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淺談在化學教學中開展研究型的課外活動,深化化學學習在學習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課外活動;隱形鹽;健康飲食
在化學教學中,經(jīng)常開展研究型的課外活動,不僅在趣味性、實用性方面迎合學生的心理要求,而且還能沖破課堂、教科書的限制,在更廣闊的時空中,通過師生“教、學、做三合一”的活動,讓學生的眼、耳、手、口、腦等器官并用,培養(yǎng)他們的科研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實用意識,學到課本里學不到的知識,從而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研究型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研究型學習是對書本知識研究的延續(xù)與深化。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是研究型學習的基礎
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無處不在,我們應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經(jīng)過充分想象,用心去比較、分析、綜合、歸納、判斷所獲得的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加工,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興趣
提出問題是研究的內容,在問題提出后,必須致力于問題的研究。并非每個學生都能積極、自覺地投入研究,必須研究如何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需要強化學生的動機,強調解決問題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單純興趣向自覺研究轉化,在研究中一直保持極大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
三、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研究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型學習,由學生自主收集資料、研究實驗方案,通過實驗自主探討、自主學習,最終解決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四、分析得出結論,體現(xiàn)學生價值
讓學生明白所學知識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是枯燥無味的。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后會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探索。
在生活中食鹽有“百味之母”的美稱,且功勞卓著。但是若長期食用含有高濃度鹽的食品,不但可誘發(fā)心血管疾病,而且還可以引起胃炎、胃癌的發(fā)生。
本例通過食物中氯化鈉的含量測定,揭秘隱形鹽的真相,使得隱形的危害轉化為顯而易見的數(shù)量,研究生活中化學與健康的問題。
1.實驗原理
以K2CrO4作為指示劑,用AgNO3標準溶液進行滴定。由于Ag2CrO4的溶解度要比AgCl的溶解度大得多,因此滴定時首先析出的是白色的AgCl沉淀,AgCl定量沉淀后,稍微過量的Ag+即與CrO42-生成桔紅色Ag2CrO4沉淀,即達到滴定的終點。
反應式為:
Ag++Cl-=AgCl↓(白色)
2Ag++CrO42-=Ag2CrO4↓(桔紅色)
2.選定有代表性的實驗樣品
本實驗選定代表樣品為:味精、花生醬、醬油、榨菜、蘿卜干、甜面醬、切片面包、方便面、火腿、肉松、奶油葵花籽、棒棒糖。
3.分析步驟
樣品預處理:稱取約10 g試樣,精確至0.001 g,于100 mL燒杯中。用乙醇溶液將試樣轉移到100 mL容量瓶中,稀釋至刻度,振蕩15 min,用濾紙過濾,棄去最初濾液。
調節(jié)pH:
pH6.5~10.5的試液:取含25~50 mg氯化鈉的試液,于250 mL錐形瓶中。加50 mL水及1 mL5%鉻酸鉀溶液。以下按條操作,記錄消耗0.1mol/L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的體積數(shù)值。
pH小于6.5的試液:取含有25~50 mg氯化鈉的試液,于250 mL錐形瓶中。加50 mL水及0.2 mL1%酚酞乙醇溶液,用0.1%氫氧化鈉溶液滴定至微紅色。再加1 mL5%鉻酸鉀溶液,劇烈搖動時,用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滴定至紅黃色(保持1 min不褪色)。記錄消耗0.1mol/L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的體積數(shù)值。
空白試驗:用50 mL水代替試液。加1 mL 5%鉻酸鉀溶液,,劇烈振蕩時,用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滴定至紅黃色(保持1 min不褪色)。記錄消耗0.1 mol/L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的體積數(shù)值。
4.結果計算
NaCl的質量分數(shù)計算式為:
5.實驗結果統(tǒng)計:(100克食物中含鹽量統(tǒng)計)
6.分析結果,解決問題
(2)一份泡好的方便面大約含500 ml(約500 g)的湯,因此,每喝一份方便面的湯就相當于攝入了7.6 g食鹽,也遠超過每天正常攝入量。
(3)按所用的切片面包每袋重200 g計算,一個完整的面包含2.4 g食鹽,相當于每日正常攝入量的一半。
實驗結論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除了少吃鹽外,避免食物中的“隱形鹽”至關重要。
課外研究型學習活動的開展打破了課堂教學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界限,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還課堂教學以生活本色,使知識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經(jīng)驗融合在一起,進而激活、喚起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和信心,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與活動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的學習和工作能力。在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學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逐步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
學習化學就是要將化學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實踐中。生活世界是生動的,與生活世界緊密聯(lián)系,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參考資料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的價值,從而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增強其學習化學知識技能的信心與動力。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與之相關的知識,把化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在課外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反過來通過對生活問題的探究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果,形成了化學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使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家錦.高中化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初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
[3]石柏興.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3.
