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海
新興市場國家近10年、20年的發展速度很快。不過,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在進一步發展上還面臨不少問題。從短期來看,最大的問題是國際資本流動性強給匯率帶來的影響很大。以馬來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土耳其、俄羅斯為例,從2013年5月到今年3月,這些國家的匯率大幅貶值。原因即在于關于美聯儲可能退出非常規的貨幣政策的言論流出后,國際資本流出新興市場。
從中長期來看,金融市場不完善是一大挑戰。新興市場國家股市占全球25%,債市占16%,與其經濟規模尚不匹配。另外,財政開支的壓力也是挑戰之一。上世紀50、60年代,現在的發達國家——在當時也處在發展中階段——的財政開支是GDP的20%,到70年代上升到30%、80年代到40%。很多國家經濟在發展,基礎設施要更新,教育、科技、醫療都在發展,政府開支不斷攀升。按人均收入來看,現在的新興市場國家相當于發達國家在上世紀60年代的水平。如果新興市場國家同樣這樣增加支出,需要確保財力方面的持續發展。
對中國來說,還有一大挑戰,就是信貸和非銀行金融活動增長都很快。2003年到2008年,中國的當年投資占GDP的比重大約是五分之二。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政府采取了刺激政策,增加投資,使其比重大幅上升。這雖然支持了中國的增長,也促進了全球需求,但從長遠來說很難持續,并且可能導致經濟結構中脆弱性的上升。
過去一年,中國政府多管齊下,開始應對這些脆弱性。雖然政府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間,但如果繼續依靠信貸拉動經濟增長,意味著風險仍會上升。對于這些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的脆弱性,如不及時應對,會給長期可持續增長帶來威脅。
改革措施可能會降低一些增長速度,但我們仍應該著眼于中長期的、可持續的、穩健的發展;在解決經濟中的脆弱性和結構性問題的同時,避免增長下降過快。我們不一定要追求最高的經濟增長率,而要追求最高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