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云
2012年美國經濟部發表的《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一報告,該報告使用了美國專利商標局的數據以界定那些最密集地利用了專利、商標、版權所提供的保護的產業。該報告使用標準的統計方法來界定美國的哪些產業是專利密集型的、商標密集型的和版權密集型的,然后把它們統稱為“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通過使用從美國政府各個部門收集而來的數據,本報告考查了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重要發展趨勢和經濟特點,以及他們對美國經濟的重大貢獻。本報告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該文據此對于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期的江蘇進行了指標對接,對江蘇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和企業的界定進行了一定探討。
一、 美國專利商標局對于知識產權密集型產的定義
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及發明專利(除非另有說明以下簡稱“專利”)幫助權利人保護發明和創新過程的權益。由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授予的專利使其擁有者可以“使用法律手段在全美境內阻止他人制造、使用、兜售或直接銷售該發明,同時也可阻止該發明在進口到美國的貨物上的應用。”美國的專利可以頒發給包括個人、公司、大學、其它組織,或任何國家的政府分支部門在內的發明人,這些發明人可以轉讓其專利所有權。依靠2004至2008財年的基于NAICS的專利數據來界定專利密集型產業。由于一個專利可以被應用到不止一個技術領域,它可能與多個產業發生聯系。由于在植物新品種或外觀設計上沒有類似NAICS的索引,我們的分析只涉及專利(譯者注:包括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這種做法將專利分析嚴格的限制在制造業當中,因為索引系統只與制造業的專利相關聯。服務業在生產過程中也依靠專利技術,但這些行業沒有被我們所采用的NAICS索引體系所囊括。我們設計了一個產業的專利指標“專利密度”,其定義為:五年內根據NAICS分類的專利總數與該產業平均就業數的比例。因為就業是衡量產業規模的指標,將專利數除以就業數這種方法可以使專利創造活動與產業規模之間的關系有標準可循。這種方法有助于將所有產業放在平等的平臺上,由此,專利最密集的產業不是擁有最多專利的產業,而是那些每單位職務擁有專利數最多的產業。
該報告在NAICS產業分類的最廣泛層級上進行的,其結果包括四位數產業,一些單獨的三位數產業以及三位或四位數組合的產業。
商標。每一個注冊商標都可以說明此商品或服務的種類,這些被保護的標記被用于商業當中。基于行政上的便利,美國專利商標局將商品和服務商標進行分類,注冊商標申請人必須根據分類提供各類別的單獨描述并單獨繳納申請和維持費用。這使得從事商標注冊數據的工作不同于從事專利數據的工作。
采用認定商標密集型產業的方法與分析專利時的方法類似但有所不同。在專利分析中,每個專利僅計數一次;在商標的計算中,每個標志在它所屬的每個類別中計數一次,由此商標可能不止一次被計數。由于不容易確定哪些商標的登記類別更為重要,使用目前最可行的方式——基于收費系統的實際情況。由于每個商標登記類別都規定了繳納給美國專利商標局固定申請費,商標登記的類別越多,向美國專利商標局繳納費用的次數也越多。運用繳費次數的方法是一種有效的基于知識產權密度的措施,此方法也是研究商標和專利一直遵循的方法。此外,為了做一個敏感度測試,我們發現用不同方法計數專利和商標,比如采用專利總數統計法,結果類似。
由于注冊商標是按類別劃分而不是按產業劃分,所以美國專利商標局NAICS索引中沒有相匹配的數據。由于這種方法的局限性,不存在一種簡單的方式將注冊商標按產業列表,也無法按產業來衡量商標密度。由于衡量商標的使用是一門新科學,我們選擇了全面囊括的方式,制定了一個三管齊下的辦法來確定商標密集型產業。
USPTO使用了三個相關但不同的方法,采用在美國專利商標局有注冊商標的公司的不同樣本。第一種方法最接近用以界定專利密集型產業的方法。從一套完整的注冊商標數據開始,通過上市公司的名字將它們與一個單獨的數據庫相匹配,數據庫中包含該公司所屬基礎產業和員工人數。這些數據使我們能夠以產業及與其相匹配的公司計算出商標密度。第二種方法,先列出由美國專利商標局提供的商標注冊數前50的公司(其中,與第一種方法不同,包括上市和私營公司),然后再列出反復出現的產業。為了彌補前兩個方法忽視了規模小、成立時間短的公司的缺陷,第三種方法重點放在從2004至2008財年全美公司注冊商標的完整數據庫中隨機抽取的樣本上。
版權。美國界定版權密集型產業的方法大量借鑒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在《版權產業對經濟貢獻調查指南》中的定義。Stephen Siwek在名為《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產業》的一系列報告中用這些定義來解釋美國經濟。這些前人的研究構成我們的分析基礎,然而,關于版權密集型產業的定義,我們使用了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更為狹窄的定義,重點放在了產生版權作品的產業和排除了多個與發行版權作品相關的產業。這種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指南的偏差是必要的,以保持本報告專利密集型與商標密集型指標的內在一致性。
二、美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對于經濟的貢獻
就業。2010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一共提供了2710萬個就業機會,占到了美國經濟當中全部就業機會的18.8%。該定義中的工作機會不僅包括領工資的工作,而且還包括自由職業者和無酬家庭工作者(注:為家中事業每周工作15小時以上,但無薪酬)。這種勞動市場分析經常忽略自由職業者,他們是版權密集型產業當中工作人員的重要來源,而且也是商標密集型產業的工作人員來源。
教育程度。在充滿競爭的勞動市場里,工資與員工的生產效率緊密相關,教育程度通常用來衡量員工技能和預期生產效率。因此,可以預料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里的從業人員具有相對高的教育程度。數據顯示,2010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里年齡在25歲及以上的員工當中有42.4%的人擁有學士或更高的學歷,而私營的非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這一比例是34.2%。版權密集型產業的員工是這三種密集型產業當中擁有高學歷人數最多的,有61.2%的人取得了學士及更高的學位,只有不到1.7%的人沒有取得中學學歷。專利密集型產業和商標密集型產業中從業人員至少擁有學士學位的人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分別為38.7%和38.8%。
外貿。盡管從貿易統計數據中看不出進出口當中有關知識產權的內容,但是美國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是美國貿易的一個主要部分。2010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商品出口總額是7750億美元,占到了美國商品出口總額的60.7%,同時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商品進口額為13360億美元,占到了美國商品進口總額的69.9%。2000年到2010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出口增加了52.6%,同時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進口增加了61.6%。
2010年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的出口商品幾乎99%來自制造業,其余來自石油和天然氣開采以及軟件印刷。半導體和電子零部件的出口領先其它產業,價值640億美元,占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商品出口的8.3%(見圖9)。接下來較大的出口類別依次是基礎化工產品生產(584億美元)、汽車制造(524億美元)、藥品生產(494億美元)和計算機及周邊設備(441億美元)。
三、對江蘇省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啟示
江蘇省經濟發展中需要注重制造業向自主知識產權密集型轉化,而在轉型升級中,確定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找準方向可以集中發揮優勢。在建立該體系中,美國在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界定方面做出的探索值得借鑒。
(作者單位:南京專利代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