作者簡介:張秋菊,女,1970年7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就職于江蘇南京下關中等專業(yè)學校,研究方向:生活中的化學。
摘 要:淺談在化學教學中開展研究型的課外活動,深化化學學習在學習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課外活動;隱形鹽;健康飲食
在化學教學中,經(jīng)常開展研究型的課外活動,不僅在趣味性、實用性方面迎合學生的心理要求,而且還能沖破課堂、教科書的限制,在更廣闊的時空中,通過師生“教、學、做三合一”的活動,讓學生的眼、耳、手、口、腦等器官并用,培養(yǎng)他們的科研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實用意識,學到課本里學不到的知識,從而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研究型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研究型學習是對書本知識研究的延續(xù)與深化。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是研究型學習的基礎
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無處不在,我們應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經(jīng)過充分想象,用心去比較、分析、綜合、歸納、判斷所獲得的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加工,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興趣
提出問題是研究的內容,在問題提出后,必須致力于問題的研究。并非每個學生都能積極、自覺地投入研究,必須研究如何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需要強化學生的動機,強調解決問題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單純興趣向自覺研究轉化,在研究中一直保持極大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
三、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研究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型學習,由學生自主收集資料、研究實驗方案,通過實驗自主探討、自主學習,最終解決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四、分析得出結論,體現(xiàn)學生價值
讓學生明白所學知識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是枯燥無味的。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后會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探索。
在生活中食鹽有“百味之母”的美稱,且功勞卓著。但是若長期食用含有高濃度鹽的食品,不但可誘發(fā)心血管疾病,而且還可以引起胃炎、胃癌的發(fā)生。
本例通過食物中氯化鈉的含量測定,揭秘隱形鹽的真相,使得隱形的危害轉化為顯而易見的數(shù)量,研究生活中化學與健康的問題。
1.實驗原理
以K2CrO4作為指示劑,用AgNO3標準溶液進行滴定。由于Ag2CrO4的溶解度要比AgCl的溶解度大得多,因此滴定時首先析出的是白色的AgCl沉淀,AgCl定量沉淀后,稍微過量的Ag+即與CrO42-生成桔紅色Ag2CrO4沉淀,即達到滴定的終點。
反應式為:
Ag++Cl-=AgCl↓(白色)
2Ag++CrO42-=Ag2CrO4↓(桔紅色)
2.選定有代表性的實驗樣品
本實驗選定代表樣品為:味精、花生醬、醬油、榨菜、蘿卜干、甜面醬、切片面包、方便面、火腿、肉松、奶油葵花籽、棒棒糖。
3.分析步驟
樣品預處理:稱取約10 g試樣,精確至0.001 g,于100 mL燒杯中。用乙醇溶液將試樣轉移到100 mL容量瓶中,稀釋至刻度,振蕩15 min,用濾紙過濾,棄去最初濾液。
調節(jié)pH:
pH6.5~10.5的試液:取含25~50 mg氯化鈉的試液,于250 mL錐形瓶中。加50 mL水及1 mL5%鉻酸鉀溶液。以下按條操作,記錄消耗0.1mol/L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的體積數(shù)值。
pH小于6.5的試液:取含有25~50 mg氯化鈉的試液,于250 mL錐形瓶中。加50 mL水及0.2 mL1%酚酞乙醇溶液,用0.1%氫氧化鈉溶液滴定至微紅色。再加1 mL5%鉻酸鉀溶液,劇烈搖動時,用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滴定至紅黃色(保持1 min不褪色)。記錄消耗0.1mol/L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的體積數(shù)值。
空白試驗:用50 mL水代替試液。加1 mL 5%鉻酸鉀溶液,,劇烈振蕩時,用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滴定至紅黃色(保持1 min不褪色)。記錄消耗0.1 mol/L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的體積數(shù)值。
4.結果計算
NaCl的質量分數(shù)計算式為:
5.實驗結果統(tǒng)計:(100克食物中含鹽量統(tǒng)計)
6.分析結果,解決問題
(2)一份泡好的方便面大約含500 ml(約500 g)的湯,因此,每喝一份方便面的湯就相當于攝入了7.6 g食鹽,也遠超過每天正常攝入量。
(3)按所用的切片面包每袋重200 g計算,一個完整的面包含2.4 g食鹽,相當于每日正常攝入量的一半。
實驗結論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除了少吃鹽外,避免食物中的“隱形鹽”至關重要。
課外研究型學習活動的開展打破了課堂教學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界限,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還課堂教學以生活本色,使知識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經(jīng)驗融合在一起,進而激活、喚起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和信心,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與活動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的學習和工作能力。在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學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逐步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
學習化學就是要將化學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實踐中。生活世界是生動的,與生活世界緊密聯(lián)系,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參考資料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的價值,從而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增強其學習化學知識技能的信心與動力。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與之相關的知識,把化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在課外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反過來通過對生活問題的探究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果,形成了化學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使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家錦.高中化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初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
[3]石柏興.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3.
