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平
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尚且處于不成熟階段,普遍存在著諸多問題,特別是現存的金融體制與農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此類不適應主要體現在農村金融市場供求的不均衡方面。該文就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現狀,對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上存在著的供需不均衡性進行
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如何解決這種非均衡性狀態的對策建議。
1 農村金融市場的供求現狀分析
1.1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現狀分析
信貸資金供給主體減少,功能弱化。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金融體制與農村經濟的不適應體現的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由于農村信貸的質量及利潤空間有限,再加上金融機構的市場定位的不同,大量的非農性質的金融機構逐步退出農村市場。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上現存的供給主體為中國農業銀行以及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銀行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國有商業銀行,隨著市場的變化其定位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中國農業銀行在不斷的創新發展過程中,也在逐步的朝利潤空間較大的城市進軍,使得本就力量單薄的農村金融供給機構變得更加緊張。而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長期以來農村金融供給的主力機構,對新農村建設及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由于農村信用合作社在風險控制體系、經營管理以及相關的扶植政策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缺陷。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基礎支持,農村信用社在多年的經營中,產生了大量的不良貸款,導致其虧損尤為嚴重,以致其在支持農村信貸方面難以有更大的突破及作為。
農村資金大量外流,信貸供給量縮小。隨著農村金融供給機構的數量的縮減,僅存的為數不多的金融機構如農業銀行也將在農村開展業務的重點變成了儲蓄業務。而且,大量的農村儲戶的資金并沒有被用到農村的經濟發展上,而是流向城市及大規模優質的融資機構,導致農村金融市場上的信貸資金供給量嚴重減少。資金的不斷外流,使得農村現有的一些中小企業及個體的融資能力急劇下降,發展受到了顯著影響,進而使得農村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盡管農村信用社充當著支農信貸的主力,但是其自身的體制還未發展成熟,即便近幾年得到了中國人民銀行提供的支持農村發展的支農再貸款,但由于自身的資金能力十分有限,加之再貸款額度的限制,農村信用社能夠提供的信貸量變得尤為薄弱。
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緩慢,金融產品種類單一。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速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體現在金融產品的創新性上。而這一點,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體現的更為明顯。目前,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流通的金融工具主要為銀行的存單,其他金融產品如耐消耗品貸款,旅游貸款,保險、證券相關的理財產品等金融工具基本沒有。上述問題均導致農村金融發展速度的減緩,而金融產品種類的極度缺少更使得農村金融資金供給量的降低。
1.2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現狀分析
資金需求量日益增多。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較為快速的發展。依據戈德理論,至今的需求量與經濟發展總量成正比,對于欠發達國家二者之間的比例大約為0.8,而我國早在2002年便已達到1.81,因而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腳步,農村金融市場上對資金的需求將會急劇的上升。
資金需求主體呈現多元化。在廣袤的農村,普通農戶,非農個體經濟,私企等是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資金需求群體。其中農民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種植型農民和租賃型農民 小農戶和大農場主。由于大多數農民屬于種植型農戶,對于這一類人來講,存款儲蓄是大多人的金融需求;而生產規模較大的農戶來講,則存在對短期的農業生產貸款需求以及農業生產保險需求。從事出租土地的農民因為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主要需要是存款和非農業企業貸款需求。所以,由于農村住戶所從事的經營的項目各不相同,導致農村金融市場上資金的需求主體呈現出結構上的復雜性和多元化。
需求主體對金融產品需求的多樣化。由于農村金融市場上資金需求的主體的多元化分布,使得不同人群對金融服務及金融產品的需求也同樣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單一的金融產品已經無法切實滿足廣大資金需求的要求。而且現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流通的金融產品主要是存單以及可投資保值的理財服務、證券,保險業基本上還未進入農村市場。這些不匹配,使得很多需求主體無法找到理想的融資渠道。
2 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非均衡性分析
從全局來看,農村金融市場上存在嚴重的資金供需不平衡,無論是在資金的供給總量與巨大的需求量上,還是金融工具供給上與實際市場的多元化需求上,都存在著嚴重的不匹配。此類不匹配問題,在長期的作用上使得農村金融市場在供需上呈現出一種不平衡態勢。而這種不平衡的狀態,給農村金融市場帶來的直接影響為:首先,長時間的供不應求使得貸款利率升高,還款壓力變大;其次,由于貸款條件變得越來越苛刻,成本的不斷升高,很多資金需求者開始將融資方向轉向非正規機構,由此滋生了一系列不合規的民間貸款出現,擾亂了農村金融發展的秩序。
3農村金融市場非均衡性產生原因的分析
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錯位。目前,在農村金融市場上主要的資金需求者是農民,而農民們對貸款的需求原因主要是為了生活及緩解種植田地時的高成本壓力,需要的是短期的金融貸款,而且數目并非很大。其次,農村金融市場的另一位資金需求者則是非農戶的農業企業,而且這類需求者往往需求的資金量要遠遠大于普通農戶的需求量。同時,這類企業中的龍頭企業,早已被銀行重點關注,并為之提供了優越的服務。但卻對于同是從事非農的新興私企,銀行卻把它們拒之門外,使得許多有潛質的新創企業難以籌措到資金。
農業產業的準公共產品特征。無論何時,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講農業產業無疑是一個低利潤的行業。但是,作為國民經濟基礎,農業經濟自然具有“準公共產品”特征。然而,目前的農村金融環境和金融體制仍然未發現這一特性,仍然以農產品產業看做“私人產品”的觀點來解決“準公共產品”問題,其效果可想而知。
現行政策的影響。為了支持新城市的建設,許多農村金融市場上的主力機構均將大量的資金集中投放到了城市中去,導致農村金融市場資金的大量外流,卻很少有回流的機會。這些主要是由于政策對城市的建設的偏向,使得農村金融市場本就處于非均衡的狀態變得更加嚴重。
4如何均衡農村金融市場的建議
加強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財政性支持。在長期以來,人們均忽視了農業產業的準公共產品特征,同時也就忽略了其財政的功能性??梢酝ㄟ^加強財政政策的支持,讓農民真正的做到手里有錢,這才是解決農村金融市場資金供給不足的關鍵所在。
改造農村金融機構,強化金融機構的功能性。對于一直以來對農村經濟發展貢獻最大的農村信用合作社,應明確產權問題,加強信用風險控制,健全并完善經營管理體制,以便于降低其不良貸款率,降低損失,使農村信用合作社能夠更好的發揮其作用。要調整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為資金的需求者提供更多的金融產品,并出臺一些鼓勵性建議,刺激外流資金的回流。
增加農村金融新的供給主體,規范民間信貸。農村金融市場現在由于正規金融機構的減少,借貸門檻越來越高,很多人開始尋求民間借貸。為了規范這些行為,應增加正規的資金供給機構,這樣在行業競爭的壓力下,資金量會顯著增加,農村金融市場借貸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由此減少民間不合規操作的現象,并使農村金融市場的不均衡性得到有效緩解。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