戲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倍數、因數知識的理解。本節課學生學了什么,又有哪些收獲,一切盡在不言中。
在設計課堂游戲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是游戲要針對所學內容,達到鞏固的目的。
2.是游戲的覆蓋面要廣,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
3.是游戲的形式要多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參考文獻:
辛麗偉.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吉林教育,2012(Z1).
作者簡介:鄧吉平,男,1977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東臺市南沈灶鎮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