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迪
“常規是指人們經常遵守的一般生活規則和行為規范,常規用于約束人的行為,培養人的行為習慣。”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常規“是指幼兒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和活動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是教師制訂幼兒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的內容、時間及其順序,并制訂一系列相應的行為規范,幼兒經常固定地執行,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幼兒園常規的意義在于:“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保持秩序,有利于教育活動的自然順利地展開;有利于幼兒建立安全感;培養幼兒的自律能力。”
一、營造寬松氛圍,讓幼兒成為參與的主體
1.讓幼兒參與常規的制訂
在常規教育中,有許多規則是要幼兒記住并執行的,讓幼兒執行規則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意識到自己是規則的受益者。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感到規則是他的內在需求而不是強加的,也更樂意接受、遵守。
2.讓幼兒作為評價的主體
對于常規的評價,在工作中我們發現,“教師的建設性的評價往往會讓幼兒有被批評的感覺,從而產生不良情緒。而同樣的評價如果由同伴來說時,幼兒卻有認同感。這說明評價的主體會影響評價效果。所以,我們應當注意讓幼兒作為評價的主體,教師作為鼓勵者、引導者,營造寬松氛圍,使幼兒產生積極的態度。”
二、創設適宜的環境,引發幼兒的行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教師要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對于一些必須遵守的強制規則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常常出現行為上的偏差,這時教師不能一味地批評,可以利用直觀形象的圖標幫助孩子認識理解規則。所謂圖標就是把一個個規則繪畫成一幅幅有趣的畫面,通過觀察、模仿、暗示等形式去刺激幼兒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抑制不良行為的萌發,促使在不斷的操作中形成自律。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區域活動時如果讓孩子們自由選擇,往往會出現爭搶角色的狀況,告狀聲此起彼伏。于是我組織小朋友一起商量游戲規則,并讓小朋友把這些規則繪畫成大家能看懂的標志張貼在各個區域內,如在每個活動區掛上胸牌標志,孩子們進去玩時就知道先掛上胸牌標志,如果胸牌標志沒有了,就會自覺地去別的活動區。在圖書區,孩子們商討設計了一個小嘴巴上豎著一手指的畫面,意思是看書時要保持安靜,不能影響干擾別人。所以,在常規教育的過程中,要相信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利用好我們周圍的環境,讓環境開口說話,幫助孩子遵守規則。
三、尊重幼兒,建立適合其年齡特征的常規教育
在每個幼兒面對相同的常規時,在規則遵守上每個幼兒需要的指導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在差異面前必須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要注重個別教育的作用,個別教育指導這種方式與孩子更親近,更尊重孩子的個性,更有助于將常規要求轉化為自身意愿的一部分。生活活動占據著幼兒一日活動的絕大部分,我們不應該把生活活動作為一項任務機械化地強加給幼兒,更多的則是應該體現幼兒的快樂生活,盡量考慮人性化。以就餐為例,我們從年齡差異、個體差異等方面體現了人性化的組織管理。對年齡大的孩子,我們尊重幼兒的合理選擇。可采用家庭式的圓桌用餐,每桌中間各放一小桶飯、菜、湯、一把小勺以及若干空碗,孩子們先后就座,誰先到誰就可以自己盛飯菜,隨時可以添加,有的幼兒面對不是很喜歡吃的小菜,允許少盛一點,在合理范圍內尊重孩子們的自主選擇。對年齡小的孩子,我們采用分散用餐的形式以滿足單獨受照顧的需要。年幼的寶寶,如托班新生,我們采用分散用餐點的方式,時間先后不一,比如起床后,先整理好的孩子先用餐,這個孩子用餐結束后,后來的孩子再繼續,正因為時間錯開了,孩子就能輪流受到成人單獨的照顧,這對年齡小的孩子來講是非常滿足的。
四、注重與家長配合,實現家園共育
常規教育的效果與家長的配合有很大關系。老師常常有這樣的抱怨,幼兒在園養成的習慣,過了一個假期又得重來。因此,幼兒園的常規教育還應延伸到家庭。在家里,家長就是老師。我們可以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系本、家訪、個別溝通等方式與家長互通信息,互相了解,達到步調一致,才能不讓我們的常規教育白費。
“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教師在幼兒園常規教育中不僅要培養幼兒逐步地認識、理解和正確掌握常規,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他們對生活及社會知識技能的掌握,增強行為的目的性、意識性,發展自律能力,學習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形成,還要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獨立、自制、專注、秩序、合作等一些終身受益的自主性品質在孩子身上的價值,使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