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知、情、意、行的關系,注重它們之間的內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傳統美德;知;情;意;行
一、鉆研教學,深化傳美認識
傳統美德認識過程還是單純的說教就能奏效,必須調動學生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本身已初步具備了自學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所以我采用學生自覺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例如,《要學會尊重他人》一課教學,引入課題后,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思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情況下,提出學習本課應明確哪些問題,老師根據學生閱讀情況以及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歸納提煉后,作有針對性的講解:(1)什么是尊重他人?(2)為什么要尊重他人?(3)怎樣尊重他人?學生經過激烈討論達成共識,懂得尊重他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道德高尚的表現,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尊重他人能使他人工作學習、生活信心增強……學生的認識過程是通過自己層層探索、研討獲得知識,并由此而享受通過刻苦努力而獲得知識的樂趣。這樣的認識過程在內化中進行,形成自主意識,教師要恰當地運用外部因素不斷地促使學生內部因素的增長,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顯示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二、創設適宜情境,深化情感形成
情感是行為的調節器,它在促使從知到行的過程中起著巨大的調節作用。小學生處在道德情感的體驗為主的階段,情感的產生易受情境的影響。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創設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情境。如,《熱愛生命》一課,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試做一些事情,體驗一下盲人的困難,以利于知道明眼人的幸福而愛惜、利用好眼睛?!渡畹膹娬摺芬徽n,上學生想象一下生活重擔會給15歲的少年帶來的壓力,體會生活中的強者情感,以情境換起真情。學生紛紛談自己的感情、做法等等,激起感情的漣漪,在自行內化中促其情感的形成。
三、培養意志品質,內化意志導行
一個人具有堅強的意志,行為上就會出現表現出一種堅持精神,良好行為習慣才能得以保持。小學生處在意志不穩定、缺乏韌性的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意志品質的培養。我在《常春藤上最后一片葉子》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課文中人物與病魔作斗爭的意志,激發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正確的行為持之以恒需要堅強的意志,遇到的困難如何對待等感受,讓學生自己發自內心去思考,然后指導自己的行為,培養學生意志品質,并注重發現學生中先進典型,給予贊揚和鼓勵,讓學生在親自感受、體驗中培養意志品質,促進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實現并形成持久精神。學生在自學、自我教育過程中不斷地完善知、情、意,從而指導自己的行動。
作者簡介:張科研,男,1979年1月,本科,就職學校:吉林省公主嶺市育林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