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
摘 要:閱讀教學是一種特殊的閱讀活動。隨著中學語文課程標準的不斷改變,原有的課程標準已不能滿足當今“教”與“學”的需要。對新課標下的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課程標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取決于課堂教學質量,而課堂教學一定程度上就是閱讀教學。因此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是衡量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基本標準,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認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需要教師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敏捷的思維、開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和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還要有一定的教學理論修養和先進的教學觀念。下面我針對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確定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目標
長期以來,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時,往往只考慮“知識和能力”這一層面的目標,其實這樣做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將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一句話,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發展是衡量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的基本標準。
在確定每節課的閱讀教學目標前,我們應對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全面的認識,以確保目標實施的有效性。我們應該做到:(1)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認清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是在閱讀教學的一體化的過程中實現的。(2)在實施的策略上,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突破口,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在閱讀中享受探究和創造的樂趣,使三維目標得以落實。(3)在評價方法上,要采用綜合評價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試分數上。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時,必須把閱讀訓練的內容放在課堂教學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二、重視多種形式的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講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其中“讀”的訓練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主要的內容,在有效的語文課堂里,朗讀應貫穿始終,要充分認識到“讀”的重要性。語文教學中的讀,是朗朗上口的讀,是有節奏的讀,在讀中生疑,在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想象,在朗讀中實現感情的升華。在教學中,還應重視默讀和速度,默讀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閱讀速度。加快速度可以節省時間,加快理解,增強識記,豐富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三、激發興趣,讓學生熱愛語文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我們已進入了終身學習的時代,語文將伴隨著人的一生,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千方百計地創設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悄然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根本轉變,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但我們大多數教師沒有承擔起靈魂導游者的責任,更多充當的是知識的灌輸者。因此我們應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擔當起引導學生靈魂的責任。
四、變“傳語”教學為“對話”教學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一種“受話”式教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似乎成了一種天經地義的程式。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關注的是可以轉化分數的諸多結論。在這種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是以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為目的的,“傳話”式的閱讀教學,在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關懷,扼殺了學生的個性,使閱讀教學走向了異化。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參與式教學?首先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氛圍。其次,師生共同走進文本。走進文本就是鉆研好教材,只有把教師吃透了,才有組織和引導的“底氣”。第三,抓生成性教學是進行有效對話教學的關鍵,閱讀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是教師在課前備課中能完全預見的。因此,在圍繞某一話題進行對話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學會傾聽,欣賞學生的“真情告白”,組織學生展開思維的碰撞,引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提高對話教學的質量。
總之,課堂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要轉變理念和角色,在新課標理念的要求下,用心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及時糾正偏差,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