作者簡介:張秋菊,女,1970年7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就職于江蘇南京下關中等專業(yè)學校,研究方向:生活中的化學。
摘 要:淺談在化學教學中開展研究型的課外活動,深化化學學習在學習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課外活動;隱形鹽;健康飲食
在化學教學中,經(jīng)常開展研究型的課外活動,不僅在趣味性、實用性方面迎合學生的心理要求,而且還能沖破課堂、教科書的限制,在更廣闊的時空中,通過師生“教、學、做三合一”的活動,讓學生的眼、耳、手、口、腦等器官并用,培養(yǎng)他們的科研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實用意識,學到課本里學不到的知識,從而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研究型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研究型學習是對書本知識研究的延續(xù)與深化。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是研究型學習的基礎
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無處不在,我們應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經(jīng)過充分想象,用心去比較、分析、綜合、歸納、判斷所獲得的信息,然后對信息進行加工,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興趣
提出問題是研究的內容,在問題提出后,必須致力于問題的研究。并非每個學生都能積極、自覺地投入研究,必須研究如何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需要強化學生的動機,強調解決問題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單純興趣向自覺研究轉化,在研究中一直保持極大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
三、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研究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型學習,由學生自主收集資料、研究實驗方案,通過實驗自主探討、自主學習,最終解決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四、分析得出結論,體現(xiàn)學生價值
讓學生明白所學知識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是枯燥無味的。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后會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探索。
在生活中食鹽有“百味之母”的美稱,且功勞卓著。但是若長期食用含有高濃度鹽的食品,不但可誘發(fā)心血管疾病,而且還可以引起胃炎、胃癌的發(fā)生。
本例通過食物中氯化鈉的含量測定,揭秘隱形鹽的真相,使得隱形的危害轉化為顯而易見的數(shù)量,研究生活中化學與健康的問題。
1.實驗原理
以K2CrO4作為指示劑,用AgNO3標準溶液進行滴定。由于Ag2CrO4的溶解度要比AgCl的溶解度大得多,因此滴定時首先析出的是白色的AgCl沉淀,AgCl定量沉淀后,稍微過量的Ag+即與CrO42-生成桔紅色Ag2CrO4沉淀,即達到滴定的終點。
反應式為:
Ag++Cl-=AgCl↓(白色)
2Ag++CrO42-=Ag2CrO4↓(桔紅色)
2.選定有代表性的實驗樣品
本實驗選定代表樣品為:味精、花生醬、醬油、榨菜、蘿卜干、甜面醬、切片面包、方便面、火腿、肉松、奶油葵花籽、棒棒糖。
3.分析步驟
樣品預處理:稱取約10 g試樣,精確至0.001 g,于100 mL燒杯中。用乙醇溶液將試樣轉移到100 mL容量瓶中,稀釋至刻度,振蕩15 min,用濾紙過濾,棄去最初濾液。
調節(jié)pH:
pH6.5~10.5的試液:取含25~50 mg氯化鈉的試液,于250 mL錐形瓶中。加50 mL水及1 mL5%鉻酸鉀溶液。以下按條操作,記錄消耗0.1mol/L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的體積數(shù)值。
pH小于6.5的試液:取含有25~50 mg氯化鈉的試液,于250 mL錐形瓶中。加50 mL水及0.2 mL1%酚酞乙醇溶液,用0.1%氫氧化鈉溶液滴定至微紅色。再加1 mL5%鉻酸鉀溶液,劇烈搖動時,用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滴定至紅黃色(保持1 min不褪色)。記錄消耗0.1mol/L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的體積數(shù)值。
空白試驗:用50 mL水代替試液。加1 mL 5%鉻酸鉀溶液,,劇烈振蕩時,用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滴定至紅黃色(保持1 min不褪色)。記錄消耗0.1 mol/L硝酸銀標準滴定溶液的體積數(shù)值。
4.結果計算
NaCl的質量分數(shù)計算式為:
5.實驗結果統(tǒng)計:(100克食物中含鹽量統(tǒng)計)
6.分析結果,解決問題
(2)一份泡好的方便面大約含500 ml(約500 g)的湯,因此,每喝一份方便面的湯就相當于攝入了7.6 g食鹽,也遠超過每天正常攝入量。
(3)按所用的切片面包每袋重200 g計算,一個完整的面包含2.4 g食鹽,相當于每日正常攝入量的一半。
實驗結論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除了少吃鹽外,避免食物中的“隱形鹽”至關重要。
課外研究型學習活動的開展打破了課堂教學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界限,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還課堂教學以生活本色,使知識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經(jīng)驗融合在一起,進而激活、喚起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和信心,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與活動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的學習和工作能力。在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學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逐步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
學習化學就是要將化學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實踐中。生活世界是生動的,與生活世界緊密聯(lián)系,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參考資料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的價值,從而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增強其學習化學知識技能的信心與動力。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與之相關的知識,把化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在課外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反過來通過對生活問題的探究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果,形成了化學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使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家錦.高中化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初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
[3]石柏興.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3.
作者簡介:張秋菊,女,1970年7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就職于江蘇南京下關中等專業(yè)學校,研究方向:生活中的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