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辰
由于世界經濟金融聯系日益密切,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會使危機發生國受到創傷,而且可能會使危機輸入國遭受更為嚴重的損失。該文首先將國際金融風險的傳遞渠道分為三種:金融傳遞渠道、貿易傳遞渠道和預期傳遞渠道。其次,指出信息在預期渠道金融風險傳遞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將這種信息分為:“真實信息”和“虛假信息",分別闡述其對金融危機傳遞以及市場參與者預期的影響。最后指出我國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的對策。
世界經濟發展迅速,各國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金融危機不再是單個國家的事。我國面臨金融業的全面開放,政府需要制定相應措施維持經濟穩定,抵御金融風險,并在爆發金融危機時,能將損失降到最小化。因此,本文就金融風險的國際傳遞與我國的對策進行探討,希望可以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添磚添瓦。
1國際金融風險傳遞渠道分析
金融傳遞渠道。通過影響其他國家資本流動或者網際凈資產,使危機在具有經濟聯系的國家之間傳遞,這稱為金融渠道傳遞。它是開放經濟條件下風險傳遞的重要內容。金融渠道傳遞根據劃分依據的不同分為不同類別。根據危機發生國與輸入國是否具有直接金融聯系,分為間接金融渠道傳遞和直接金融渠道傳遞;根據資本流動與實體經濟基礎是否相關,分為非生產性資本流動傳遞和生產性資木流動傳遞。
貿易傳遞渠道。一國發生金融危機,影響到與其有貿易聯系的國家的進出口企業,使其交易量發生變化,從而影響這些國家經濟,這就是貿易傳遞渠道。貿易傳遞渠道包括所有會影響貿易量變化的因素。
預期傳遞渠道。國際金融風險在國與國之間傳遞有很多途徑,包括國際投資、國際借貸以及國際投資資本等。研究市場參與者對經濟預期的變化對金融危機的影響是預期傳遞渠道的主要內容。
預期傳遞渠道的作用機理是當一國發生金融危機,投資者會對這個國家的一些基本經濟特征進行總結,同時主觀判斷強化具有類似特征的國家發生危機的可能性,最終導致危機人為地蔓延到具有類似特征的國家。投資者作出預期的依據是市場上的經濟現象。擬定將不利于投資者作出合理判斷的叫“虛假信息”,有助于投資者正確作出投資決策的叫“真實信息”。
例如,某國發生金融危機,投資者受“真實信息”的影響,對發生金融危機國家的特質進行總結,比如經常賬廣赤字嚴重;政府財政不平衡;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國內存在大量國際游資,入不敷出;都向國外銀行舉借大量短期外債等。將這些特質歸結為金融危機的原因,并對具有類似特質的國家提前收回投資甚至拒絕投資,造成金融危機人為傳遞。
由于缺乏透明、完全、對稱的信息市場,市場參與者無法獲得充分的信息,只好依據掌握的“真實信息”判斷分析,進而放棄投資,這有礙市場的健康發展。
2我國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的對策
金融危機會對一個國家造成嚴重沖擊,對一個主權國家而言,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十分重要,我國應該采取相應措施來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
建立國際金融危機晴雨表。金融危機的爆發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也就是說,金融危機是可以提前預測的。一些經濟指標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會發生明顯異常。通過關注其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對預防或阻止國際金融危機的傳遞,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有幫助。
用來作為國際金融危機晴雨表的指標豐要有:
銀行等金融業中不良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達到50%隨時都可能爆發金融危機,該指標數值與說明該國經濟泡沫嚴重程度正相關;外援融資/總融資。該比值反映了該國的金融風險。5%以下較合適;外債占經常賬廣的比重。該指標小于l則安全;名義匯率和名義利率。該指標偏低,會發生投資過熱,嚴重時會引發泡沫經濟,若該指標的數值偏高,大量外資進入本圍市場,如果本國經濟稍有惡化,可能引起大量外資撤離,對本國經濟造成嚴重的沖擊。該指標上下波動20%是安全的。
以上只是指標的一小部分,為了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金融危機,最大程度降低其對經濟的破壞程度,我們應該對更多的指標進行發掘。
加強金融機構的內外部監管,完善金融改革和創新。政府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外部監督和審計檢查工作,對外匯市場進行嚴格的管理,嚴厲打擊理金融機構違法違規現象,對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操作過程中絕不姑息縱容,嚴格依法辦理。完善金融機構的要建立起內外部監管體系促進其健康良性發展。
完善法人,自負盈虧,依法經營,改革金融企業,減少政府干預,完善內部監督檢查機制;嚴格控制貸款制度。市場集中度是指銀行等金融企業的大部分貸款集中在少數企業中,如果企業經營困難金融危機很可能發生。因此,降低市場集中度,嚴格控制貸款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完善金融市場。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鼓勵金融企業公平競爭,政府不干預金融企業的經營決策,主要發揮外部監管作用。
國家應該鼓勵金融創新,從而給金融行業注入新活力,推動金融企業應對市場競爭、不斷向前發展。金融創新時不能盲目追求金融衍生產品的數量,而不顧質量,要把握好穩步推進的原則。
確保銀行資產安全。銀行資產的安全,影響到國家金融市場的穩定。當發生金融危機時,該國的金融系統首當其沖。銀行要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護,保障銀行資產的安全性,以抵御金融危機的國際傳遞。
政府和有關部門盡快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降低目前國內金融體系對銀行業的依賴,減少龐大的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實現國內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
我們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來對不良貸款進行處理:
對銀行的各種服務設備進行改造和更新;支持和鼓勵上市銀行吸收國內和外資股的數量,以充實銀行資本;由公安機關協助配合,收回不良貸款,最大程度的減少銀行資金損失;適當的稅收減免,加強金融支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優惠。
嚴格控制信貸規模,防止產生泡沫經濟。中國的經濟運行存在很多挑戰和閑難,比如企業效益低下、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等。與此同時,進入我國的國際投機資本,集中流向證券和房地產市場,銀行的信貸資金也通過多種方式進入其中,從而造成我國股市和房市過熱。
目前我國金融行業正在形成泡沫,有以下表現:
公司的投資管理紀律過于松散;目標價缺乏盈利預期不加修正的調升;人們對未來流動性的信心是否堅定難以估量;公司的大規模融資;行業輪流上漲缺乏基術面的支持。
央行自2007年以來不斷準備金率提高存款,對經濟過熱現象進行抑制。然而,目前我國利率偏低,企業投資欲望強烈,商業銀行小幅提高貸款利率無法制止企業的投資欲望,房地產等企業通過調高房價來吸收增加的貸款成本,通貨膨脹的壓力還是很大,經濟過熱也沒有得到抑制。因此,國家要加強對信貸規模的控制,降溫房地產市場,向其它經濟偏冷領域投放信貸,以此推動各行業平衡健康發展。
世界經濟金融聯系日益密切,一旦爆發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不可預計。國際金融風險傳遞渠道包括金融傳遞渠道貿易傳遞渠道和預期傳遞渠道。由于完全、透明、對稱的信息市場的缺失,市場參與者很難得到清晰明確的市場信息,只好依據自身掌握的“真實信息”做出投資選擇,嚴重影響了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國結合自身實際,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如建立國際金融危機晴雨表、加強金融機構的內外部監管、處理不良貸款以及嚴格控制信貸規模等。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