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非
長期以來,融資難的問題困擾著中小企業的諸多管理者。近些年來,很多專家學者均相繼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及研究。從總體上來看,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是經濟與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該文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現實意義,從信用鏈的角度出發,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進行了簡要分析,并為其脫困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融資難的問題對中小企業的正常運營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為了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相關學者近年來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解決策略及建議。實踐表明,信用鏈的優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因而政府應對中小企業提供政策上的扶持,盡快幫助中小企業擺脫困境,從而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便利條件。
1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現實意義
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提供就業機會。資料顯示,我國目前中小型企業的登記數目達到了企業總數的99%,因此,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會大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中小型企業在提供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大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少,進而轉向資本的利用。但是中小型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迫切,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穩定社會就業的作用。
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激活市場競爭,增進市場效率離不開中小企業。中小型企業提供了競爭十足的市場,它們并非像大型企業擁有壟斷價格的力量,只能被迫接受市場的價格。資源的配置要依據市場競爭的情況。所以,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能夠促進經濟的不斷增長。
有利于技術的更新和進步。眾所周知,技術的進步離不開中小企業的推動。中小型企業在技術的更新及進步方面均具備著自身的優勢。究其原因可知,企業的領導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做出相應的經營決策,對資源予以合理配置。而且中小型企業的管理十分松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工作人員的創造性。中小型企業與大企業的創新內容和重點通常不盡相同,這便為中小型企業創新工作的順利開展贏得機會,有利于實現技術的更新與進步。
2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中小企業融資難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筆者從信用鏈的角度出發,對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且闡述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中小企業融資風險大、收益低。相當多的中小企業均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企業內部難以形成凝聚力,而且產品種類單一,設備落后,風險抵御能力較差,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極易受到市場的影響而倒閉,為銀行與投資者帶來了諸多隱患及風險。調查研究表明,同一期間內,小型企業的貸款次數是大型企業的5倍,但貸款數目還不到大型企業的5%。以上充分表明,中小型企業的貸款具有數額小、頻率高的特點。中小企業中的尤為突出問題為信息不透明。銀行和投資者很難獲得中小企業的真實信息,造成了中小企業的貸款困境。銀行和投資者通過對企業信息調查,得知銀行的經營管理成本。面對風險成本較高的中小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不熱衷對中小企業進行投資。
中小企業信用意識不強。造成中小企業的信用意識不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大,稅收不合理。很多中小企業是民營企業,因而需要交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兩種稅。其次,財務人員素質不高,賬目管理混亂,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產生了影響,也造成中小企業信用意識不強,逃避銀行債務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因為我國的相關法律政策還不到位,企業的違法行為得不到相應的懲罰,法律執行力度不夠。
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與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不匹配。金融機構是以資金為產品的產業。貨幣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要以謹慎為基本原則,但是謹慎原則不利于中小企業的融資,無形中造成企業不能抓住現有的發展機會。目前我國的融資審批程序很復雜,貸款流程往往是針對大型企業制定的,對中小型企業還不適用,難以滿足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中小型的融資風險很高,但是在風險補償機制中沒有按照企業的規模對風險進行劃分,因此,金融機構時常面臨風險撥備覆蓋率不足的問題。雖然近幾年,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升,但仍與其貸款成本和風險損失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銀行機構對中小企貸款的積極性。
現代金融體系不適合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規模效應是現代金融中介的優勢所在。規模效應可以節約交易成本。規模效應在中小企業中難以發揮作用。中小型企業在信息傳遞方面有一定障礙。標準化的金融產品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而且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市場定位不明確,許多金融結構將重點放在大企業上,導致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數額下降。
資本市場體系不完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受阻。中小企業自身的經營規模不大,管理工作不到位,往往很難從資本市場上獲得充足的資金。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未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條件,甚至使中小企業的融資受到阻礙。民間融資的條件很多。而且,由于市場制度不完善,僅依靠關系建立起與金融機構的關系,難以建立起真正的社會信用關系,從而限制了民間融資對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幫助。
3 中小企業擺脫融資困境的對策
提升企業的信用意識。中小企業要規范自己的經營管理,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加強自身的建設,提升信用意識。成立專門的融資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指明方向,幫助中小企業順利獲得貸款,定期對企業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工作。盡量減輕中小企業的繳稅負擔,對中小型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國家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技術上的支持。加大企業員工信用意識培養工作,創建企業信用環境。可以聯合各個金融機構為企業建立起信用檔案,收集企業的貸款記錄、信用記錄。對信用記錄不好的企業,采用社會輿論的力量予以懲處,應當發揮出實質性的效果,使企業切實明確信用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自身企業的信用制度。
結合中小企業的特點,改善金融業的經營管理。結合中小企業的融資特點,建立起高效的貸款流程。盡量簡化貸款流程,提高中小企業貸款的效率。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機構,但其經營是以資金的安全為前提的。建立起風險補償機制。中小型企業穩定性差、風險大,與其建立起信貸關系的銀行和投資者就要對市場風險進行承擔。所以,應當對風險予以準確衡量,提高銀行貸款風險撥備率,增強銀行的風險承擔能力。
建立起專門的融資體系,優化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要加大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數額,對其提供重點扶持,政府部門提供資金上的支持,為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打通渠道,滿足其資金需求。建立起專門服務于中小型企業的城市商業銀行。可以采用金融租賃進行融資。租賃物品的使用權和所有權是相分離的,以此減輕中小型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給自身帶來的壓力,通過融物實現融資的新方法。中小型企業根據自己的發展需求形成民間融資,其有助于克服中小企業自身的缺點。因現有的法律對發展民間融資尚且不利,這便需要完善相應的法律,取消不利于民間融資發展的部分規定。
總而言之,融資難給中小型企業帶來了諸多困擾,所以,我們應當從國內外中小企業融資脫困的成功案例中總結出經驗,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要從優化信用鏈的角度著手,使其符合社會市場的發展規律。在日后的工作中,應當從我國融資難的實際出發,優化信用鏈,從而幫助中小型企業真正走出融資的困境。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