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美鳳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育中既富有創造性,又極具挑戰性的一項工程。但當前,眾多教師面對學生“筆下羞澀”的現狀卻是一籌莫展。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教學實際,論述如何幫助學生尋找素材。
關鍵詞:立足生活;巧用教材;慧眼取舍;活水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作文教學應讓學生樂于動筆,樂于表達自己的意思。”南宋哲學家朱熹在《觀書有感》中曾經提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簡單的一句話卻引起了我的深思。是啊,水之清澈是因為不斷有活水的注入,而要寫出一篇清新脫俗的作文,同樣也要這樣一泓活水源。這活水源也就是作文中的寫作素材。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引領學生去尋找那作文的一泓清水源呢?個人淺談以下幾點。
一、立足生活,挖掘點滴
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流個不歇。”言下之意,“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瑣瑣碎碎的事情其實都是非常真實的寫作素材,現實生活與自己切身相關,學生參與到其中,對事情的來龍去脈較為了解,要談感受也容易得多,下筆時不至于叼著筆桿發愣。因此,我們的作文課應該盡可能地創設條件,把學生引向生活,幫助學生攫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校園生活、家庭生活,還有所參加的社會活動……這形形色色的活動其實就是作文最豐富的活水源了,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進這個活水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幫助學生鍛造攫取素材的火眼金睛。
比如寫一篇《偉大的媽媽》,每個人的媽媽都是不一樣的,學生作為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對媽媽的感受肯定也各不相同。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學生帶入生活,比如我曾經在課堂上播放關于媽媽一天工作內容的視頻給學生看,視頻中講述了一個媽媽早晨起來做早餐、送孩子上學、上班、接孩子回家、輔導孩子學習……看完視頻后布置學生回去也觀察一下媽媽一天的生活,建立一個時間與事項相對應的表格,對媽媽的生活做相應的記錄,作為第一手素材。通過有意識地生活觀察,從媽媽的生活中,也就是從具體的生活片段中提煉出最真實的寫作素材,這樣才能做到有感而發,有情可抒,有料可寫。
二、巧用教材,拓寬視角
“紙上得來終覺淺,緣知此事要躬行。”但受現實條件的限制,學生不可能事必躬親,因此除了從生活中攝取素材外,還要廣泛收集間接經驗,而我們所用的教材就包含著豐富的間接經驗。首先,教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涵蓋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故事。教學《推敲》一課時,可讓學生細細品讀賈島推敲詩句時的動作、神態、語言。如“他伸著左手,食指和中指張開,右手食指一會兒點向左手食指,一會兒點向中指”“過了一陣,又兩手掌立做‘推狀,然后彎起一只手食指做‘敲狀。”對這些非常生動的情節描寫的解讀,學生在寫作時便可以進行人物動作描寫的效仿。其次,教材中有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比如負荊請罪的廉頗、舍己救人的哈爾威船長,還有機智勇敢的海娃,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也可以作為寫作時的典型素材去指導學生如何捕捉文中刻畫人物的精彩畫面,引導對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的揣摩。總而言之,教材是除生活之外的一個豐富的素材寶庫,我們的作文課堂上應有目的地指導學生智取巧用,充實自己的素材庫。
三、去粗取精,慧眼取舍
“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當學生有了廣泛的積累之后,素材庫也就漸漸充實了起來。那么如何取舍素材呢?我認為好素材應該具備如下三點:
1.新穎性
好的素材必須與眾不同,推陳出新,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材料。否則人云亦云,怎么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呢?小作者要獨具慧眼,從紛繁復雜的素材中選出最具新意、,最有特色的材料文。
2.以小見大
所謂的“以小見大”就是選取一些看似普通、細小,但卻含義深刻的小事作為素材,達到以微見著的目的。巴爾扎克曾說過,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我們的作文課也要引導學生從小事、小物、小人物、小細節著筆,“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揭示出大主題的作文,達到“四兩撥千斤”的藝術效果。
3.切題
如果把一篇作文比作軍隊,主題就是將軍,素材就是士兵,士兵必須唯將軍之命是從。將軍與士兵是不可分離的,沒有一個主將,士兵就如同一盤散沙,沒有一個共同準則,而沒有士兵,將軍這個頭銜也就失去了意義。主題和素材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素材是文章反映的范圍,屬于文章的內容,是受主題支配,必須體現文章的主題,為主題服務。偏離主題的素材,如同不聽將命的士兵,散沙一般,沒有存在的意義。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文教學中如能夠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會學生如何尋找合情合理的素材,那學生在下筆時必定能文思泉涌,寫作時自然不用再使勁抓腮幫。讓我們把寫作的第一步放在鍛造學生攫取素材的火眼金睛,幫助學生尋找到作文的那一泓活水源,讓學生做一個有米之炊的巧婦,從而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愛上作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