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隨著高中語文新課程實驗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各類閱讀文本中設置了不少開放性的“探究題”,要求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旨在鼓勵學生拓展思維,培養想象、創新能力。因而,構建語文個性化閱讀服務型課堂對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服務型課堂;文本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顯然,新課標的閱讀目標和閱讀教學建議是從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倡導語文閱讀教學走個性化閱讀教學之路的。
語文個性化閱讀服務型課堂指在教育就是服務的理念下,教師尊重學生作為閱讀行為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學習需求,積極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理解和體驗,努力創設釋放活力、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服務型新課堂。
筆者以為,在構建語文個性化閱讀服務型課堂時,教師應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創設平等對話的氛圍
個性化閱讀呼喚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無疑,對話將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道亮麗景觀。它意味著學生從各種束縛、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也意味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將成為涌動的生命流程中的快樂驛站。
營造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氛圍,要求教師徹底地放下“架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們必須變成一個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這就要求每個教師關注學生獨特的內心世界,以平等心態和學生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讀文本,允許他們擁有不同的閱讀理解,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只有這種寬容的心境才能使學生的個性之花綻放。反之,教師以師道尊嚴或“標準答案”把學生豐富多彩的解讀拒之門外,勢必壓制學生個性潛能的張揚,妨礙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個性化閱讀也就不復存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好師生角色的定位,形成自覺的服務意識,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營造平等對話的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教師要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閱讀指點
個性化閱讀不是泛自由化式的閱讀,因此,教師的閱讀指點必不可少。對學生進行閱讀指點時,教師要在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語言認知規律和閱讀學習規律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和學生站在同一個起點上,平等地提出閱讀要求,精心地設計閱讀對話,還要通過不露痕跡的閱讀提示,把自己閱讀、研究教材時的發現,巧妙地換成學生個性化閱讀中的感悟,讓學生真正地體驗到伴隨著個性化閱讀的那種豁然開朗似的快樂。這就要求我們不能以洞悉答案式的姿態“誘導”學生直奔“參考答案”,或者干脆一步步地“拷問”學生,將學生展現其個性化閱讀的樂趣剝奪殆盡。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指點學生完成閱讀任務時,不能將師生平等觀念矯枉過正,一味地以“愚者”的身份出現,結果給學生造成諸多的困惑和誤解。高高在上、將話語霸權據為己有,和事事“糊涂”、總要學生“幫助”自己,是師生閱讀對話的兩個極端,因為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也就同樣地不可取。
三、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充分體驗感悟文本真意
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是作者通過高度概括的語言,把繁復的生活現象蘊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簡約的形象中的過程,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把文本中的基本內容還原出來,這是實現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新課程閱讀教學經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依據課程目標的個性化閱讀指導,必須正確處理“一個哈姆雷特”與“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關系。讀者的個性化閱讀,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哈姆雷特”中的每個哈姆雷特都是個性化的。閱讀教學的一個目標是讓學生學習閱讀,通過一次次探尋文本的意義來提高閱讀能力,而文本意義的探尋則要體現一個哈姆雷特的共性,這個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是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探尋文本真意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閱讀。
但個性化閱讀也決不是怎么理解都行。因為閱讀除了是一種個人行為,它還是一種文化行為。閱讀者誠然要帶著個人的生活背景去閱讀,但閱讀又決非在真空里進行,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圍、生活背景下進行,所以閱讀又必然受閱讀者所處的文化環境、文化氛圍乃至生活背景的影響。每個人誠然都要讀出自己的哈姆雷特,但這個哈姆雷特必須經得起文化的檢驗,他不應該是賈寶玉,更不能混同于林黛玉。閱讀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與文本交流,還要讓學生學會按照文化的規約披文入情,窮究生活的情理,沉思生命的意義。只有探尋文本真意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閱讀,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對于學生來說,能提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發現一種新的解題思路或辦法,都是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體現。閱讀教學中質疑問難是激發興趣,啟發思維,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自己讀書能力的有效途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地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根據教材特點運用各種激疑方法,努力創設問題情景,消除學生質疑的心理障礙,提供質疑契機,交給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既可對文章重點詞句進行質疑,也可對文章結構進行質疑,甚至對課文中心質疑,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大膽質疑,使“有疑—質疑”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參與、自能探求知識的過程。
五、教師要引入人性化的評價機制
新課標首次強調指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師“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語文課堂應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共生并存,和諧統一。教師作為閱讀結論、反饋的中介和評價者,所傳達出的信號必須是真誠的,負責任的,激勵的和向上的。假若一味死摳“參考答案”,恪守“標準結論”,而忽略或藐視個體閱讀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那結果誤人子弟是必然的了,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是“被動接受的容器”。珍視獨特性個體閱讀體驗,要重過程輕結論,重肯定輕否定,重發展輕靜止。
在實踐人性化的閱讀教學評價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把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交給那些被漠視的所謂“差”生去思考,去解答,讓他們一度被人為地埋沒了的才華有得以展現的機會。當他們的理解有可取之處時,要毫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給他們以積極的鼓勵。要摒棄教師評價的單一模式,主動地接納學生參與到閱讀評價中來,讓他們用眼睛去發現,借助思考去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薩特說:“學習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作為發展的人,也就意味著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從教育角度講,它意味著學生是在教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是在教師指導下成長起來的。所以,尊重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等于在教學過程中弱化教師的作用,教師還應當好“引導者”。教師必須提高對教學的元認知水平,講究教學策略,學會在充分鉆研教材的基礎上,依據文本和學生、發展的實際,重新整合教材,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與思維方法的優化相結合,創設平等對話的氛圍,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的聽說讀寫的活動,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教師行為的變化[M].首都師范大學,2003.
[2]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作者簡介:許仁培,男,1982年9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福建省石獅市石光華僑聯合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高考試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