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周刊》美國無需在烏克蘭證明實力
好戰人士稱美國目前對外政策將會長他人志氣,滅同盟威風。但他們錯了。
美國人也許沒有留意,但是在外交精英人士眼中,自伊拉克戰爭南移后,公眾輿論也急劇轉向。戰線過長的恐懼消失了,躊躇不決的恐懼再度襲來。對迪克·切尼、比爾·克里斯托等人而言,每個美國的敵人都是德國納粹,每塊必爭之地都是蘇臺德區,而今俄羅斯在烏克蘭采取了一系列行動,這不僅是向他們發出警告,更是向處于輿論中心的其他國家發出警告。最明顯的證據出現在世俗眼光看來最謹慎的雜志《經濟學人》上,近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文章就是《美國對敵人的威懾力已降低亦不似從前那般使盟友安心》。雜志的相關社論警告說,奧巴馬政府的“退卻”在其敵友之間“引起了令人不安的懷疑,那就是在重要的時刻,美國極有可能不會出現”。
這些無疑是空話。關于奧巴馬的個人政策有許多正當的批評之聲。在敘利亞問題上,他用觸碰“紅線”形容巴沙爾·阿薩德使用化學武器的行為明顯是一個錯誤。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在克里米亞進行及時而更加嚴厲的報復有可能會阻止普京的行動,也具信服力,但這樣的反應也有可能會瓦解西方聯盟。然而《經濟學人》以及一些新晉強硬派的評論家都弄錯了一點,他們堅稱奧巴馬在一個地方出臺的政策也許合理,但換到其他地方就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那是一個陳舊而有代價的幻覺。姑且就叫它“信任謬誤”吧。
“那些國家通過戰爭建立名聲,解決問題,因此花費了大量財力,還以千余條生命為代價。”
《經濟學人》為什么印度的穆斯林如此溫和
印度穆斯林人數眾多,但都很溫和。印度穆斯林占其總人口數的15%,數量約為1.8億,幾乎相當于巴基斯坦總人口數。許多人心懷不滿??耸裁谞柺俏ㄒ灰粋€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這里的居民多年來怨恨印度安全部隊嚴厲的規則,抗議頻頻爆發。歸咎于土生土長的印度圣戰者群體,印度一些城市也偶有恐怖襲擊。但是,可能因為來自外部的支持有所減弱,這些襲擊已經越來越少,也越來越不具有致命性。
印度的穆斯林通常有理由感到悲觀: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他們的政治代表權或政府工作機會都低于大多數印度教徒。然而,幾乎遍布全國的穆斯林仍然溫和、寬容,毫不遲疑地譴責宗教暴力,樂意與其他宗教成員融合。例如,與鄰國巴基斯坦的宗派流血事件,日益增長的激進主義和日益深化的保守主義相比,其對比是驚人的。
這種溫和顯然是個福音,且能防止更多的公共暴力。即使問題重重的克什米爾地區在過去三年也相對平靜。另一個印度穆斯林仍保持溫和的原因是,他們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很低,使得他們與那些全球性力量相對隔絕——比如圣戰主義的網站、中東反穆斯林暴行的新聞報道。而在其他地方,正是這些力量在幫助擴散暴行。文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人口的持續增加,財富和信息的增長可能都會鼓勵更多極端主義派別的出現。大量移民流入海灣地區可能還有助于帶回支持更保守的伊斯蘭教義和資金。同樣,如果有權勢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變得更殘暴,極端主義的反彈和增加是很容易想象的。
《商業周刊》歐元區將再度面臨重大災難
近期,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指出,歐元區與美國經濟的差距越來越大,有可能陷入日本式的長期經濟低迷。所謂“日本化”是指經濟陷入停滯、長期處于溫和通縮,以及債券收益率跌至歷史新低。
事實上,歐洲經濟政策徹頭徹尾的失敗了。不管從任何角度來看,歐洲的經濟數年來一直處于災難之中。沒人做出過正確的決策。
隨著對俄羅斯制裁的腳步加大,以及近日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的不如意,歐元區的經濟形勢似乎正在惡化,受此影響,國際大投行唱空的聲音在增強。
如果德國、法國及意大利無法重振歐洲經濟,那么歐元可能將面臨重大的災難。就在幾個月之前,歐元區的領導人們深信,經歷了暴風雨后,他們終于見到了彩虹。
但那些都是假象。
最近幾周,歐元區的國家再次陷入泥潭。第二季度,他們的總GDP未見任何增長。意大利再次陷入全然衰退期,法國的GDP較第一季度持平,即便是國力強大的德國,其經濟出現了大幅下滑,令人大跌眼鏡。
第三季度的前景亦不光明,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國家對于俄羅斯的制裁措施所導致。同時,通貨膨脹率已降到了極為危險的水平,大約為0.4%,這一數字遠遠低于歐洲中央銀行“2%左右”的目標,這使人們擔憂,整個歐元區可能會成為頑固通貨緊縮政策的犧牲品。
德國的債券收益率一直徘徊在1%左右,此乃跌價的又一先兆。歐元區的停滯不前(或者說步履蹣跚)與美國及英國經濟的穩步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endprint