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梅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金融業也日漸繁榮。目前我國改革開放正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經濟發展需要各類金融機構的支持,在次貸危機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率,摸索到一種適合我國金融的監管模式體制,已經逐漸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
眾多的金融創新,催生了相當多的混業經營大型企業,并且促進了金融業的繁榮。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次貸危機產生的金融泡沫并未完全清除,我們要通過學習國內外金融業監管模式的成功經驗和層次分析法,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尋找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適合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
1 研究背景
縱觀歷史,每次金融危機都會對全球金融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從積極的角度說,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改革和創新,但不可否認的是金融危機對全球的經濟的發展有著摧毀性的殺傷力。就最近的金融危機——2007年的次貸危機而言,這場金融動蕩不僅很快席卷整個美國,而且迅速波及到全球各個國家,盡管各國努力尋找并彌補金融體制的漏洞,向金融市場投入大量資金試圖力挽狂瀾,但遺憾的是至今仍有國家尚未完全走出這場金融危機,其嚴重程度可見一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國際債務危機到九十年代的歐洲貨幣體系危機、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這些都使國際金融業陷入此起彼伏的浪潮,向世人揭示出金融業的巨大風險和政府的監管漏洞。在這次次貸危機中,由于我國的金融業開放程度不足,再加上我國匯率制度并不是完全開放的,所以,相對于其他國家我國只遭受了外匯儲備貶值以及政府對證券市場的非常規的調整,但是銀行業還處于一個良好的營業狀態,并沒有在這次危機中造成太大的影響。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混業經營金融機構由具有較好的協同效應、規模經濟和風險分散的優點,在金融行業中規模發展越來越大。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使得保險業、銀行業等的的界限逐漸模糊,地產與金融相關的行業資產衍生出債券工具在市場上流通,所以金融業內的混業經營日益成為主流。正是因為金融行業朝著不同領域、海外國家的擴張,并且金融也創新不斷,因此,政府機構對整個行業的監管就會產生滯后的現象,監管的力度也會被削弱,更放大了金融系統的風險和影響范圍。這次次貸危機的發生就驗證了不加理性監管的金融創新給經濟發展造成的破壞效應。
正是由于一次次災難性的金融危機,各國被迫對已有的金融管理制度做出改革。例如,英國已經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綜合性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服務管理局,用以對各方面的金融活動進行監管。這是規范金融業的必經之路。當金融危機發生,才能發現現有的監管制度下被隱藏的漏洞,因此建立健全的、符合監管體系和市場需求的監管體系才更有利于整個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
2金融危機下我國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金融監管的歷史比較短。在金融監管的組織結構還不完善,法律法規和方法手段不健全,技術條件限制以及金融市場環境的差異等的客觀情況下,我國金融監管還存在諸多問題。
金融系統性風險防御能力弱。無法消除的風險,只能通過有效地管理方式分散的風險稱之為系統性風險。匯率風險、利率風險、債券和股票市場風險是金融行業的主要系統風險。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時,由于人們對經濟未來的擔憂,金融環境也會變得更加危險,資本流動性降低,投資風險增大,因而整體金融系統性風險就會增加。而政府機構的監督的職責就是采取及時發現和采取適當的措施使金融系統性風險消化在本國內金融體系內,并低于市場風險爆發的臨界值。世界各國分別采取不同的金融監管體制和金融政策,我國采取的是管制匯率開放和的不自由利率政策,采取這些政策有利于對金融系統的管制和控制,同時,國家也就承擔了整體的金融系統的風險。在國家可承受的金融系統性風險里,市場的表現是繁榮發展的,可是在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大量的國際金融資本對本國的金融市場產生的沖擊是國家難以消化的,還是應當將金融風險分散到市場才能使得金融業安全許多。在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時代,國家宏觀調控的方式和領域越來越少,國家能承擔的系統性風險越來越少,這也就必然要求政府特別是金融監管機構參與改革,以便使金融系統性風險合理分布,否則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
金融監管部門之間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由于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大部分是一行三會的結構,這樣的結構設計也就造成了部門之間不可共用彼此的信息資源。而信息不能共享會導致重復監管、監管真空、監管滯后等存在的問題。在現行的一行三會的組織監管的結構下,不同的監管組織帶來的信息共享的成本和信息來源問題是不同的。不同的監管部門只負責監督一類的金融機構,但如果想要更好的獲得全面的信息資源,只有綜合比較各個組織機構提供的信息,才能真實反映出整體經濟社會的情況,但是,整合不同部門的信息資源的成本很高。同時,各監督部門在采集信息時溝通不足,在混應金融企業存在的情況下,造成部分數據重復采集等現象出現,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現象無疑浪費了信息采集的資金。當下,金融危機的陰霾尚未散去,對金融機構特別是混營性金融機構的監督檢查已成為一種必須,但是由于各個部門收集的信息都是片面的,無法起到對金融行業有效地監督。如果我國長期缺乏這樣的信息共享機制,從政府到群眾都無法得到充足有效的信息,勢必會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3針對我國金融業監管體制改革的建議
目前,我國金融行業的首要問題是金融創新不足,這就需要政府實施適度的監管力度和政策,鼓勵金融創新,促進金融深化改革。
首先,從成本角度來說,如果想對龐大的金融體系稍作改變以達到有效地監管作用,無論是執行成本等現實監督需要的耗費成本,還是改革所產生的沉沒成本等結果都是巨大的。如果想進一步健全監管制度,就要立足于目前的制度,擴大監管的覆蓋面,構建統一高效的金融監管模式。
其次,從風險的角度來說,完善一個國家的金融監管體制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引發社會動蕩。筆者認為,至少在近一段期間,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穩定才是金融監管的首要目的。在金融危機尚未完全過去的今天,政府機關更應注重保持金融業的穩定。監管雖然無法完全消除風險,但是它可以適當的分散風險,將風險系數降低到市場和國家能承受的范圍內。
再次,從全球化的角度來說,金融危機既產生于全球化的進程,又通過全球化影響著世界金融。全球化將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緊緊聯系在一起,一個國家發生了金融危機會通過各種連鎖反應波及到其他國家,任何國家都會受到影響。這種沖擊和影響不是單獨一個國家能夠抵御的,作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一份子,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的金融資源,維護好自身區域金融穩定。
總之,如何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這是一個亟待解決且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解決該問題不僅有助于加強我國金融業的穩定和安全,還可以順利完成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戰略。所以,在金融危機下研究中國金融監管具有很重要的實際意義。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了解到,第一,在金融危機頻發的時代,我國現有的分業監管的模式顯然不太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金融情形。并且缺乏金融創新,難以突破管制的局限性,難以維護金融業的穩定和發展。不論是現實中的分析和理論上運用博弈論的分析,該模式都已經有改革的必要;第二,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應當是分階段,分步驟,循序漸進的組建信息資源可以共享,部門合理協作,有統籌,有具體的監管模式,減少金融監管的空檔區,降低監管部門的監管消耗成本,并對我國的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方向提出可行的建議。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