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奎+夏杰
一個商人舉著火把在山里行走,不幸遭遇了土匪的劫持。商人拼命逃跑,土匪窮追不舍。情急之下,商人逃進了一個山洞,被土匪趕上。土匪搶走了商人身上所有的財物,還奪去了商人手中的火把。土匪持著火把在錯綜復雜的洞穴里轉來轉去,但一直沒找到出口,最后力竭而死。商人連滾帶爬地在黑暗中摸索,跌得鼻青臉腫,卻憑著眼睛在黑暗中的敏感,發現了洞口那一絲亮光,最終走出了山洞。有火把的土匪葬身于黑暗,沒有火把的商人憑借著眼睛擺脫了困境。為什么呢?因為火把只能照亮周圍小范圍的區域,卻也給人的眼睛向更大范圍的探索制造了“黑障”,火把給人照明的同時又把人變成了瞎子;相反,失去了火把,越是黑暗的環境也越能給人提供發現光亮的條件,這正如詩人顧城的那句著名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可以看作是一次“進洞探寶”活動。在這項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就猶如“火把”與“眼睛”之間的辯證關系。進“洞”之后,學生在掌握方向、摸索路徑、預防危險等方面離不開教師這個“火把”的照耀和指引。但是有“火把”的照耀,眼睛就很難發現知識“寶藏”的光芒;有“火把”的存在,眼睛也很難捕捉到知識“洞口”的微光。所以,教師這個“火把”就有必要適時熄滅,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尋找光明,發現“寶藏”和“洞口”之所在。教師作為“火把”即主導因素,在教育教學中是不可輕視和或缺的,但是,我們不能一直處于“導”的地位,當學生能夠互助合作、尋求解決問題的若干途徑時,教師完全可以退到幕后。反之,如果教師教學過程中一直插手幫學生,甚至包辦代替,許多問題倒是順利解決了,也落得個痛快利索,但學生探索的欲望、能力沒有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和磨練。學生貌似被教師從“山洞”內引領出來了,而實質上學生還被困在里面——因為他們發現和探索的能力受到了封鎖和遏制,素質能力的增長基本上等于零。
魏書生老師有一次到臺灣授課,講解一首古詩,一番引導之后,魏老師讓學生讀古詩,然后解釋,自己既不寫板書也不講解,學生忙得團團轉。一節課結束了,魏老師問學生:“這節課誰最懶?”學生齊聲回答:“老師最懶,你是懶老師。”“懶老師好不好?”學生雖異口同聲,但聲音卻小了許多:“好。”“懶老師怎么還好呢?”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懶老師雖然懶,但我們自己都動起來了,也都學會了。”“不像我們老師,他在那講得口干舌燥,我們卻聽得昏昏欲睡,什么也沒學會。”……魏老師是最明智的“火把”,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太“勤”了,就會把學生努力用眼睛去探索微光的潛能淹沒在自己的光芒里。做個懶老師,這也是我們每個教育者都應該學會的教學智慧。
E-mail:18609308@qq.com
?笠編輯/呂秀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